踏踏实实的读完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宏大巨著,深深地被作者折服。特别是作品中的观点、金句,令人无不眼前一亮。以前只是匆匆看过托尔斯泰的画像,留着一副大胡子,和印度的泰戈尔也分不清。这一次不同了,我仔细搜了搜度娘,又看了看康·尼·洛穆诺夫所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这是一部介绍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的科普传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828年8月28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他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他的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战争与和平》那个古板的老公爵的原型就是他外公)。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抚养他长大的。
托尔斯泰从小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进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由于期中考试不及格,因此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迷恋社交生活,不专心学业,同时却对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托尔斯泰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由于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他曾去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了。次年秋天,他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他在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于第二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但其实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不过,他渐渐厌倦了这种生活和环境,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陆续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了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费特、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放荡不羁和不谙世故而被视为怪人,他不喜爱莎士比亚和荷马也使大家非常惊讶。
1857年,托尔斯泰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了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的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的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冷酷和自私,也激起了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使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俄国社会的落后。
对于19世纪50至60年代之交的革命形势以及农奴制改革,托尔斯泰的思想是非常矛盾的。因为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他曾企图在艺术和哲学中逃避现实,但不久就又感到失望了。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托尔斯泰的悲观情绪日益加深。1859至1862年间,他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
1860至1861年,他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教育和学校的情况,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再加上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倾向于同情农民,因此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
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与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在他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人低潮,他也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
他安居庄园,脱离社交,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幸福而和睦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历时6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是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希布宁由于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但希布宁终被枪决。
自此,他开始反对法庭和死刑。托尔斯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太长时间。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产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他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的时期。
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意义和目的,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如何是好。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都无法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以防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
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彻底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终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而站在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在《忏悔录》(1879?1880年)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强烈否定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猛烈抨击国家和教会。但是,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自我修身和基督教的博爱,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这是因为他不但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和仇恨,而且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他还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以前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是“老爷式的游戏”,并将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
当时,他所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越来越强烈了,并且常常怀疑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而企图监禁或流放他,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不得不中止。
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了举世抗议,托尔斯泰却泰然处之。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他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还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他撰文反对日俄战争。
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革命失败后,他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90年代的创作中得到了多次反映。在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与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悲观失望;同时,也为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而深感不安。
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陷入苦恼的深渊。最后,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于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从小就是不幸的,父母早亡,而且相貌丑陋。茨威格在《三作家》中论列夫·托尔斯泰: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不过也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高尔基对它们也有恰如其分的描述:“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眼睛是人的窗户,从托尔斯泰的眼睛中透出了大师深邃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于现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给予了赤裸裸地抨击。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该受到世界的压迫,同时也应该是寻求人世间的真正的价值,寻找人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生活在欲望盛行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人们要学会用博爱的精神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要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虔诚地忏悔以及赎罪。所以说托尔斯泰通过努力创作了《复活》等巨著,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列宁曾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更像是一种宗教的思想教条,基本上是对于人们的道德之上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主义却又难以实行,因为人们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只能存在于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领域之中。托尔斯泰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是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综合体。这恰恰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他一生始终爱着妻子索菲亚,但两人思想上逐渐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女儿塔季扬娜说:“父亲娶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他塑造她,他的影响在她身上扎根。是他叫她乘坐头等车厢,在最好的商店为孩子们定制衣服。现在却要求他们像农民一样生活,为什么?这就是母亲提出的问题。”索菲亚要坚定保卫她的家庭与生活。家庭矛盾无法破解,最后导致托尔斯泰痛苦地离家出走,并病死在外,并最终都不愿见妻子一面。

现在有许多人非议妻子索菲亚,认为是她导致了托尔斯泰的出走离世,但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的SI想和现实社会的冲突矛盾造成了这一切。索菲亚是托尔斯泰的后方保障,生育了十三个儿女,负责料理全部家庭事务,一遍遍誊抄稿子。索菲亚故去时,还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把莫斯科莫尔恰诺夫卡街上的家完整得捐给国家,当做托尔斯泰故居留给后世。博物馆专门开辟一个房间纪念她,院里立一个牌子,上边有她的照片。还有她的几句话:“我这一生活得很值得,也许将来有人想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本来我会对上帝做一些有益的事,但命运把我和天才的、极其复杂的托尔斯泰紧紧LIAN系到一起。"
致敬一个伟大的男人-列夫·托尔斯泰!
致敬一个不平凡的女人-索菲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