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和黑瞳】公车上的心理学

(2012-06-14 09:46:46)
标签:

人和心理

人和心理学伴

分类: 学伴佳作
    文/人和学伴:金娜


    用学习过心理学的角度试着分析下529公交车的一些现象:
    刚开始几天无聊着观察着安全锥的位置,渐渐地自己也变得更无聊起来,所以能观察的都了解清楚完毕了,于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接下来的内容中,想想整理下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些东西吧,或许可能作为跨进心理学学府的入门篇或是应用篇吧。

1、众生百态:
A、睡觉的睡觉---早上,晚上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座位上睡觉,对自己不足的睡眠进行补充中。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坐过站了怎么办呢。转念间笑笑自己,真是太无聊了,如果是到终点站的话还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吗?但昨天还是发现有些人是在中途下车的,可能是生物钟已在以潜意识的方式调整了,所以快到站时会自动醒来。强,这就是人类伟大的适应能力吧。
B、发呆:无论是坐着的,站着的基本上都是一个表情,发呆。
C、个别:精神抖擞聊天。无疑是公交车里一个风景点。在一片安静的昏昏欲睡的氛围下,聊天的声音无论高低,均带着一种特别的频率传递到耳间。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是在公交车里。

2、拥挤:早上上班,晚上下班,面对着总是拥挤的人群聚集在同一辆529公交车里。
A、让座,在529坐车的5天里,我没有见到过一次让座,虽然也会有上年纪的人坐车,但就是没有,这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公平",估计是因为长途车,大家都要坐很远的路到达目的地,所以会直觉得累,而产生的懒散感。
B、原地不动,公交车总会播放“请往里面走走,有需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到下车口等待”,但大家真的很少会动或是不动。可能是因为人挤人带来的不适感;可能为了在公交车刹车时,有人墙可以抵消冲力(俗称惯性);可能是里面的空气不好;可能是懒的动;可能是还在发呆;可能是就喜欢呆在一个舒服而有拉手的好位置,不愿意放弃。(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是不是也相对应着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的不同呢?积极的面对,调整,转变或是被动的接受,不愿意改变)

3、温暖:在这寒冷的春天之前的冬天里,能有温暖的地方我们更愿意选择待着,是不是遗传下来的潜意识里,我们还留有的趋向性呢。
A、从下车门上来的或是转移到下车门附近的人,总会从后面传递上IC卡,在这里认识不认识都没有关系,只有能腾出手,就会很自觉得进行上传。这是一种温暖滋润着每个上下班一族看似乎冷漠的表面现象。
B、公交车因为封闭,我已分不清是开着暖气还是人多造成的热气。反正在开到中间几站开始空气就特别的热,也许挤上车就已当热身了;也许人太多了,窗户没开,没有多少冷气进来对流;也许......反正是到后来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到站后才会感受到汽车尾气排发的街道上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呵呵!(温度对比,空气对比)

==================================================================================================
 

    2.23早上突然发现529的司机超可爱了。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我原本坐这部车很少,总觉得这部车的司机超无良心,有一次下雨天,我抱着孩子和老公一起要坐529去给孩子打针,结果,就差几步路,就这么看着我们跑过来,无情的把门关上,开车走人。我记得当时我这个恨呀,可无奈呀,只能再等。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每天上下班必坐529.可我发现心里那个小仇视的心态发生变化了。司机大哥总能体贴各位上下班的辛苦,能挤上一个是一个。也不忘记提醒,要关门了,小心脚被夹到之类的话。只字片语,多少温暖呀!
    所以我又想到了心理学的,定势,光环效应。其实不就是应了古人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心理学无处不在呀。
    我反省下自己,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下断定,这样不公平。
    所以向工作在一线的所有员工致敬!大家都很辛苦!
【人和黑瞳】公车上的心理学
==================================================================================================

    在今天早上上班的公交车上,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聊聊:
心理学里有个人际交往空间的问题,如下: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争吵。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 :这是人际间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否则会让人不舒服。 
  个人距离(46~76厘米):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人际交往中,个人距离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1.2~2.1米) :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也是我们在办公室中经常见到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谈。 
   公众距离(3.7~7.6米) :一般说来,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就是公众距离,还有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即,又能够保持神秘感。 
   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而坐过公交车的人都知道,在上下班高峰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里,那么我们的反应为什么没有上面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呢?如果排除男女之间性别关系的话,其实我们是否更愿意待在这种环境下,当公交车刹车时,跟着惯性一起倾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