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片“蛙”鸣声,不用心听也知道了,原来,立夏了。注意,读这个'了'字,发音liao,三声,音调越长越好。来,咱们再读一遍:立 夏
了~~~~~~。
话说先秦那个年代,差不多距今三千年的时光吧,人们把蛙不称蛙,叫蝼蝈。现如今有人信口解释蝼蝈是蝼蛄虫,简直没文化。不过,没文化,也不怕,照样可以富可敌国,豪宅满天下,是吧?
蝼蝈是蛙的一种,体形较小﹐颜色褐黑﹐喜欢在浅水聚集,相约好了在立夏那天一齐开唱,‘呱呱,呱呱’。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立夏的三个特征。三特征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后,名副其实的热夏就到了。
这样的特征是古人根据中原气候的变化特点总结出来的,想在其他地方的同一节气里体会相同的感受,那是————不可能滴。
比如我的家乡,立夏那天,断断听不见蛙鸣。别说蛙鸣,连青蛙我从小到大也不曾见过一个,最多只见过几只癞蛤蟆。丑陋,疙里疙瘩,黏黏糊糊,大过拳头的癞蛤蟆,‘咕呱’一声,突然从黑暗的地窖角落蹦出来,吓人一大跳。癞蛤蟆要是不小心跳到下地窖的人身上,癞蛤蟆绝对不会变成帅气王子,吓死个人却极有可能。
但蚯蚓我的家乡还是有滴,是不是在立夏的五天后从地里拱出头来这个一点也不清楚。王瓜我根本不知为何方神瓜,它或许认识我,我肯定不认识它。我只认识我家乡甜蜜多汁香脆的哈密瓜和皮薄瓤沙比蜜还甜的大西瓜。只是,立夏时节,哈密瓜西瓜刚刚下种,想等它们枝藤蔓蔓,花开结瓜,还有两月呢,且等吧。
如果不上网查查,我还真不知道立夏有这么多的讲究,什么‘盐城称重’,‘福州鼎边糊’,‘江南吃三新’,还有那著名的‘立夏吃蛋,石头踩烂’,搞得我都感觉枉过了大半辈子的立夏了,不称体重还那么重,不吃一枚煮蛋照样力大如牛。
夏,即大。夏的季节,万物生长,越长越大。夏与春的希望秋的收获不同,是饱满,旺盛,生机勃勃,玩的就是锐不可挡的气势。
而冬,是终,休生养息。
说冬是休养生息也不全对。我现在所呆的地儿,有专门在冬天开的花儿,结的果儿,更有茂盛生长的成片的一望无际的青翠草地。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话换成节气也适用,到了南半球,一切都变了,冬无雪,夏炎炎,太阳从东到北再向西,水流的走向不是顺时针,而是逆时针。二十四节气,不再明朗清晰。立夏?是半年前的事了。
闲扯了一通夏,这夏的确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真心想说的是,我,猫冬了。
这个'了'字,发音liao,三声,音调越长越好,猫 冬 了~~~~~~。
猫冬了,冷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