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FE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神仙颜值学姐申请记:放弃四大全职,只为梦校
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FE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交中外
GPA:3.62,核心加权均分88.1(因为本专业成绩偏低,故附上了排名证明)
GRE:330+4.0(V160+Q170+W4.0)
TOEFL:110(R30+L29+S22+W29)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MPA–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 and Data Analytic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专业
关于申请与选校:
关于申请,我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将就”,申不到最满意的就先工作一年积累经验,明年再申请。去年暑假,我已经提前拿到了普华永道(北京)正式工作的offer,这给了我很大的底气,让我可以安心地放弃申请保底校,直奔自己最喜欢的几所学校。我的目标很明确:不论是今年还是未来,自己一定要读研,并且一定要去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
在选校中,我最看重的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写文书的重要思路)。
//适合自己?
从初中起数学和物理就一直是我的强项,大学期间有一点遗憾,学了一个我并不是那么擅长以及感兴趣的纯文科专业,所以我一直期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能有一些改变。此外,我是一个外向+直觉+感性+独立的ENFJ人格,相比于深耕学术,投身职场更适合我,也更能让我得到满足感。
一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通电话时,我向老师表示了自己想要申请金融或数据方向研究生的想法。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我的性格以及本科专业背景,向我提出了可以考虑申请哥大MPA的金融方向。那一晚,我坚定了自己未来一年半的努力方向。我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师说过的,令我倍受鼓舞的一句话:“这个项目很适合你,结合了政策、金融和数据。我觉得你会是文科生里面理科最好的,能够把两者都掌握的很好,这是你的优势。并且哥大MPA致力于培养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也完全符合你的性格特点。”
但即便是这样,我的申请过程依然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丰富自己的量化简历(该专业需要额外提供量化简历和成绩单来证明自己的量化能力)。本科专业为外交学的我,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来申请这样一个对量化能力有非常高要求的专业。为了弥补自己量化背景的不足,我在大三额外选修了高数、微经等课程,并且利用假期在慕课网上自学了计量经济。幸运的是,我最终在本科期间的所有数学、统计、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中都拿到了满绩的成绩,并且成功取得了GRE数学170的满分,这使得我能够交上一份全满分的量化成绩单,成功地帮助我拿到了梦校的offer。
//自己喜欢?
我第一次了解到哥大是在初中,在一本作文书上,我看到了一篇关于哥大校园生活的文章。那时的我被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风景以及极高的学术成就所深深吸引。但哥大对当时的我来说还太过于遥远,我也未曾想过自己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去到这样一所学校,仅仅是对它抱有一种单纯的喜欢。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喜欢变得更加具体,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喜欢纽约,喜欢哥大,喜欢它的活力与自信,喜欢它开放自由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氛围,喜欢它同时也具有的踏实和严谨。
//如何帮助自己实现未来的规划?
在写文书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想要在研究生阶段尝试去联合国实习的想法。纽约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包括联合国总部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银行总部都位于纽约。而哥大又位于世界经济中心——“宇宙中心”曼哈顿,这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的机遇。
我目前的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进入投行工作,不论是哥大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地理位置还是校友资源,都对我实现未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最后一个原因。
关于实习: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积累了五段实习(两段金融Big Name实习+两段NGO实习+一段金融短期实训)。因为MPA更倾向于录取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应届生申请其实不是那么友好,所以我在准备申请的一年半中把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
刚上大三时,我曾经为了找与金融相关的实习海投了十几家公司,但因为专业的缘故无一例外均被拒绝。我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转金融,安安稳稳地去申请更贴近本专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屠老师给予了我最关键的帮助,他帮助我成功获得了普华永道Tax部门的实习机会,后来我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nice的leader,他帮我写了推荐信,并在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因此我也非常感谢屠老师以及我在pwc的leader:Allen Qian。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一些经验:1. 要充分利用周围同学、学长学姐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2. 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就放弃尝试,去试试,万一就成了呢?
关于科研: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更偏向就业而不是研究,因此我并没有在科研上面花费太多的心血。主要的成果是,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级的公共政策比赛(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top10%的成绩,以及我曾在大二时跟着学院副教授做了一个文化与抗疫政策的课程项目研究。在这一方面,我的经验是,趁着年级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多积累一些研究经验,打好提前量。临近申请的时候则应该学会权衡,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更能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
关于video面试:
Video面试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试之前,我在各个app和网站上扒下来了几十道曾经的考题,认真思考了每一道题的答案并进行记录。但非常不幸的是,我抽到了一道比较有难度且专业性较强的题(讨论policymaking和policy implementation是不是universal的),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道题没有办法用任何一道我准备好的题目来变换应对。在准备时间的最后几秒,我突然想起之前参加清华大学公共政策比赛时,我曾经在慕课网上自学了公共政策的很多课程,而这些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当video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长舒一口气。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半前一时起意学习的课程居然可以在一年半后救自己一命。如果没有在最后几秒想到这些点的话,我可能整段video就垮掉了,被拒也就变成了必然。
关于托福和GRE:
在疫情期间,考出申请所需要的托福和GRE成绩面临着重重考验。大三暑假期间,我在普华永道实习,并同时进行托福的备考。白天工作,晚上上托福课。然而在终于要上考场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消息,因为疫情原因考试取消了(因为疫情原因,我的托福和GRE考试一共被取消了6次)。所以我一直拖到12月才把成绩都考出来,其间无数次emo觉得自己要没有学上了…这种焦虑持续了整整大半年。所以我要给各位申请的同学一个建议,就是标化成绩一定要早考!特别是疫情期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考试就被取消了(我是属于一口毒奶系列,考试报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出现疫情…),哪怕万幸没有耽误申请,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些其他的:
当然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及的琐碎事情,比如我连续三年获得的一等奖学金、各类荣誉称号及其他奖学金;我的学生干部经历;我参加过的冬奥会、国庆阅兵、诗意中国;我的一些身份:PADI潜水员、红十字会急救员;以及一些钢琴国画的证书与小技能…我删删减减,还是写了满满当当三页简历。当然,大学三年的厚度肯定不是这三页CV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我也希望在哥大,在未来,我能够为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厚度。
关于世毕盟
我是世毕盟DIY指导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选校,到后来的时间线规划,以及文书写作,世毕盟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幸运能够在世毕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且成功拿到梦校offer。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吉老师是我申请的培训师,但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一个可以给予我足够安全感的大姐姐。不论是关于学校以及考试的信息、网申的填写,还是时间线的规划,她都能够及时、耐心、负责地帮助到我。当我因为考试而焦虑的时候,她也会贴心地安慰我,帮助我化解焦虑。(而且还特别可爱!有一次我们语音通话完,我没有挂掉,结果意外听到老师开始哼歌哈哈哈!)
写在最后: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申请季,我会用“感激”与“幸运”。我很感谢自己,感谢世毕盟,感谢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因为有了大家,我才能够拥有这样一份幸运与梦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