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智慧的人要保持自身的健康长寿,需要深刻认识自然气候、地理特征和人情世故的特点,积极的适应四时寒暑变化,选择好宜居的处所安养心身,处理好人情事故,使情志调和。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黄帝内经·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下面,让我们跟随《黄帝内经》,来看看暑季如何养生。
本期目录
1暑季气候特征、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2睡眠、外出、情绪管理要点
3暑季饮食调理,食物推荐
4暑季药物调治,藿香正气的正确使用
暑季的气候特征
暑季是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包括 “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历时30天。今年7月6日进入小暑,15天以后,7月22日进入大暑,延续至8月7日立秋。
7月6日小暑暑季最典型的气候特点就是气温炎热和潮湿。源于暑季阳光足,雨水多,造就了暑季高温和潮湿,气机闷热。7月22日大暑
暑,《説文解字》:热也。象形字,上为日,下为者,篆文,即“煮”。意为上有日晒,下有热蒸,言天气热极。谚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则达到炎热的顶峰。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
暑天人体生理变化
暑天由于天气炎热,人体为适应环境,保持自身体温恒定,就会通过皮肤浅表的血液循环和汗液来调整,使皮肤潮湿、舒缓而多汗,致使人体能量耗散与外,体内气血、津液消耗于内的暑季独特的生理特点。《黄帝内经·刺节真邪》:暑天“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多汗皮肤疏松气血津液内虚暑天人体病理变化
中暑伤津耗气
盛夏酷暑,人体伤于炎热暑气,导致大汗、口渴、多饮,甚至烦躁、神昏、晕厥休克。此为暑热气候耗气伤津,导致津伤气脱,中医有“阳暑”之谓。《黄帝内经·刺志论篇》: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中暑伤风中寒
盛夏酷暑,人体贪凉饮冷,环境多空调冷气,饮食多瓜果生冷,人体皮肤疏松,气血内耗、脾胃纳呆,导致肌肤外伤于寒,脾胃内中于寒,中医有“阴暑”之谓。《黄帝内经·疟论篇》: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中暑伤湿
盛夏酷暑,多雨水,热蒸生湿,人体阳气内虚,又贪凉饮冷,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患者产生胸闷,困倦,便溏不爽,舌苔厚腻等湿邪内困之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暑季顺势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暑天睡眠,益晚卧早起
夏日白昼时长,黑夜时短,人的节律也要随着昼夜变化来顺应,这样最有益健康。相对于冬天,暑季晚睡些,但最好在晚11点前,早晨早起些,天亮(4~6点)就可以考虑起床了。
起床不宜过7点,7点以后起床,虽然多睡了,但由于气血没有顺应自然,当振奋而没有振奋,气血困在体内,没有升发出来,反而精神不足。
禁忌日光直接暴晒,要防暑避暑
选择适宜的工作环境,做好《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阴居以避暑。
禁忌暴怒情绪,做好情绪管理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欧洲心脏杂志报道,暴怒后2小时为心脑血管病发病高峰,心脏病风险增加5倍,中风风险增加3倍。“发怒”是一种很危险的情绪,对身体危害严重,特别是在酷热暑季,人容易焦躁和被激惹,益疏解情绪,平稳心态。暑季饮食调理以清淡开胃为宜,减少生冷油腻摄入。淡盐水、绿豆汤、荷叶粥、常温西瓜、绿茶皆为消暑补液佳品,以温热饮,补充人体津液,自身出汗消暑为佳。
推
绿豆。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之效。主暑热烦渴。可取绿豆适量,煎汤温饮即可。
西瓜翠衣。为西瓜果皮除去外层青皮部分。味:甘,凉,无毒,脾、胃二经,有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之效。暑天可取鲜品凉拌、煎汤均可。
暑季药物调治
暑天炎热潮湿,多数患者为暑热耗气伤阴,又因贪凉饮冷,脾胃内伤,因此选用药物多为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化湿运脾之品为多,必要时请中医专科医生帮助调理。
藿香正气简介
藿香正气是暑季常备药物,因为治疗暑湿外感的卓越疗效而广为人知,但是临床中有些患者在暑季稍有不适,就选用藿香正气,常常用错,希望通过以下表格,给大家一些合理应用信息。
文 | 北医三院中医科
编辑 |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