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011-04-15 13:06:01)
标签:
杂谈 |
如何正确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一.混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如:
=( 11×8)×25
=( 11×25)×(8×25)
= 275×200
= 55000
=(11×8)×25
=( 11×25)+(8×25)
= 275+200
=475
面对学生这样的错误,我们老师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即:
88×25
=(
11×8)×25
=
11×(8×25)
=
11×200
=
2200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不是很理解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125+9)×8
=125×8+9
=1000+9
=1009
这里学生经常会忘记9去和8乘。因此需要让学生理解,这里是把(125+9)个8分成125个8加9个8。这里的9是9个8的意思。因此,需要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来达到熟练运用。
三.运用了运算定律,计算过程却不一定简便。
简便计算无论从其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规律,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追求计算的简便性,认为只要是四则运算就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其实有些四则运算用了运算定律,计算过程不一定简便。如:
38×(37+63)
= 38×37+38×63
= 1406+2394
= 3800
这个题目中,学生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能发现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其实更简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计算前先观察,以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
那么,怎样让学生灵活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生掌握运算规律,找准关系。小学数学中的简便运算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与“和、差、积、商”的运算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凑整法”就是把复杂的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通过变式或拆数等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在学加法结合律时有道这样的算式 “375+103”,该题中可将第二个加数103看成100+3,利用加法结合律先算出375+100=475,再算475十3=478,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就得出了运算结果;又如计算“125×32×25”这算式时,用笔算比较麻烦,还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我们不防利用乘法结合律,看到125就应想到它与好朋友8相乘得1000,看到25马上就想到它与好朋友4相乘得100,因此,将32看成是8与4的积,这样这道算式就改成125×8×4×25,学生一看很快就得出125×8×4×25等于1000×100,结果就是100000。还有一些算式可以利用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使其运算更加简便。
同时我还教学生一些辨别的方法,把多个算式放在一起做对比练习,找到算式的特征,从特征出发解决问题。如:有相同的数的,有的是连乘的算式等等!
在学习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后,综合运用中,孩子对这两种简便方法容易混淆。
如:(25×17)×4
=(25×4)×17
=100×17
=1700
这道题应运用乘法结合律。
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
2、
3、
只用一种符号用乘法结合律,交换乘数让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的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有两种符号的就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说上面有加号简算时才能有加号。
|
附录笑话记忆:
我们以前培训的时候有个笑话把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讲成: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
25*4
刚才我还在想,乘法结合律就象是兄弟几个(或同学几个),愿意和谁好就和谁好,但是乘法分配律就象是妈妈对孩子的爱,每一个都需要公平对待,公平分派,当然,也象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无私的
(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