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尘一生事,尽付天地间

(2016-12-09 17:29:17)
标签:

杂谈

​西藏,拉萨,阳光明丽的早晨,天高云淡。这天早查房了很久,到了洛桑的床前,确实有些心慌气短,来这里快2个月了,还未完全适应低氧的环境,我知道,这时我的心率至少110次/分,低压也至少100mmHg,以保证我头脑清醒。

——北医三院援藏专家 肖宇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DaWfrW5KHianoOuiaSgBCRH1g3yToxa70049UOyQIjYUxynk2uO2icGfGJaxwsiavdGn0RUicxPrhrhFp6pbic9YEA5A/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aWfrW5KHianoOuiaSgBCRH1g3yToxa700LJfycPc51tTDukj6AHDXYTstH9hTGuOuicnKBESQlkPyzGjCZgCCyic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洛桑是拉萨以西200公里外的牧民,1年半前患原发肝癌,曾辗转内地,也在这里进行过多次介入治疗,病情一度缓解,但最终阶段还是不可避免。

如今洛桑的肝脏被肿瘤几近吞噬,腹水,黄疸,疼痛让他枯槁憔悴。他不懂汉语,我不懂藏语,对病情的询问要通过身旁的住院医来翻译,这使得医患交流必须在言简意赅的层面进行。

但,情绪不用翻译,洛桑的眼神里看不到绝望、恐惧、焦虑,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平和”,对着他说话时,他尽管不懂我在说什么,但他会时不时颔首应答,甚至嘴角会有微笑,那分明在说:我相信你,并感谢你。

我在狐疑,他是否知道生命对于他已如昙花般短暂,我们这里繁复的治疗根本改变不了最后的进程。我该怎样对他旁边站着的温顺的女儿解释什么是姑息,什么是临终,他的家属又会有怎样的诉求......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aWfrW5KHianoOuiaSgBCRH1g3yToxa700OBLqPQw2a5jAp5FicIHHOjaskN0nOXN4f0LvUNVCRR81jjGSQaCvfV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按照在内地的程序,下一步就是跟家属的“话疗”,一般在语言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字斟句酌,以避免随时可能被问到:“难道就这样等死么?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为什么只维持这么长时间?大夫你一定要想想办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构成医学、人文、心理以及哲学的专著。

然而,没有焦虑,也没有质疑,她在父亲的床旁,抚捻着一串佛珠,眼神低垂,诵念着经文,旁边藏香袅袅,透过她身后的玻璃窗外,远处南侧的山峰已有白云在半山腰缭绕,峰顶也有银丝条带般的积雪流泻下来。在那里,山与云的交织每天都在变幻,每次望去都会在那里神游一番。在这高原之上,天与地不在意境中,在周围的视界里,切身感觉身在此,心在此。

很快,我的元神归位,决定查完房跟他女儿谈一谈,转身间,听到一声轻轻的“谢谢!”,她目光清澈,容色和煦,表情真诚,那一刻,得到安慰的,不是她,而是我!

回到办公室,跟我的小翻译商量跟家属谈话的事,一圈下来,他也面红耳赤,气喘嘘嘘,但没有片刻停留,第一时间沟通回来告诉我,他家里已做过占卜,说他的生命本该半年前结束,对如今的结局他们能够接受,并决定回到牧场的家里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我无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aWfrW5KHianoOuiaSgBCRH1g3yToxa7002C0wAWjhUp70ZBprJlnwQoLNGKCtcgv0HlvZqjn6VUIT73ESFfxpd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远古时期的人类无法掌握生命的规律,试图通过占卜求神获得生存的密码,而应运而生的巫师、神汉充当这一中介,他们几千年来参与人类的生老病死,部分行驶了现代医生的职务。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但冥冥之中对神迹的憧憬却从未消失。当生命面临残缺时,人们把对神迹的渴望化成“白衣天使”名号罩在医生的头上,希望在医院这圣洁殿堂中,医生化身为上帝和天使修补那残破的身躯,留住即将远行的灵魂。而医生将那圣洁的白袍披上之时,也自觉光环罩体,应该在规则及道义上担当起神圣的角色。

然而,生命的权杖很多时候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白袍下的肉体凡胎也同样经历悲伤沮丧,也一样需要五谷滋养。

神迹、奇迹都不曾出现,于是希望与失望,怀疑与猜忌,无法满足的预期,生命托付的落空,交织成一个个名为“不甘”的利箭,被规则和公众舆论架在道德十字架上的医生,便成了这些利箭的标靶。情感耗竭中,心也慢慢变硬。在高楼大厦雾霭茫茫中,我们并不会在意天在哪里,地在哪里。

然而,在这里,天地变得清晰,空气也那么明澈,病房里的患者很多,也很重,但看不到曾熟悉的悲恐焦虑,有的只是沉香弥漫和轻柔的诵经声,面对困苦,祈祷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似乎是最有效的药物。

在这里,没有争执谩骂,也不必处处防备,心却一点一点柔软起来。前一批的援藏同事王医生曾对我说过,她走在八廓街上,大昭寺旁,会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我当时认为是低氧和depression造成的。而如今,面对布达拉宫的壮丽,以及布宫周围转经的踯躅行走的人们,久违的眼泪还是控制不住,不是因为悲伤,也不是因为痛苦,那是无法言说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感触,无关自身,只关天地世间。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aWfrW5KHianoOuiaSgBCRH1g3yToxa700MLZoE5xWuwRErmiauGyu1g9Msk7DCicQjI1LjAzqT4VDqfyNZibJIgD6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个月后,洛桑逝去,根据藏民的传统,他选择了天葬,虽不能亲眼目睹,但可以肯定,不会有唢呐喧天,不会有辗转哭号,洛桑的身躯完全融于天地,他相信,自己的灵魂会通过苍鹰之脊升往天堂。苍茫大地上,不会有墓碑和墓塚,只用经幡迎风招展,为每一个生灵祈福。洛桑的家人相信,积一生福报,他的灵魂在六道轮回中会去往极乐世界,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轮回的开始,希望始终存在,不必纠结于今生的苦难,每个人都有一个心中的壇城以憧憬向往。

在这片高原上行走,尤其在苍凉辽阔的天地之间,我们会感到每一个生命的渺小,一个人对于壮美的山川而言,其存在的意义与不远处的流浪狗没什么不同,它的不羁又是我们所不具备的。而人们自身的蝇营狗苟,权谋利益在这里毫无意义。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藏传佛教利他的宗旨让这里弥漫着平和的气氛,少有尔虞我诈,暴戾强制。

自古以来我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是自然一贯的规律。为了融于自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执著于肉身,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慰,是很多人的向往,对于恶疾缠身的人,心灵的平静或许是我们更应该达到的境界。

此篇文章获得了由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主办的2016年“医生轶事”征文活动二等奖。

文 | 北医三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肖宇

编辑 | 孙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