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2012-08-02 07:33:34)
标签:

广福桥

江苏省保古桥

七都镇

明代的石桥

界桥

吴江古桥

古桥

杂谈

分类: 吴江古桥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从北向南拍摄正照,桥左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的七都镇,右侧为浙江省湖州市的织里镇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桥墙为青石砌置,压沿石为武康石

 

 

广福桥位于苏州市吴江七都镇隐读社区薛埠自然村和湖州市织里镇胡楼村的交界处。东距七都环湖路约200米,北距太湖大堤约500米,东堍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界,西堍为浙江湖州市织里界。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从东向西拍摄,近侧为苏州市吴江七都,对岸为湖州市织里

 

 

广福桥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现存之桥于明天启元年(1612)由江苏吴江县和浙江乌程县百姓捐银重建。从桥上题刻中可得知,当时由95人捐银99两4钱。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从南向北拍摄,夏天的蒿草遮挡了大部水面

在广福桥正中的压沿石两侧,刻有“广福”二字,这和七都东庙桥上的“绍定”二字格式基本相同。宋元时期的古桥,有桥额的并不多见,“广福”二字在当时也未必是桥名,就象东庙桥的“绍定”二字一样,它最初只是纪年用的,当然后人就视为桥名了。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拱券正上方的压沿石(明代以后也称桥额)上,“广      福”二字相间较开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广”字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福”字

 

 

广福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桥基和拱券均为青石,桥面大多以整条武康石为主,台阶间以花岗石。桥全长17.5米,顶宽2.34米,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桥面顶部两侧以约80公分宽,6米左右长的整条紫石(武康石)压沿,中间铺以三节同宽条石;东西坡两侧各以二节宽度不等的紫石压沿,其中西坡北下沿石已断裂。两坡中间各设台阶,东坡台阶9级,西坡台阶7级。由于桥面压沿石均为元桥原件,故桥面整体成三折弧形,基本保持了宋元石桥的普遍风格。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宋代至明初期,江南水乡的单孔拱桥桥面大多呈弧形,这是呈三折弧形的桥面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桥面顶部两侧以约80公分宽,6米左右长的整条紫石(武康石)压沿,中间铺以三节同宽条石;东西坡两侧各以二节宽度不等的紫石压沿,其中西坡北下沿石已断裂。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东坡台阶9级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西坡台阶7级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从西南方向拍摄

 

 

广福桥的拱卷采用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砌置。所谓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错缝连接。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石拱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这与以前的分节并列法,既增加了拱圈的美观性,又增强了拱圈横向整体性,无疑又明显加强了拱圈的牢固度,是造桥技术的一大进步。广福桥的拱券以这两种方式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后期向清初拱桥砌置过渡的时代特征,这在吴江市所有石拱桥中是绝无仅有的,在江南水乡的现存石拱桥中也并不多见。另外,明以前的拱桥,除了拱券,一般没有券眉,这也是重建时保持了元桥风格的佐证。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桥基部分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拱券顶部采用上下券石错缝相接的分节并列砌置法

 

 

由于广福桥属两省(两县)交界的界桥,并有两县百姓捐银合建,故桥上的题刻也颇多。拱圈内共有七处题刻,两侧各3处,另一处在拱券顶部的正中。这些题刻除了古桥建造的原由,古桥修建的历史沿革,纪年,发起人和募集者外,更多是两县募捐者的姓名和数额,其中吴江的募捐者刻在东圈内,湖州的募捐者刻在西圈内。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拱券内的题刻共有7处

 

 

广福桥的文字题刻,特别一题的是有“皇帝万岁万万岁”七个刻字,没有纪年,在拱券的顶部正中,文字粗壮豪放,清晰可见。在我所拍摄的800多座古桥中,仅此一例。用现代人的思维想象,此刻有三个原因:一是皇帝要坐船经过此桥,便能一目了然,获得王上欢喜。此碑或许在建桥时就有,即便在后来修建中增添,也应在明天启元年之前,为了保留原物,又不使原桥体制有更多改变,致使拱券采用二种方式砌置;二是建桥时得到皇帝御赐,或是获得官银相助(募捐者中不乏得过王恩者而特别感恩者),可是在众多官建的古桥中也没见过此文字;三是当朝皇帝确是百姓拥戴的好皇帝,故在建桥时烙上百姓的心声,可是好皇帝时代也不会仅建此一桥,其它桥怎么没有高呼万岁呢。这三个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最为合理,第二个原因也有道理,第三个原因只能说明当地人特别懂得感恩皇帝。可何朝何代的皇帝曾到过呢,让历史学家去论证吧,我仅是猜测。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拱券顶部的“皇帝万岁万万岁”七字

 

广福桥除了题刻,图案雕刻也很丰富。南北两侧的压沿石接头处,均刻有精美的“八吉祥”花纹,两侧桥柱上刻以精美的荷花组合,荷叶在上,莲花在下,中间无字。这也是宋元古桥中荷花组合的一种普遍程式,寓于所谓“引渡”的佛教意义,无字是“无事”的谐音,期盼此桥平安无事。有些捐银题刻的上下方,也有明显的尖角荷花嫩叶、含苞待放的莲花雕刻。大多古桥中的内侧刻碑,都是采用这种荷莲饰纹。莲花是“ 八吉祥”之一,在江南水乡特别是苏州,嘉兴,湖州一带用得最多。所谓“八吉祥”是指佛教传说中的八种宝物,即法螺、法轮、宝伞、宝瓶、白盖、双鱼、盘长(中国结)与莲花。在古印度,因莲花的花瓣与女阴外形相似,故莲花象征为女性生殖器,因此,莲花雕刻除了佛教意义外,还表达了古人祈求生殖繁盛的愿望(摘自吴国良的吴江古桥)。在江南一带的古桥上,莲花图案有刻在“桥耳朵”(系石)端面的,常见形状是向外开放的莲瓣中再刻一莲蓬,有刻在望柱头上的,有仰莲和覆莲之分,也有刻在排柱或拱券石上(此种最为多见),广福桥上的莲花图案是刻在拱券石和立柱上的。一般而言,在江南水乡的古桥上,刻有“八吉祥”图案的,必定与寺院有关,有好多地方还保留了一桥一寺(庙)的基本布局。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桥柱上的雕刻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放大的桥柱雕刻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拱券内的莲花座雕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沿石上的雕纹和桥耳

 

吴江七都广福桥——跨跃江浙两省的界桥

沿石上的雕纹

 

 

2011年12月,七都广福桥与洪恩桥均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号716III-26。现场尚未立省保牌, 仅有1986年公布的吴江市市级文物保护牌。。

广福桥文保碑上的资料

正面:

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福桥

吴江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公布

吴江市人民政府立

 

 

背面:

广福桥,位于七都镇勤丰村,其西堍为浙江湖州界,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明天启元年(1612)由江苏吴江县和浙江乌程县百姓捐银重建。拱形单孔,由武康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总长17.5,顶宽2.34米,堍宽2.64,矢高3.17米,跨度6.9米。拱圈采用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砌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986年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四向距桥各十米。

 

 

补充说一句,隐读村的人并不知道“广福桥”这桥名,问了好多人,有的说没有此桥,有的说在什么什么地点,指引的地点让我拍到了其他的古桥,当然这也是意外收获,特别是意外拍到了位于湖州乔楼村的项王桥(当地人称奥桥,也不知是否此奥),关键是这座三孔的项王梁桥的桥堍还保存着一座桥亭(凉亭),这也是很少见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