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纯粹的申请经验总结,所以不过多抒发结束申请季的心情。
背景介绍
院校:非中外合作双非金融学两年+UK某QS80左右院校Econ &
Fin两年+港大学期交换
GPA:WES换算是3.93/4,国内92.4,英国86.1,都是专业第一
GRE:166+170+3.5
TOEFL:108
实习:三段量化私募QR,一段券商金工组
科研:三段RA(人大Quant
Finance,港科NLP,Emory时序DL),三篇publication(两篇独立一作,一篇共一(JMLR, under
review))
推荐信:Emory的Advisor,港科的Advisor(业内大牛,h-index
100+),以及两篇实习带教人推荐信(一位是CMU MSCF校友)
其他:Kaggle银牌区,GitHub 250+ Stars项目,校内Quant
Club创始人,CPPIB策略Vendor
申请策略:金工为主(tier 2及以上),DS为辅(基本都是tier 1)
我的申请情况:
Admission: CMU MSCF, Columbia MSFE, NYU FinMath, NYU MFE
Reject: Princeton MFin, Stanford ICME, Harvard DS, CMU DS
Waiting list: UCB MFE
Pending: Cambridge MLMI, Yale AM, Columbia MFE
DS申请反思
在讲MFE之前,我先简要分享一下自己对于今年辅申DS的总结。三个字,全聚德。其实一开始也没有预料到,因为我的两个QR实习都是跟DL和NLP强相关,两份科研是纯ML,并且有还不错的NLP相关publication。反思之后,我认为还是自己的履历透露出很明显的quant倾向,文书虽然竭力避免,但是CV上是藏不住的。所以,DS的申请结果不是很好。个人认为,在DS申请越来越卷的当下,辅申DS想捡几个offer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MFE申请总结
接下来,就都是关于MFE申请。我个人为MFE申请的各维度排了个序:院校=实习>GPA=课程>科研>推荐信=GT。但MFE申请一年比一年卷,top金工更是年年神仙打架,所以我认为想申到QuantNet前三,这几个维度都不能有明显短板,且必须有突出长板。我自己是最初院校很一般,课程不量化,那就必须在其他所有维度都能算得上长板,并且尽量补好这两块短板才行。
如何提升院校背景?
先说院校短板,我的院校背景算是劣势较为明显,我申请的基本所有项目都没有先例。我个人认为,处于这种情形下的同学最先要做的就是打通信息渠道,我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所以大学第一年方向不是很正确,容易死努力。
后面接触了更多的清北复交的同学,以及加入了世毕盟之后,才开始有了金工的申请目标,知道该准备什么。除了打通信息渠道外,便是要想办法提升一下院校背景。相比实习科研和三维,提升院校背景,我个人认为是最不好操作的。有几种方法:一是直接转学,一劳永逸,再不受之前的院校束缚,但是花费高,无论是钱还是时间;二是一些院校有2+2的双学位项目,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院校背景不至于那么被动,花费也要低于转学,但有部分观点是2+2并不太受一些项目认可;三是学期交换,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院校背景,但是作用不如直接多个学历,聊胜于无。
如何提高课程硬核度?
除了院校背景外,我的专业是纯金融和经济,也属于比较劣势的专业,这也是由于大一方向不对,然后2+2没什么专业选择,没有方法转专业。所以,我这边也有一些在专业不够量化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课程不够硬核的几个tips。
首先,如果学校给你的选课自由度比较高,那恭喜你,你只要把Stat,Math,CS的课都选上,并且保持GPA就好了。但一部分同学面临的问题是选课自由度不够,我这边主要讲这块,因为我就是这个情况。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软磨硬泡。比如,我在英国的时候,Syllabus里规定我没法选随机过程,所以我就发邮件给学院的lead,去阐述自己对随机过程的重视以及为什么想选随机过程,最终成功。
第二件事,就是看看能否去交换。交换一般课程选择范围广,我在最后一年的上学期去了港大交换,就是为了选五门我认为对MFE申请非常有帮助的课程,虽然上课很辛苦,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第三件事,就是上些网课,我个人觉得edx的课程平均质量比Coursera高蛮多,我建议既然是想学东西,还是去选一些含金量高的网课。我个人会推荐MIT的MicroMaster系列,我修完了全部的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里面还有个以MIT MFin对标的Finance MicroMaster,修完了可以抵MIT
MFin的学分,并且对申请也会有点帮助,总体认可度比普通网课要高,但相应workload非常大,做好心理准备。此外,Baruch的Pre-MFE课程也不错,除了有名的C++外,Dan教授的Numerical
Linear Algebra也讲的非常好,课程表现优秀还可以拿到Dan的推荐信,对于Baruch的技术面也很有帮助。
如何找quant实习?
除了院校外,最重要的就是实习,并且得是量化相关的实习,Title不如匹配度重要。这里得分成大陆和海外来说。对于大陆学生而言,劣势是比较难找到国际big
name的quant岗,因为外资体量放在这。而国内的big
name,比如几家千亿的量化私募,在美国的Committee眼中跟10亿的量化私募没啥明显差异。之前有幸进了某家近千亿私募做QR,但是exposure并不比我在十亿的地方高多少,所以不必只盯着几家百亿投,会很卷。大陆学生的优势,就是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小私募的量化实习积累经验,并且除了暑期,日常实习也比较多,甚至还会有些远程机会,只要有时间精力,这些都可以投。对于没有关系,没有校友的同学来说,第一步一般都是最困难的,所以可以先从小私募量化岗投起,很多门槛不会特别高。或者,可以去一些大平台做其他岗位,然后跟一些里头做量化的同事多沟通,混脸熟,之后可以让他推你进组,我自己是这种方法先进的大FOF,后面去了量化岗,所以也讲出来供参考。
对于海外学生,进big name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像UK,非牛剑去big
name的公司做量化的可能性也很低,所以在一二月份没拿到offer的情况下,可以三四月份开始考虑国内的机会。就算没有big
name的量化实习,也不妨碍你拿到顶尖的金工offer。国外的招聘流程和国内侧重点差异比较大。国内更注重你的quant经验,所以第一步难走。国外更注重你的思维交流等能力(比较玄学),所以第一步反而可能没有那么困难。海外同学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可以关注spring
week机会,这会对倒数第二年的summer申请有很大帮助。
如何找RA以及Publication重要性
科研方面,我就尽量简洁。RA申请几个渠道,自己学校的老师是最好进组的,校外的话就是套磁,一天发个20-30封邮件,总有人会要你。可以适当关注Linkedin和小红书等平台,我在Emory的RA是Linkedin找到的,之前在小红书找到了个IC的教授进行面试,但最后没去那边,去了港科的实验室(公众号找到的)。所以,找RA思维可以开阔一些,因为没有死板的流程,各类平台都利用起来。Publication的话,除非是特别牛的ML顶会,或者Portfolio方面的顶刊,再多EI,SCI三四区啥的意义都不大。
文书,面试以及世毕盟
GPA,GT,推荐信就略过,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情况,没有总结性的经验。唯一可以提的点,就是推荐信一定要多几个plan
B,我中途就有被教授鸽了的情况,所以得预先做好最坏准备,然后注意长假时间。最后就是文书和面试准备。CV不多讲了,SOP的话注意不能是履历堆砌,得有清晰逻辑链条,有一定故事性。
这里得感谢我在世毕盟指导我的普林金融的Mentor学姐,帮我缕清了逻辑。此外,可以多找一些学长姐去给你的SOP提建议,千人千面,也因此能集思广益。面试的话,世毕盟的面经就足够好用了,日常注意多用英语表达。面试时记得戴耳机(面剑桥MLMI就是因为这,直接崩了,很难听清教授讲啥),表达要自信,最好能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书呆子,所以开朗积极的面试状态很重要。除此之外,非常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刘老师在整个申请季的全方位的指导,无论是选校,文书还是面试,都给了我非常专业的建议。并且,从我大二下加入世毕盟开始后,刘老师就帮我打破了信息壁垒,对我的生涯规划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也帮我确立了申请金工的目标。
总结
Anyway,无论是申请还是面试,都是不确定性很大的。很多时候没拿到offer可能真的只是因为运气不好,不要过于在意。我面UCB时,感觉非常顺利,一路顺利答到bonus
question,并且还答出了大半,面试官当场反馈也不错,但是UCB给了我wl。抱怨没有用处,只能抚平心态,再接再厉,准备好其他面试。最后,祝愿各位都能有好的申请结果!
翻盘:从双非出发,到全球招生最少金融硕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申请经验总结,所以不过多抒发结束申请季的心情。
背景介绍
院校:非中外合作双非金融学两年+UK某QS80左右院校Econ & Fin两年+港大学期交换
GPA:WES换算是3.93/4,国内92.4,英国86.1,都是专业第一
GRE:166+170+3.5
TOEFL:108
实习:三段量化私募QR,一段券商金工组
科研:三段RA(人大Quant Finance,港科NLP,Emory时序DL),三篇publication(两篇独立一作,一篇共一(JMLR, under review))
推荐信:Emory的Advisor,港科的Advisor(业内大牛,h-index 100+),以及两篇实习带教人推荐信(一位是CMU MSCF校友)
其他:Kaggle银牌区,GitHub 250+ Stars项目,校内Quant Club创始人,CPPIB策略Vendor
申请策略:金工为主(tier 2及以上),DS为辅(基本都是tier 1)
我的申请情况:
Admission: CMU MSCF, Columbia MSFE, NYU FinMath, NYU MFE
Reject: Princeton MFin, Stanford ICME, Harvard DS, CMU DS
Waiting list: UCB MFE
Pending: Cambridge MLMI, Yale AM, Columbia MFE
DS申请反思
在讲MFE之前,我先简要分享一下自己对于今年辅申DS的总结。三个字,全聚德。其实一开始也没有预料到,因为我的两个QR实习都是跟DL和NLP强相关,两份科研是纯ML,并且有还不错的NLP相关publication。反思之后,我认为还是自己的履历透露出很明显的quant倾向,文书虽然竭力避免,但是CV上是藏不住的。所以,DS的申请结果不是很好。个人认为,在DS申请越来越卷的当下,辅申DS想捡几个offer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MFE申请总结
接下来,就都是关于MFE申请。我个人为MFE申请的各维度排了个序:院校=实习>GPA=课程>科研>推荐信=GT。但MFE申请一年比一年卷,top金工更是年年神仙打架,所以我认为想申到QuantNet前三,这几个维度都不能有明显短板,且必须有突出长板。我自己是最初院校很一般,课程不量化,那就必须在其他所有维度都能算得上长板,并且尽量补好这两块短板才行。
如何提升院校背景?
先说院校短板,我的院校背景算是劣势较为明显,我申请的基本所有项目都没有先例。我个人认为,处于这种情形下的同学最先要做的就是打通信息渠道,我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所以大学第一年方向不是很正确,容易死努力。
后面接触了更多的清北复交的同学,以及加入了世毕盟之后,才开始有了金工的申请目标,知道该准备什么。除了打通信息渠道外,便是要想办法提升一下院校背景。相比实习科研和三维,提升院校背景,我个人认为是最不好操作的。有几种方法:一是直接转学,一劳永逸,再不受之前的院校束缚,但是花费高,无论是钱还是时间;二是一些院校有2+2的双学位项目,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院校背景不至于那么被动,花费也要低于转学,但有部分观点是2+2并不太受一些项目认可;三是学期交换,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院校背景,但是作用不如直接多个学历,聊胜于无。
如何提高课程硬核度?
除了院校背景外,我的专业是纯金融和经济,也属于比较劣势的专业,这也是由于大一方向不对,然后2+2没什么专业选择,没有方法转专业。所以,我这边也有一些在专业不够量化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课程不够硬核的几个tips。
首先,如果学校给你的选课自由度比较高,那恭喜你,你只要把Stat,Math,CS的课都选上,并且保持GPA就好了。但一部分同学面临的问题是选课自由度不够,我这边主要讲这块,因为我就是这个情况。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软磨硬泡。比如,我在英国的时候,Syllabus里规定我没法选随机过程,所以我就发邮件给学院的lead,去阐述自己对随机过程的重视以及为什么想选随机过程,最终成功。
第二件事,就是看看能否去交换。交换一般课程选择范围广,我在最后一年的上学期去了港大交换,就是为了选五门我认为对MFE申请非常有帮助的课程,虽然上课很辛苦,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第三件事,就是上些网课,我个人觉得edx的课程平均质量比Coursera高蛮多,我建议既然是想学东西,还是去选一些含金量高的网课。我个人会推荐MIT的MicroMaster系列,我修完了全部的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里面还有个以MIT MFin对标的Finance MicroMaster,修完了可以抵MIT MFin的学分,并且对申请也会有点帮助,总体认可度比普通网课要高,但相应workload非常大,做好心理准备。此外,Baruch的Pre-MFE课程也不错,除了有名的C++外,Dan教授的Numerical Linear Algebra也讲的非常好,课程表现优秀还可以拿到Dan的推荐信,对于Baruch的技术面也很有帮助。
如何找quant实习?
除了院校外,最重要的就是实习,并且得是量化相关的实习,Title不如匹配度重要。这里得分成大陆和海外来说。对于大陆学生而言,劣势是比较难找到国际big name的quant岗,因为外资体量放在这。而国内的big name,比如几家千亿的量化私募,在美国的Committee眼中跟10亿的量化私募没啥明显差异。之前有幸进了某家近千亿私募做QR,但是exposure并不比我在十亿的地方高多少,所以不必只盯着几家百亿投,会很卷。大陆学生的优势,就是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小私募的量化实习积累经验,并且除了暑期,日常实习也比较多,甚至还会有些远程机会,只要有时间精力,这些都可以投。对于没有关系,没有校友的同学来说,第一步一般都是最困难的,所以可以先从小私募量化岗投起,很多门槛不会特别高。或者,可以去一些大平台做其他岗位,然后跟一些里头做量化的同事多沟通,混脸熟,之后可以让他推你进组,我自己是这种方法先进的大FOF,后面去了量化岗,所以也讲出来供参考。
对于海外学生,进big name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像UK,非牛剑去big name的公司做量化的可能性也很低,所以在一二月份没拿到offer的情况下,可以三四月份开始考虑国内的机会。就算没有big name的量化实习,也不妨碍你拿到顶尖的金工offer。国外的招聘流程和国内侧重点差异比较大。国内更注重你的quant经验,所以第一步难走。国外更注重你的思维交流等能力(比较玄学),所以第一步反而可能没有那么困难。海外同学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可以关注spring week机会,这会对倒数第二年的summer申请有很大帮助。
如何找RA以及Publication重要性
科研方面,我就尽量简洁。RA申请几个渠道,自己学校的老师是最好进组的,校外的话就是套磁,一天发个20-30封邮件,总有人会要你。可以适当关注Linkedin和小红书等平台,我在Emory的RA是Linkedin找到的,之前在小红书找到了个IC的教授进行面试,但最后没去那边,去了港科的实验室(公众号找到的)。所以,找RA思维可以开阔一些,因为没有死板的流程,各类平台都利用起来。Publication的话,除非是特别牛的ML顶会,或者Portfolio方面的顶刊,再多EI,SCI三四区啥的意义都不大。
文书,面试以及世毕盟
GPA,GT,推荐信就略过,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情况,没有总结性的经验。唯一可以提的点,就是推荐信一定要多几个plan B,我中途就有被教授鸽了的情况,所以得预先做好最坏准备,然后注意长假时间。最后就是文书和面试准备。CV不多讲了,SOP的话注意不能是履历堆砌,得有清晰逻辑链条,有一定故事性。
这里得感谢我在世毕盟指导我的普林金融的Mentor学姐,帮我缕清了逻辑。此外,可以多找一些学长姐去给你的SOP提建议,千人千面,也因此能集思广益。面试的话,世毕盟的面经就足够好用了,日常注意多用英语表达。面试时记得戴耳机(面剑桥MLMI就是因为这,直接崩了,很难听清教授讲啥),表达要自信,最好能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书呆子,所以开朗积极的面试状态很重要。除此之外,非常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刘老师在整个申请季的全方位的指导,无论是选校,文书还是面试,都给了我非常专业的建议。并且,从我大二下加入世毕盟开始后,刘老师就帮我打破了信息壁垒,对我的生涯规划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也帮我确立了申请金工的目标。
总结
Anyway,无论是申请还是面试,都是不确定性很大的。很多时候没拿到offer可能真的只是因为运气不好,不要过于在意。我面UCB时,感觉非常顺利,一路顺利答到bonus question,并且还答出了大半,面试官当场反馈也不错,但是UCB给了我wl。抱怨没有用处,只能抚平心态,再接再厉,准备好其他面试。最后,祝愿各位都能有好的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