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GPA:3.7/4.0
T:110+
G:335+
实习:1行研+1咨询pta+1互联网战略+1互联网战投(其他实习经历包括:记者、智库、政府部门)
国际交流经历+1
校内组织领导经历+1
奖学金和title若干
申请结果:
YALE SILVER SCHOLAR (带奖)
HEC-YALE M2M
HKUST-YALE M2M
INSEAD MIM(带奖)
IMPERIAL COLLEGE MIM
DUKE FOB MMS
我的申请季从2021年8月正式开始选校,到2022年3月底结束,加上准备语言的时间合计10个月左右。最终的结果看似讨喜,不少同学以为我的申请季是一帆风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是,甚至可谓困难重重。在收到yale
silver scholar offer之前,我收到了所定选校清单中一半项目的decline or
waitlist,另一半还爱答不理,时间之长使得我不由得重复着自我鼓励后又自我否定、否定后又再次打气的过程。
收到yale silver scholar
offer是在凌晨2点,以为自己会又唱又跳,像是状元高中的兴奋和疯狂,实际上却是呆呆地坐着,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对admission
office认可的感动。对于亲朋好友一路上的鼓励和帮助,感激无以言表。
一、申请规划
每一个从大学纯文科转专业到商科的同学们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请千万不要气馁、不要自我贬低,因为我们在转专业的道路上,在一次次的海投实习面试中,在申请的种种材料里,一直承受着比来自其他诸如理工科、医科的同学更多的来自他人的质疑,质疑我们的motivation、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数理背景。这些持续不断的外在压力是不可多得的激励。
我从申请前的第二年开始决定转专业,但还没有确定转向的职业方向,是金融还是咨询,甚至是数据分析,一切别人说好的、高薪的、fancy的职业,都是当时最吸引我的。在之后的1年半中,我持续不断地积累各种实习,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随后再确定申请专业。
确定申请转业后,我就开始准备语言成绩,最先准备的是雅思,但我怎么也拉不高分,于是在准备GRE的同时准备了托福,而家考又方便了不太适应国内到处跑导致考试时十分疲劳的我。跨专业到管理学,在知识方面的准备低于转金融,基本没有强制要求的课程,但建议尽可能多接触管理学相关课程,如博弈论、线代、编程、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等。
在实习准备方面,数量上建议有2-3段实习能够体现个人发展上的延续性,可以是name/赛道/行业,而不是都不想干。在name
也不差的情况下Ownership>big
name。不建议付费实习,忍住、努力、想尽办法综合已有资源,总能找到适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目前最好的。
选校时,世毕盟的老师指导我将项目选择分3批:保底、稳定和冲刺。一开始选校时选了3个专业近20个项目,在一遍遍过材料后,最终决定只申请1类专业,10来个项目。按照List上自己觉得每个档次中最重要的先申请,保底一般在收到拒信后补充申请,这样可以节省申请的数量,除此之外,申请时间还要考虑项目轮次的竞争难度。
二、项目准备
首先,文书是重点,并且对于最顶尖的那批来说,value非常重要,不匹配不建议申请。同时这些项目大都非常看重storytelling能力,即不仅是经历的罗列、强调自己做得多么出色,更需要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特立独行的故事来保证你从一众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关于选材。
核心要点在于,如果你是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来不及了”才开始动笔选材,或者此前一直在brainstorming但就是不写下来,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完全可取的。推荐操作时从你准备申请起,就建立一个doc,或者在手机备忘录中随时随地记录你想到的、可以用作素材的过往经历,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回顾。在回顾过程中,达成每一段经历思考:why
when
how的问题,诸如“我为什么会做这个”、“我为什么会去这家公司/机构做这个工作,当时还有其他选择吗”、“这段经验中,除了technical能力,最重要的收获和思考是什么”、“这一思考如何过渡到我的下一段经历中”、“过程中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遇到inspiring的人”。回顾之后,你可能会对某一个经历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能会把一些原来想到的点子删掉,因为它并不能够串入你的career
story中,当你对某一段经历能够成为你career story中叙述重点这件事信心满满时,那你就该开始动笔了,不要让灵感fade
away。
关于叙述,Essay的文笔不需要像The Great
Gatsby中那样精致而华美,尽可能多地通过数字、特定名词/称谓、以及恰当的逻辑串起你相关履历中的achivement以及thoughts,因此“精简”、“实际”和“真诚”才是essay
story叙述的要义。
关于修改,这一步十分重要!在申请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不喜与他人交流、更倾向于自顾自写完essay后提交的朋友,并不是说这种习惯不好,而是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尤其是申请商科项目的朋友,许多个性化、细节化的申请信息是来自与其他申请者、前辈、朋友、老师、甚至是后辈的交流过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其中,AO、项目前辈不仅在动笔essay之前可以给予灵感,包括之前成功的essay故事内容和写作逻辑是什么样的、学校的几点value中你选择哪两点放在这篇essay中最为恰当等等。而写完essay之后,最好可以找1-2名关系好的项目前辈帮你参谋、提出建议,也会有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前辈会帮你上手修改,对此一定要多多表示感激,感激对方对你的信任和期望。
关于面试,倘若时间充裕,不如笨鸟先飞,在准备essay的同时顺便积累kira回答素材。当kira没有难倒你,面试也将成功一半。如果你遇到了常规面试,那么video
question的准备足够你应对面试,只需要将原本1min的内容拓展到1.5-2mins即可。而在准备过程中,大致分为5个板块:3W+2G(why
school, why program, why you,涉及LT和ST career
goal)、学术背景、实习/组织经验、行为面试和其他问题。材料上选取学3-4个经历完善成为story的形式,在选取时注意能够灵活套用到各类话题上。
三、 心态要点
申请拼的不仅是背景,心态也非常重要,尤其走到面试这个过程中,除了看知识储备和能力,心态好的时候更能给面试官一种,你是笃定、温和而成熟的申请人,增加成功概率。而我总结下来,调整好心态的有4大基础,平时要多张嘴、多朋友、保持沟通和忙碌状态,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不能停下来只搞申请,那样不仅容易焦虑多想,而且这段时间没有经历、知识上的实质提高,就更加剧了内心的不稳定感。而在申请中期,保持形态的基础就是多练!在此诚挚建议同学们,一方面按照CD中面经分享帖的问题充分练习,另一方面,要做好成为“幸运儿”被全程random的思想准备。具体来说就是:
1.充分挖掘、思考自己所写在essay和cv中每一份经历中(包括实习中的某个项目、创业经历、校园组织中的某个活动/职位、小组作业/学术研究论文中的某个环节):你做这件事的客观和主观原因是什么?这件事你做的具体内容和小组做的流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带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段经历对你后续的选择、经历有什么影响?将种种问题的回答贴合你所设计的career
path 和申请storyline。
2.熟悉面试中会出现的脑筋急转弯类型题目。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脑筋急转弯”,不过这些急转弯一定是关于你这个人的,比如你的性格、能力、处事风格等等,这或许也会出现在就职/实习面试中,因为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到相关类型,并且yale面试连着5个这样的急转弯,看起来整一个大聪明的样子。
3.
面试的时候心平气和,遇到不会的问题最好还是说“容我思考几秒”,而不是莽直地冲上去回答,防止无法自圆其说。在我所经历的多次申请面试中,有成功的、也有表现不太理想的。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如果这是一篇修仙文,那在面试进行了10分钟时我已道心不稳,元婴横冲直撞、面红耳赤;进行20分钟时,敢问苍天、悲从中来。遇到一连串奇怪而刁钻的问题,会照妖镜般照出NIIT的应变能力和智力水平。正如yale在面试提醒邮件中说的:希望看到“真实”的面试者,当面试中脑子跟不上嘴,反应速度跟不上面试官神一样的语速,就会不得不呈现出十分真实的自己。
四、 申请总结·
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正在准备申请,那我并不会说,你的申请之路定会顺顺利利,因为我深知,这条道路并非坦途。在我从拿到语言和gre成绩之后,所经历的漫长申请之路上,的确有不少优秀的同辈,他们未雨绸缪、意志坚定,呈现完美的开局,收获曼妙的结尾,对于他们,我们向往、学习;也有很多朋友,他们逆水行舟,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冲云破雾,最终稳扎稳打地拿到了最适合的offer;但更多的人是在不断调整预期、充实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与既定目标达成了和解。
但就像《指环王》里山姆所述说的那样,故事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不要害怕遗憾,感恩遇到的每一个善意或不善的人,感恩每一个认可或拒绝你的项目;不要被面试中的难题吓到,他一定是想要更好地了解你,而不是为难你;不要被拒信打到,正是一封封的拒信帮助我们反思申请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并实践在下一轮申请、面试中。而经历过多次申请、面试、等待、失望、再充满希望的你,将以必要的成熟姿态应对应对秋招的大浪淘沙。
期望本篇能够给关注yale项目的申请同学提供帮助,而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人相信:申请结果不等同于你能力的上限,只是漫漫旅途上的一所驿站,倘若结果非常好,那么恭喜你,在这家驿站收获了一匹良骥,以供你快马加鞭赶到下一地;倘若结果不如意,那只是天时地利人和此三处,有一小小缺漏。同一个项目的众多申请者中,一骑绝尘的少之又少,要相信自己,不被录取不代表技不如人,此刻所收获的这份你想要或不想要的offer,只是漫漫旅途上的一所驿站罢了,你停或者不停,只是一盏茶的功夫。
三枚耶鲁大学offer背后:文转商,逆水行舟
本科: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GPA:3.7/4.0
T:110+
G:335+
实习:1行研+1咨询pta+1互联网战略+1互联网战投(其他实习经历包括:记者、智库、政府部门)
国际交流经历+1
校内组织领导经历+1
奖学金和title若干
申请结果:
YALE SILVER SCHOLAR (带奖)
HEC-YALE M2M
HKUST-YALE M2M
INSEAD MIM(带奖)
IMPERIAL COLLEGE MIM
DUKE FOB MMS
我的申请季从2021年8月正式开始选校,到2022年3月底结束,加上准备语言的时间合计10个月左右。最终的结果看似讨喜,不少同学以为我的申请季是一帆风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是,甚至可谓困难重重。在收到yale silver scholar offer之前,我收到了所定选校清单中一半项目的decline or waitlist,另一半还爱答不理,时间之长使得我不由得重复着自我鼓励后又自我否定、否定后又再次打气的过程。
收到yale silver scholar offer是在凌晨2点,以为自己会又唱又跳,像是状元高中的兴奋和疯狂,实际上却是呆呆地坐着,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对admission office认可的感动。对于亲朋好友一路上的鼓励和帮助,感激无以言表。
一、申请规划
每一个从大学纯文科转专业到商科的同学们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请千万不要气馁、不要自我贬低,因为我们在转专业的道路上,在一次次的海投实习面试中,在申请的种种材料里,一直承受着比来自其他诸如理工科、医科的同学更多的来自他人的质疑,质疑我们的motivation、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数理背景。这些持续不断的外在压力是不可多得的激励。
我从申请前的第二年开始决定转专业,但还没有确定转向的职业方向,是金融还是咨询,甚至是数据分析,一切别人说好的、高薪的、fancy的职业,都是当时最吸引我的。在之后的1年半中,我持续不断地积累各种实习,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随后再确定申请专业。
确定申请转业后,我就开始准备语言成绩,最先准备的是雅思,但我怎么也拉不高分,于是在准备GRE的同时准备了托福,而家考又方便了不太适应国内到处跑导致考试时十分疲劳的我。跨专业到管理学,在知识方面的准备低于转金融,基本没有强制要求的课程,但建议尽可能多接触管理学相关课程,如博弈论、线代、编程、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等。
在实习准备方面,数量上建议有2-3段实习能够体现个人发展上的延续性,可以是name/赛道/行业,而不是都不想干。在name 也不差的情况下Ownership>big name。不建议付费实习,忍住、努力、想尽办法综合已有资源,总能找到适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目前最好的。
选校时,世毕盟的老师指导我将项目选择分3批:保底、稳定和冲刺。一开始选校时选了3个专业近20个项目,在一遍遍过材料后,最终决定只申请1类专业,10来个项目。按照List上自己觉得每个档次中最重要的先申请,保底一般在收到拒信后补充申请,这样可以节省申请的数量,除此之外,申请时间还要考虑项目轮次的竞争难度。
二、项目准备
首先,文书是重点,并且对于最顶尖的那批来说,value非常重要,不匹配不建议申请。同时这些项目大都非常看重storytelling能力,即不仅是经历的罗列、强调自己做得多么出色,更需要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特立独行的故事来保证你从一众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关于选材。
核心要点在于,如果你是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来不及了”才开始动笔选材,或者此前一直在brainstorming但就是不写下来,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完全可取的。推荐操作时从你准备申请起,就建立一个doc,或者在手机备忘录中随时随地记录你想到的、可以用作素材的过往经历,有时间的时候就拿出来回顾。在回顾过程中,达成每一段经历思考:why when how的问题,诸如“我为什么会做这个”、“我为什么会去这家公司/机构做这个工作,当时还有其他选择吗”、“这段经验中,除了technical能力,最重要的收获和思考是什么”、“这一思考如何过渡到我的下一段经历中”、“过程中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遇到inspiring的人”。回顾之后,你可能会对某一个经历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能会把一些原来想到的点子删掉,因为它并不能够串入你的career story中,当你对某一段经历能够成为你career story中叙述重点这件事信心满满时,那你就该开始动笔了,不要让灵感fade away。
关于叙述,Essay的文笔不需要像The Great Gatsby中那样精致而华美,尽可能多地通过数字、特定名词/称谓、以及恰当的逻辑串起你相关履历中的achivement以及thoughts,因此“精简”、“实际”和“真诚”才是essay story叙述的要义。
关于修改,这一步十分重要!在申请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不喜与他人交流、更倾向于自顾自写完essay后提交的朋友,并不是说这种习惯不好,而是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尤其是申请商科项目的朋友,许多个性化、细节化的申请信息是来自与其他申请者、前辈、朋友、老师、甚至是后辈的交流过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其中,AO、项目前辈不仅在动笔essay之前可以给予灵感,包括之前成功的essay故事内容和写作逻辑是什么样的、学校的几点value中你选择哪两点放在这篇essay中最为恰当等等。而写完essay之后,最好可以找1-2名关系好的项目前辈帮你参谋、提出建议,也会有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前辈会帮你上手修改,对此一定要多多表示感激,感激对方对你的信任和期望。
关于面试,倘若时间充裕,不如笨鸟先飞,在准备essay的同时顺便积累kira回答素材。当kira没有难倒你,面试也将成功一半。如果你遇到了常规面试,那么video question的准备足够你应对面试,只需要将原本1min的内容拓展到1.5-2mins即可。而在准备过程中,大致分为5个板块:3W+2G(why school, why program, why you,涉及LT和ST career goal)、学术背景、实习/组织经验、行为面试和其他问题。材料上选取学3-4个经历完善成为story的形式,在选取时注意能够灵活套用到各类话题上。
三、 心态要点
申请拼的不仅是背景,心态也非常重要,尤其走到面试这个过程中,除了看知识储备和能力,心态好的时候更能给面试官一种,你是笃定、温和而成熟的申请人,增加成功概率。而我总结下来,调整好心态的有4大基础,平时要多张嘴、多朋友、保持沟通和忙碌状态,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不能停下来只搞申请,那样不仅容易焦虑多想,而且这段时间没有经历、知识上的实质提高,就更加剧了内心的不稳定感。而在申请中期,保持形态的基础就是多练!在此诚挚建议同学们,一方面按照CD中面经分享帖的问题充分练习,另一方面,要做好成为“幸运儿”被全程random的思想准备。具体来说就是:
1.充分挖掘、思考自己所写在essay和cv中每一份经历中(包括实习中的某个项目、创业经历、校园组织中的某个活动/职位、小组作业/学术研究论文中的某个环节):你做这件事的客观和主观原因是什么?这件事你做的具体内容和小组做的流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带的结果是什么、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段经历对你后续的选择、经历有什么影响?将种种问题的回答贴合你所设计的career path 和申请storyline。
2.熟悉面试中会出现的脑筋急转弯类型题目。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脑筋急转弯”,不过这些急转弯一定是关于你这个人的,比如你的性格、能力、处事风格等等,这或许也会出现在就职/实习面试中,因为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到相关类型,并且yale面试连着5个这样的急转弯,看起来整一个大聪明的样子。
3. 面试的时候心平气和,遇到不会的问题最好还是说“容我思考几秒”,而不是莽直地冲上去回答,防止无法自圆其说。在我所经历的多次申请面试中,有成功的、也有表现不太理想的。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如果这是一篇修仙文,那在面试进行了10分钟时我已道心不稳,元婴横冲直撞、面红耳赤;进行20分钟时,敢问苍天、悲从中来。遇到一连串奇怪而刁钻的问题,会照妖镜般照出NIIT的应变能力和智力水平。正如yale在面试提醒邮件中说的:希望看到“真实”的面试者,当面试中脑子跟不上嘴,反应速度跟不上面试官神一样的语速,就会不得不呈现出十分真实的自己。
四、 申请总结·
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正在准备申请,那我并不会说,你的申请之路定会顺顺利利,因为我深知,这条道路并非坦途。在我从拿到语言和gre成绩之后,所经历的漫长申请之路上,的确有不少优秀的同辈,他们未雨绸缪、意志坚定,呈现完美的开局,收获曼妙的结尾,对于他们,我们向往、学习;也有很多朋友,他们逆水行舟,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冲云破雾,最终稳扎稳打地拿到了最适合的offer;但更多的人是在不断调整预期、充实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与既定目标达成了和解。
但就像《指环王》里山姆所述说的那样,故事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不要害怕遗憾,感恩遇到的每一个善意或不善的人,感恩每一个认可或拒绝你的项目;不要被面试中的难题吓到,他一定是想要更好地了解你,而不是为难你;不要被拒信打到,正是一封封的拒信帮助我们反思申请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并实践在下一轮申请、面试中。而经历过多次申请、面试、等待、失望、再充满希望的你,将以必要的成熟姿态应对应对秋招的大浪淘沙。
期望本篇能够给关注yale项目的申请同学提供帮助,而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人相信:申请结果不等同于你能力的上限,只是漫漫旅途上的一所驿站,倘若结果非常好,那么恭喜你,在这家驿站收获了一匹良骥,以供你快马加鞭赶到下一地;倘若结果不如意,那只是天时地利人和此三处,有一小小缺漏。同一个项目的众多申请者中,一骑绝尘的少之又少,要相信自己,不被录取不代表技不如人,此刻所收获的这份你想要或不想要的offer,只是漫漫旅途上的一所驿站罢了,你停或者不停,只是一盏茶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