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诸暨墓茔地名
(2020-09-29 10:22:34)
标签:
转载 |
诸暨墓茔地名
杨士安
诸暨有不少地名与“坟墓”有关,如:上坟、下坟、石坟、坟坛、王坟岗、坟坛弄、前头坟、花坟前、皇坟坞、挂坟山、李家墓、王家大墓等等。这些地名,应属于以建筑物为“标识”(地形地物)的地名。所谓“建筑”,是指人们用土、石、木、竹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而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坟”就是一种建筑物。目的是为“去世者”获得一个存放的空间。“坟”的意思,最早仅指“墓之封土隆起者”。后则泛指“坟墓”。《礼记·檀弓上》云:“古者墓而不坟”。郑玄(127—200)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唐温庭筠(812?—866?)《过陈琳(?—217)墓》诗:“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元赵孟(1254—1322)《岳鄂王墓》诗:“鄂王(岳飞,1103—1142)坟下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兹录诸暨部分与“坟”或“墓”相关的地名如下:
坟坛
石坟
庐墓
越王墓
前头坟
挂坟山
皇坟坞
坟坛弄
花坟前
陵园路
王家大墓
上述所列举者,仅仅是诸暨部分“墓茔地名”。其中有的已经“雅化”,有的则保持原状。有的墓茔尚能查得“墓主”,有的则已不知“墓主”为谁了。“墓茔地名”应属以“建筑物”为“命名标识”的“建筑物地名”。它们常常与“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关。在当时的地名使用环境中,带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据《诸暨明清乡都字号》载:开元乡正二都一图有地名叶陆坟,概浦乡十二都一图有地名上坟,同山乡廿一都有地名坟安,长浦乡廿三都二图有地名李家坟,金兴乡三十一都一图有地名胡坟岭。据1993年12月《诸暨地名手册》载,在当时的标准地名中,带“坟”字的地名有:大唐镇金山村大坟山脚;枫桥镇新店湾村花坟;五泄镇泄下村前头坟;草塔镇新桥村坟安;王家井镇七家弄村大坟山、下坟村下坟;牌头镇马家弄村丈坟塔;安华镇王店村小坟;化泉乡庙下畈村坟庵;璜山镇月形山下村外坟庵、坟庵;陈蔡镇下蔡村坟庵。其中不含已雅化为“文”“纹”者。笔者以为,诸暨地名“雀门岭”当为“七坟岭”(或戚坟岭),“胡纹岭”当为“五坟岭”(或胡坟岭)之谐读。
应该说,类似的“墓茔地名”到处都有。从国外看,带“墓”的比比皆是。例如,伦敦海格特公墓、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莫斯科红场公墓、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等等。但是,翻译成中文,未见“坟”字。日本也有用“冢”作地名的。从国内看,北京地名中就有很多带有“坟”字。“墓”文化从高雅到低俗称谓排位大致是,陵(或林)、冢、坟、茔。实际上,使用高雅,不用低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如黄陵县、炎陵县、茂陵县、大禹陵等等。还有,杭州的“岳坟站”,也已改为“岳庙站”了。
地名的变化常与当地的世俗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有关。一个地方的名字,由于历史久远、社会变迁、语言发展和语音演变以及人们心理习惯等因素,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应注重避俗趋雅,也就是把忌讳字、俗白字、含有不敬义的字改为典雅文秀的字眼。对于“墓茔地名”是否要“雅化”,即改得“好听一点”,意见常常是不一致的。反对改去“坟”字者认为:地名是一种历史符号,不能轻易放弃。认为文化是有传承作用的,习惯了就行,不在乎是否带“坟”字。甚至认为“更改带‘坟’字的地名是瞎折腾”。
当初取“坟”字地名的时候,常常是此处尚属偏远之地,不大住人。因此也无伤自尊。现在若住进早不存在的“坟里”或“坟边”,这样的名称就是伤害文化的一种表现了,是对现实的人一种侮辱,损害。而笔者的意见是:凡是“人文因素”强烈的地方,应以“雅化地名”为主,而对于那些“自然因素”浓厚的地方,不妨继续保留“墓茔地名”,待考虑成熟再改不迟,而不是搞“一刀切”。
中国人起名字是有讲究的。不管是起人名还是起地名,都是在营造一个意境。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导致地名众多,其中某些地方的名字可就不是诗意这么简单了。譬如我国还真实地存在着一些“阴森地名”,如什么“阴魂镇”“死人湾”等。兹举数例:在辽宁本溪的“阴魂镇”,就是个乍一听就让人汗毛直竖的地名。据说因为此地风水绝佳,历史上许多有权势的人都慕名而来,为求一块好墓,搞得当地坟头众多,百姓不厌其烦,总觉得“阴魂不散”,久而久之也就这么叫开了。阴魂镇不仅是风水宝地,还产“神仙”,有传言说“王母娘娘”就是当地出生的。“大迷魂阵村”在山东阳谷县,这是一处能让你从早转到晚都未必找到出口的村落,到了这里,人们会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错觉。如果没有当地人指引,你可能就会陷入“迷魂阵”,走不出来。大迷魂阵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智擒庞涓的古战场,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军事文化的“活化石”。“死人桥”在成都市双流县,旁边还有狐狸埂、裤裆堰等一系列奇葩地名。“坟头”在南京市江宁区;当然,在北京很多时候也有从一个坟头,到另一个坟头的情况。在北京如公主坟、八王坟等有“坟”字的地名有92处之多,尤其以姓氏命名的“坟”字最多。“性命沟”在汉中市镇巴县。“斩断腰”在河南郑州。“穿心店”在四川什邡。“断头河”在贵州。“吊颈湾”在汉中市城固县,又称“吊死鬼沟”。“阴曹沟”在重庆市。“阴曹湾”在甘肃省最东部的庆阳市。内蒙古有个地方叫“阎王鼻子”。“僵尸湾”在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内江市。等等。
今诸暨市浣东街道盛兆坞三村殷家有地名“柱木峧”。旧时亦有书作“桂木峧”或“鬼摸峧”“朱马峧”者。如清《诸暨乡都录》载:泰北乡正六十七都上扇二图就收录有地名“鬼模峧”。“鬼”方言读若“举”。宣统辛亥重修《江藻钱氏宗谱》则作“朱马峧”:“(钱)全水(湛449),……配盛兆坞朱马峧陈春均长女(1900—?)”(见卷30第129页)。1982年《诸暨县地名志》作“五一公社殷家大队桂木峧”(见234页)。
按照中国传统民俗,“阳宅”和“阴宅”不会比邻而处。尽管近代以来经过多年的移风易俗,但传统心理积淀毕竟依然深厚,活生生的居民在住进死人的“坟”里,不管是否迷信,心里总不舒服之感。因此,注意地名用字的美化,尊重中国传统习惯,关注“坟”字头地名的存废,显然体现了城乡建设中在精神、人文方面的进步。
2012.9.27第一稿
2018.8.30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