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5-11-24 17:58:59)分类: 教育教学 |
《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使学生入情入境,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2、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乡村美景图片)声音:潺潺的流水声。
师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看老师板书课题:21搭石)
2、齐读课题
3、质疑:读完课题围绕搭石,你有什么疑问?(师相机梳理问题并板书):
1、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过渡: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质疑的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关的答案。
2、检查预习情况,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认读词语。
1、开火车读,检查自学情况。(注意正音)
2、全班齐读
(2)课件出示带点的生字(暴、惰、俗、衡):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想提醒大家怎么写好?
(3)、根据学生的提醒,出示带田字格的三个字:(暴、惰、衡)
师指导:暴注意扁日下面是两横,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最后一笔是长点。平衡的衡笔画较多,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三个部分书写时要紧凑。懒惰的惰,注意竖心的写法,第一笔长点向左,第二笔是短点向右,注意短点要比长点高。注意左窄右宽。
(4)、学生书写三个生字
(三)品读课文
一、交流:
1、生读句子
2、师读句子(故意漏读词语“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
3、生评议: “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这几个词可以漏掉吗?为什么?
4、想一想:从“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这几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家乡人们的勤劳善良)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1、齐读词语 “脱鞋绾裤”并理解它的意思
师引读,也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2、回读体会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3、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画面
过渡:普普通通的搭石在刘璋爷爷的眼里却是最美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随着家乡人们的脚步去搭石上寻找美、发现美吧。
(一)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哪几幅跟搭石有关的画面。(生默读、圈划)
(二)、生交流画面
师相机板书四个走搭石的画面。(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背…过溪)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标记:搭石具体美在哪里?(注意倾听:想法雷同的的同学不说)
汇报交流:(可能)
生A: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
生B:第三自然段
生C:第四自然段
生D: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给每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浏览2-4自然段)
生A:摆稳搭石
生B:紧走搭石
生C:互让搭石
生D:背老人过搭石(板书四个场景)
2.再次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在文中空白处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将自己感受深的地方读给同学们听。
3、我们先来看看摆搭石,美在哪儿?
1. 出示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摆稳搭石)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或一心为他人)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四)作业:
细读3-5段,想想哪些画面让你最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感知“美”。
1、板书“21.搭石”,齐读。
2、导入语:搭石这个词,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通过课文儿,我们对搭石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简笔画绘搭石图案)
3、师:听了你的介绍,老师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排排搭石的样子。(出示搭石的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它们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中快速找出作者的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同学们,风景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啊?(美)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综合了一下,大都是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而展开提问的,比如,而感到疑惑。同学们独具慧眼,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理解好了这句话,你也就真正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一起去走一走搭石,去欣赏一下这道美丽的风景。
1、【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要在文字旁边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过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在第几自然段?哪些句子写了一行人去走搭石?
正音“行”,齐读“一行人”
看看这几句话,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画面的美?
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
你觉得怎样的动作才叫“协调有序”?
这样吧,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着一排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在有节奏的合作读中让学生体会“协调有序”的意思)
在一次全班合作读(在加快速度的合作读中再一次感受“协调有序”的美)
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
课件出示“绰”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
课件播放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
指导读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
师:真正理解一个词的意思,光靠查字典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你还想描绘一下,说吧)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来,我们脑海中想象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吧!真美!这既像一副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音乐)
指导美读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在师充满激情的引语中,美读家乡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小结板书:家乡的一行人走在搭石上,他们配合得那么默契,走得那么有序,加上水波和人影两相和,画面是那么和谐,这样的画面美吗?(板书:和谐美)
人们为什么能走得这么协调有序?是有人在指挥吗?(没有)那是为什么?因为作者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什么叫紧走搭石?(就是快走搭石)谁来读出快走搭石的感觉。什么又叫俗语呢?俗语就是有一定道理的话,文中有没有介绍快走搭石的道理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快走搭石的道理。正是因为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人们走搭石才走得那么协调有序。
发出踏踏的声音像什么?(轻快的音乐)那就让我们和着这轻快的音乐再来走一走搭石吧!播放音乐齐读。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美美地来读一读。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
结束语:师: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还是一段和谐的舞蹈,姿态柔美。家乡的每一块搭石上都有着不一样的美,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去寻找美发现美吧。
每当……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推荐一名同学吧!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齐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齐读;一道风景
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亮丽、迷人的风景!
《搭石》里不仅有写景美,更有写人美!
3、面对面让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4、背老人过石图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理所当然(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来看“伏师;现在我就是那位老人,谁来做青年人。请个小伙子。请你做做伏的动作。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对岸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俯下身子背其他老人;这位年轻人老了,也一定会有其他年轻人来-----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家乡人的这份尊老的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透过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是啊,一代又一代,已经积淀成了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端起课本,这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场面,读—这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场面----这是老人和年轻人一起走搭石的场面-----
过渡:上面我们说了“一行人”走搭石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 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互让搭石)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生:谦让、礼貌。。。)
(2)好一个谦让,好一个礼貌。。。请大家一同来感受这份美。(引读)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或礼让)的风景。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伏”是什么意思?(弯)是怎样的弯呢?(身子成90度)请学生做做动作。
到了对岸,年轻人需要老人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爱老)。
(4)朗读感受美。
(出示课件)
假如遇到______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年幼的孩子、残疾人、扛东西的外乡人)
过渡:不仅仅是年轻人,我相信所有的乡人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友谊之手。因此,我们在阅读课文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更感受到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这美,也一次又一次得撞击着作者的心灵,让刘章爷爷发出由衷的感叹,此时搭石还仅仅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吗?(不是),它和乡亲们共同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出示句子并板书:乡亲们、美)
含义: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总结: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副尊老的画,赏心悦目。所以,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总是深情的说:齐读:
也会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会运用,书写美。
同学们,搭石是平凡的,刘璋爷爷却从这平凡的搭石中发现了如此之多的美,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的事物,其实它们身上也隐藏着美,这就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和传递者。希望大家用自己的真实妙笔,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例如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动的词,出示“踏”,并在音乐中感受声音的韵律美,表达自己的感悟。再比如,学生通过面对面让石图、背老人过石图,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感受相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较快,让学生听不清楚或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教师的语言艺术还需平时的斟酌练习。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的美”,花费的时间较少,如果能在这个环节换成“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作业再布置“写一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做到课堂说一说,课后写一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