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常青藤,放弃全奖,我去爱尔兰读硕士~
2023-03-29 10:18:46
标签: ggu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背景介绍:
学校:WHU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物理学
GPA:3.6/4.00
TOEFL:103 S:22
GRE:161V+167Q
+4 AW
科研经历:本校两段,一篇SCI一区二作发表;UCB交流科研一段,无paper,外籍教授推荐信;暑期科研一段,有小成果,无paper,强推
录取:MS in Applied Physics:TUD,TUE,UCL,UW-Madison; MS in Material
Engineering: UIUC,Cornell; PhD in Physics: UMN, UNC Chapel Hill
标化成绩以及GPA:
在本科的前两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巩固自己的GPA以及准备标化考试比如雅思,托福,GRE,GMAT等。因为我自己GPA就不算很高,所以我深知GPA高的重要性。虽然有些人会说GPA低可以靠提升软实力来弥补,但有些学校就是卡GPA会卡的比较死,所以绩点还是越高越好,然后高年级的一些核心专业课,比如物理专业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要好好学。其实我托福没有准备太久,毕竟经历过上海高考英语摧残的同学英语底子都还不错(bushi。我建议托福和GRE的单词可以早点背起来,然后平常可以多练练写作,托福和GRE的写作可以基本上通用,在托福考前几个月要集中练习一下听力。尽量在大三的时候把标化考试都考完,不然申请季的时候再去考语言会有些手忙脚乱。
UCB交流:
我觉得大家在本科期间如果学校有和国外学校交流的机会可以试着去参加一下。我是在21年下半年去UCB交换了一个学期。也正是在那次交流的时候让我坚定了出国的想法。在UCB我真的碰到了很好很好的老师。我还记得我上137A(量子力学)的老师,每周的office
hour都人满为患,他会很耐心的给每一个同学讲解问题直到他们听懂,还有我科研的老板,在BCSSA认识的各位大佬等等,他们都是我的role
models。在学期交流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充分利用那边学校的资源,去听各种前沿的seminar,参加学术讨论等等,都很有帮助。
有关科研:
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申请者来说,尤其是PhD的申请,科研经历是非常重要的。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提倡的就是尽早进组,越早越好。首先,对很多没有接触过科研的同学来说,对自己未来想做的方向以及喜欢的课题组类型都肯定比较迷茫。因此,尽早进组能够给自己一个容错的机会,如果发现课题方向不是那么感兴趣,或者导师和自己在各个方面不是非常match,可以及时退出并寻找更适合的课题组。其次,因为申请的时候需要三封推荐信,而且理工科专业的推荐信由科研老板来写是最好的,所以越早进组可以多做点科研上的贡献,让老板在推荐信上有更多东西可以写。
我觉得在申请季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算是申请季前的暑研。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没有能去国外做暑研,但是也因祸得福,自己套磁国内的实验室遇到了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暑研老师,亲自指导我科研,也给我写了好几页的强推。我最后申请的方向也都是和暑研做的东西有相关。我觉得暑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基本上专业课的东西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而且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科研,是有机会做出产出的。我有些同学去国外做暑研最后就直接申请到了暑研的课题组,由此可见暑研的重要性。
申请季以及关于最后的选择:
在申请季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很焦虑,因为碰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PhD的套磁没有那么顺利,文书改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写什么,还有有关推荐信的事情等等,但是好在最后都圆满解决了。因此大家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用特别慌,及时找解决方法。也很感谢那些在申请季帮助过我的人,比如在UCB的科研老师,在申请季回复我邮件的效率很高,提交推荐信也交的很快;还有暑研的老板,因为暑研老板是MIT,Northwest归国的大佬,在申请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
还有mentor和培训师等等,真的很感谢他们。
虽然我拿到了PhD的offer,但是我最后思考后还是选择了去TUD读MS,因为这个MS的track:Quantum
Computing我很喜欢,也是我暑研做的方向。我觉得大家在选择自己的去向的时候还是要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考虑,不然如果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地方可能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做科研也很挣扎。
关于世毕盟:
选择世毕盟也是从我们学院的学长那里了解到的。很感谢培训师以及在普林读博的mentor在我的申请季帮助了我很多,回答我的问题,帮我改东西都真的很专业。我在大二就签约了世毕盟,算是准备的比较早。当时我亲自去和很多机构的负责人都聊过天,最后还是选择了世毕盟,因为我倾向于自己DIY自己的申请,以及我很喜欢世毕盟的mentor制度,让我觉得很适合自己,也很专业。
放弃常青藤,放弃全奖,我去爱尔兰读硕士~
背景介绍:
学校:WHU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物理学
GPA:3.6/4.00
TOEFL:103 S:22
GRE:161V+167Q +4 AW
科研经历:本校两段,一篇SCI一区二作发表;UCB交流科研一段,无paper,外籍教授推荐信;暑期科研一段,有小成果,无paper,强推
录取:MS in Applied Physics:TUD,TUE,UCL,UW-Madison; MS in Material Engineering: UIUC,Cornell; PhD in Physics: UMN, UNC Chapel Hill
标化成绩以及GPA:
在本科的前两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巩固自己的GPA以及准备标化考试比如雅思,托福,GRE,GMAT等。因为我自己GPA就不算很高,所以我深知GPA高的重要性。虽然有些人会说GPA低可以靠提升软实力来弥补,但有些学校就是卡GPA会卡的比较死,所以绩点还是越高越好,然后高年级的一些核心专业课,比如物理专业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要好好学。其实我托福没有准备太久,毕竟经历过上海高考英语摧残的同学英语底子都还不错(bushi。我建议托福和GRE的单词可以早点背起来,然后平常可以多练练写作,托福和GRE的写作可以基本上通用,在托福考前几个月要集中练习一下听力。尽量在大三的时候把标化考试都考完,不然申请季的时候再去考语言会有些手忙脚乱。
UCB交流:
我觉得大家在本科期间如果学校有和国外学校交流的机会可以试着去参加一下。我是在21年下半年去UCB交换了一个学期。也正是在那次交流的时候让我坚定了出国的想法。在UCB我真的碰到了很好很好的老师。我还记得我上137A(量子力学)的老师,每周的office hour都人满为患,他会很耐心的给每一个同学讲解问题直到他们听懂,还有我科研的老板,在BCSSA认识的各位大佬等等,他们都是我的role models。在学期交流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充分利用那边学校的资源,去听各种前沿的seminar,参加学术讨论等等,都很有帮助。
有关科研:
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申请者来说,尤其是PhD的申请,科研经历是非常重要的。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提倡的就是尽早进组,越早越好。首先,对很多没有接触过科研的同学来说,对自己未来想做的方向以及喜欢的课题组类型都肯定比较迷茫。因此,尽早进组能够给自己一个容错的机会,如果发现课题方向不是那么感兴趣,或者导师和自己在各个方面不是非常match,可以及时退出并寻找更适合的课题组。其次,因为申请的时候需要三封推荐信,而且理工科专业的推荐信由科研老板来写是最好的,所以越早进组可以多做点科研上的贡献,让老板在推荐信上有更多东西可以写。
我觉得在申请季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算是申请季前的暑研。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没有能去国外做暑研,但是也因祸得福,自己套磁国内的实验室遇到了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暑研老师,亲自指导我科研,也给我写了好几页的强推。我最后申请的方向也都是和暑研做的东西有相关。我觉得暑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基本上专业课的东西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而且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科研,是有机会做出产出的。我有些同学去国外做暑研最后就直接申请到了暑研的课题组,由此可见暑研的重要性。
申请季以及关于最后的选择:
在申请季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很焦虑,因为碰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PhD的套磁没有那么顺利,文书改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写什么,还有有关推荐信的事情等等,但是好在最后都圆满解决了。因此大家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用特别慌,及时找解决方法。也很感谢那些在申请季帮助过我的人,比如在UCB的科研老师,在申请季回复我邮件的效率很高,提交推荐信也交的很快;还有暑研的老板,因为暑研老板是MIT,Northwest归国的大佬,在申请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 还有mentor和培训师等等,真的很感谢他们。
虽然我拿到了PhD的offer,但是我最后思考后还是选择了去TUD读MS,因为这个MS的track:Quantum Computing我很喜欢,也是我暑研做的方向。我觉得大家在选择自己的去向的时候还是要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首位考虑,不然如果去了一个不喜欢的地方可能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做科研也很挣扎。
关于世毕盟:
选择世毕盟也是从我们学院的学长那里了解到的。很感谢培训师以及在普林读博的mentor在我的申请季帮助了我很多,回答我的问题,帮我改东西都真的很专业。我在大二就签约了世毕盟,算是准备的比较早。当时我亲自去和很多机构的负责人都聊过天,最后还是选择了世毕盟,因为我倾向于自己DIY自己的申请,以及我很喜欢世毕盟的mentor制度,让我觉得很适合自己,也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