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黑瞳】公车上的心理学

标签:
人和心理人和心理学伴 |
分类: 学伴佳作 |
1、众生百态:
A、睡觉的睡觉---早上,晚上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座位上睡觉,对自己不足的睡眠进行补充中。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坐过站了怎么办呢。转念间笑笑自己,真是太无聊了,如果是到终点站的话还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吗?但昨天还是发现有些人是在中途下车的,可能是生物钟已在以潜意识的方式调整了,所以快到站时会自动醒来。强,这就是人类伟大的适应能力吧。
B、发呆:无论是坐着的,站着的基本上都是一个表情,发呆。
C、个别:精神抖擞聊天。无疑是公交车里一个风景点。在一片安静的昏昏欲睡的氛围下,聊天的声音无论高低,均带着一种特别的频率传递到耳间。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是在公交车里。
2、拥挤:早上上班,晚上下班,面对着总是拥挤的人群聚集在同一辆529公交车里。
A、让座,在529坐车的5天里,我没有见到过一次让座,虽然也会有上年纪的人坐车,但就是没有,这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公平",估计是因为长途车,大家都要坐很远的路到达目的地,所以会直觉得累,而产生的懒散感。
B、原地不动,公交车总会播放“请往里面走走,有需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到下车口等待”,但大家真的很少会动或是不动。可能是因为人挤人带来的不适感;可能为了在公交车刹车时,有人墙可以抵消冲力(俗称惯性);可能是里面的空气不好;可能是懒的动;可能是还在发呆;可能是就喜欢呆在一个舒服而有拉手的好位置,不愿意放弃。(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是不是也相对应着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的不同呢?积极的面对,调整,转变或是被动的接受,不愿意改变)
3、温暖:在这寒冷的春天之前的冬天里,能有温暖的地方我们更愿意选择待着,是不是遗传下来的潜意识里,我们还留有的趋向性呢。
A、从下车门上来的或是转移到下车门附近的人,总会从后面传递上IC卡,在这里认识不认识都没有关系,只有能腾出手,就会很自觉得进行上传。这是一种温暖滋润着每个上下班一族看似乎冷漠的表面现象。
B、公交车因为封闭,我已分不清是开着暖气还是人多造成的热气。反正在开到中间几站开始空气就特别的热,也许挤上车就已当热身了;也许人太多了,窗户没开,没有多少冷气进来对流;也许......反正是到后来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到站后才会感受到汽车尾气排发的街道上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呵呵!(温度对比,空气对比)
==================================================================================================
==================================================================================================
心理学里有个人际交往空间的问题,如下: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争吵。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
个人距离(46~76厘米):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人际交往中,个人距离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1.2~2.1米)
后一篇:遭遇“小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