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头扎进澳洲,进入眼帘的多是金发碧眼的鬼子,视觉上很是适应了一阵子。加上英语没有平平仄仄,每句话尾处声调上扬,莺声呖呖,实在不是人语是鸟语。那感觉,不是一个人地生疏可以描述殆尽。
陌生的感觉只有到了一个地方会稍稍缓解,它就是市场。
在市场里总有看了半辈子的熟悉的脸孔,吃了半辈子的熟悉的蔬菜,还有听了半辈子的熟悉的语言,套用一句过去的话,‘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从此,差不多每个周末,我都会去市场,触摸一下乡情,再买回新鲜的肉鱼,菜蔬,水果。现在的乡情没有当初那么浓厚了,周末去市场仍然是我的保留节目。
这个星期天,我去市场,发现市场添了个新鲜的玩意儿——厨房。
厨房是市政府出资建造的,目的是向广大的民众展示市场的新鲜物产,健康的烹制方法,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厨房由大厨罗素主持,时间是中午12点到1点。
这个星期天的主题是中国炒勺(Chinese Spoon)。
大厨的案子上,我看到了鸡胸肉,西红柿,柠檬,芒果,香菜,迷迭香,欧芹,生姜,小葱,蒜头,还有香肠,甜辣酱,蒜油,酱油,耗油,料酒,豆豉等等具有中国元素的东东。
罗素大厨说,所有的食材都是刚从市场买来的,便宜并且新鲜。他会以去皮去油的鸡胸肉为主打,一个小时内为大家做出中国炒面,炒饭,还有必不可少的沙拉,面包。
鸡胸肉的烹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一是热浸,把鸡胸肉浸入恒温92度的热水中,并在水里加柠檬,生姜,料酒,大约二十几分钟后,鸡肉就熟了;二是把鸡胸腌制后生煎;三是把香肠切片放平锅里煎至熟,用余油来煎切成条状的鸡胸。所有的制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被大厨切成鸡丁用来做炒面,炒饭,沙拉。
我所感兴趣的是面包和沙拉部分,当然尝尝大厨的中国炒面究竟会是什么味道也是我所好奇的。
鸡肉在烹制中,大厨拿了一个盆,里面放上自发粉,加适量盐,胡椒粉,橄榄油,80克黄油,用脱脂奶和匀,平铺在烤盘上,再撒上迷迭香,胡椒粉,淋一些橄榄油放入烤箱,温度是220度,烤20几分钟即可。
面包出炉,香气扑鼻,外酥内软,咸淡适中。面包还混合着橄榄油和迷迭香的味道,岂是一个好吃,三个也不为过。
大厨的沙拉是洋葱西红柿切粒,芒果切丁,放鸡胸丁,一些香菜碎欧芹碎,几滴米醋,适量盐,少许胡椒粉,些许甜椒酱,拌匀,大功告成。五味杂陈,新奇且好。
至于炒面炒饭,味道让我这个正宗的中国人试吃,都差不多了,浓浓的耗油味。但扮相不错,也不难吃。
看来,澳洲人心中的中国饭就是杂拌。七七八八剩下的食材,切碎了,一并地倒入锅里,来个一锅烩。
在烹制过程中,我发现了个细节,象迷迭香,欧芹,香菜这些菜,大厨洗都没洗,揪下菜叶切碎就撒入锅里,碗中,而切菜的菜板也没有生熟分开,就那一块板,一面用完了,翻过来用另一面。
大厨的料理,最终被放入一个个小小的塑料碗中供人自由品尝,免费。我是都吃了,生的,熟的,回家也没有不适,拉肚子。可见澳洲的食品,真是让人放心啊。
再有,市场里的海鲜肉禽摊档都严格要求有一个冷库在后面,展示的玻璃柜其实是冷吧,这样陈列的鱼肉才会保持新鲜不变质。熟食也一样,或是热吧,或是冷吧,谨防变质变味。
不知道下星期会是哪国的美食。
我想好了,每星期都去学上一手,争取有个系列。下回带上相机,拍些分解图。这回本想顺便介绍一下市场的历史,各民族的比例等等,未能如愿,只能留到下回分解了。

市场本来只开在星期二,星期五和星期六,星期天是最近新增设的,大约一半的摊档都空着,顾客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