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015-04-20 23:06:35)
标签:

旅游

历史

杂谈

情感

    我以一小时一百里的车速正赶往Ariah Park,一个距离明日镇30公里的地方。
    老实说,我对那里都有什么可看的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期待。明日镇不大,那比明日镇更小的村子,Ariah Park,又会怎样呢?吸引我去的,是因为我随手翻阅过的那本小册子,粗心的我,是以为它是明日镇的过去才读的。小册子详实介绍了Ariah Park一家店一家店的建立,易手情况,和现在归谁所有。一个村子的百年过往,便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真实,具体,没有粉饰。
    我们总说自己是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这历史,几乎是由历朝历代的史官墨客代表着当朝政府写的,粉饰修改了太多。到具体县志村志特别是家谱,又因为几十年前的那场文化革命,几乎全毁了。再具体到我个人,才上述到爷爷辈的至亲,就只有名字,没有影像,更没有详实的记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Ariah Park在新州是个较为边远的村子,这并不影响高质的公路一路通向它。公路是一个国家的血脉,除了主动脉,毛细血管的自由通畅才意味着经济的自由通畅。
    进了Ariah Park,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那个纪念碑,纪念历年来战争中死去的Ariah Park的军人们。
    我曾经向好几个人抱怨过澳洲的杨柳,说澳洲的杨柳干巴巴的,从来感受不到杨柳依依的柔嫩。Ariah Park村的主街的中心带,是一棵棵杨柳树,上面的柳絮疙瘩,居然是粉红色的一粒粒。嗬,还不是一样,不是杨柳依依。我心说。事后我才知道,这貌似杨柳的树,其实是胡椒树,是早期来到Ariah Park的移民种植的,当时栽种了50棵。
    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只有两家店开门,街道两旁其他的店都关着。星期天的早晨,多云且暖,没有人,四处浮动着落寞的冷清。
    开门的那家是一个旧货店,应该是由教会的慈善机构开办的,一个招牌上写着,任何物品,都可以讨价还价。
    我走进去,两个鹤发白肤的老太太正在交接,其中的一个说,‘对不起,你发给我邮件的时候,我正在墨尔本,没有能及时回复。现在,我赶回来了。’
    小店里实在没有什么想要的,一些旧书,一些旧玩具,一些旧衣物,一些旧瓷器,很现代的就瓷器,和其他七七八八的东西。。。一个天蓝色的真皮手袋吸引了我的眼球,造型别致,皮质柔软,随便地放置在椅子上,好象和桌上的装饰搭配摆置的。如果非要让我买什么的话,这大概是我唯一想买的东西了。
    我问老太太,‘这个包是卖的吗?’老太太笑了,‘不是,不是,包是我的。’再看老太太,她穿着一件漂亮的同色的天蓝色的上衣,与包包是绝配。
    我也笑了,说,‘我从明日镇来的,想看看Ariah Park,可是没有看到什么呢。’
    老太太很友好,拿了隔壁的钥匙,打开门,让我看Ariah Park的小小历史博物馆。两间小小的房里面摆满了过去的器物,都是各家各户捐出来的,每件器物上都明白地写着这器物来自谁家,或属于谁所有。
    房间里有面墙挂着两个相框,里面是一张张一寸小照片,都是穿着制服的军人,每张照片下写着名字。我一个个看过去,有的姓氏是相同的,看来这里的人有参军的传统。
    这时,房间里进来了两个六七十岁的男人,一个在向另一个边指边介绍。走到相框的时候,那个介绍人说,这个姓冯,他父亲是中国人。
    中国人?我怎么没看见?等他们走后,我又对着下面的名字来回看了几遍,没有一个人姓冯,也找不出一张中国人的脸。
    回到旅馆,我开始查找Ariah Park的资料,终于找到了冯先生,原名:Yie Zhan Fong,后用了英国名字,James Fong。他在1876迎娶了苏格兰后裔的女子玛格丽特,并生了7个孩子。冯先生在和玛格丽特结婚14年后因为一场热病死了,玛格丽特后又改嫁了一个姓Clarke的男人,并让她和前夫的孩子们也姓了Clarke。
    自从澳洲发现金矿以后,有很多从广东和福建的华人或是自愿或是以卖猪仔的形式来到澳洲淘金。华人淘到金子后都想办法寄回了中国。华人的这种淘金方式引起了白人的不满,发生了几回大规模的辱打华人事件。后来政府立法,限制华人来澳洲,并执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白澳政策。
    在这几十年间,大约有上百名白人女子嫁给了华人。但因为白澳政策,她们对这段历史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他们的孩子,Angelo-Chinese,英华后代,很快都被漂白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下面的故事,是我自己根据查来的资料编的,姑且一看。


    烨瞻娶玛格丽特那年是1876年。那年,烨瞻37岁,玛格丽特17。那年,烨瞻已经在澳洲呆了20年,玛格丽特则是在澳洲出生的苏格兰后裔,皮肤白皙,面庞俊秀,褐发碧眼。
    烨瞻清楚地记得1861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天,黑压压的气势汹汹的白人壮汉们来到了他们呆的窝棚,举着大棒,见人打人,见棚碎棚。烨瞻眼见着伙伴们一个个血流满面,摇摇晃晃地倒下,他自己眼疾腿快,跳进了一个坑洞里,才躲过了这场浩劫。
    等外面的人声静了许久,烨瞻才从洞里爬出来,一路向西,远离了这曾经是华人淘金的乐土。烨瞻下意识地往裆的一侧摸了摸,那个隐秘的地方,烨瞻密密实实地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小布袋,里面有好几粒金锞子,是他辛苦五年淘金攒下的。
    烨瞻走走停停,最后在沃加沃加的地方安定了下来。
    烨瞻以为他会在异乡异地独处一生,但他遇到了玛格丽特。只一眼,烨瞻的心一颤:‘这就是我要相守一生的女人。’
    烨瞻把珍藏了十多年的金锞子换成了英镑,加上卖掉了沃加沃加的商店的钱,在干热园(Ariah Park)一个叫‘破坝(Broken Dam)’周围买了四十公顷的土地,并在那里开了第一家商店,商店距离干热园第一家旅店——蜂巢旅店不远。那时,火车刚刚通到干热园,一车厢一车厢的麦子从干热园源源不断地运出去。
    1936年,玛格丽特已经在干热园的‘破坝’居住了六十年,四十公顷的土地已经变成了一千公顷,那个商店,玛格丽特还在经营着。七十七岁的玛格丽特有十个孩子,四十六个孙辈,二十七个曾孙,还有一个曾曾孙。其中七个孩子是和烨瞻,也就是冯先生在结婚十四年间陆续生的,还有三个孩子,是在冯先生因急性肠胃炎去世后,和后一任丈夫克拉克先生生的。
    冯先生和玛格丽特的几个儿子,在澳洲的白澳政策下,都随了继父的姓,不再姓冯,而几个女儿,也在结婚后姓了丈夫的姓。
    七十七岁的玛格丽特侃侃而谈,谈干热园的过去今生,第一位干热园官员,第一家邮局,第一个商店,那场可怕的林火,第一个雨水储水罐,第一所学校,第一个铁匠铺,还有开通的火车,更多的,还讲了她的家庭,孩子们。。。却没有谈到她的第一任丈夫——烨瞻,或是詹姆斯,是个从中国广东过来淘金的中国人。
    烨瞻,也就是冯先生,如果在天有灵,他会怎么想呢?
    或许,这正是烨瞻所要的。之所以娶个白人女人,就是想把自己,还有自己的子子孙孙,从里到外,都真正的漂白。
    一百多年过去,烨瞻,做到了。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冯先生和冯太太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Ariah Park 军人纪念碑 Ariah是土著语,意思是又干又热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由早期移民种植的胡椒树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4.1919年的胡椒树旁还有很多的鸸鹋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5.我看到的银行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5.1916年的银行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6.我看见的干热园的街道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7.1916年的街道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8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9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0.我看见的邮局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1.1910年的邮局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2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3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4.我看到的干热园的旅店是酱紫滴,已经成了危房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5.1919年的干热园旅店是酱紫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6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7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8.你能猜出这是卖什么的吗?猜不出?我告诉你,是卖肥料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19.1916年运送麦子的货车箱还很好地保存在这里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0.时光退回到1916年,人们为这一重大的事件的发生而留影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1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2.看到一个绑在电线杆上的一个奇怪的箱子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3.里面,放着一个记录本,是管道记录本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4.看,一切被仔细地记录着,4月1日,4月2日,4月5日。。。怎么会辣么仔细?难道不懂糊弄吗?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5.老物件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6.超过100年的镜子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7.过去的洋娃娃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8.农业村,自然产的是麦子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29.百年老钢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0.过去的婴儿吃饭椅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1.学校的老课本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2.剪羊毛啊,剪羊毛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3.千万别以为剪羊毛是件很酷的事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4.干热园那些参军报效祖国的人们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5.老车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6.有关学校的大事记,从1898年起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7.学校还是雏型时,1895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8.过去的小学生校服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39.过去的衣服还是很保守滴



漂白——冯先生和他家族的故事
40.过去神父穿的衣服

     1850年,约翰-哈迪率先租赁了干热园,放养了4000只绵羊和762头牛。
     之后,随着移民越来越多,干热园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农业村,距离明日镇30公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啊,灰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