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润苏莫苏木牤罕艾勒
(2022-12-06 15:13:41)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人文敖汉 |
牤罕,蒙古语的译音,沙漠之意,又作“芒哈”。内蒙古西北部有一种民歌叫做“漫翰调”,也叫“蒙汉调”,其实就是“芒哈调”,“沙漠里的歌”,应该是蒙古人对移居到西口或在漫长的沙漠商旅所唱汉族民歌的指称。艾勒,也称“艾里”,村庄之意,与汉语“营子”“庄”“村”“组”相同。牤罕艾勒,即“沙漠里的村庄”之意。这是位于敖汉旗敖润苏漠苏木北的一个自然村落。确如村名所称,大漠荒村,房舍寥寥,人烟稀少,与敖汉南部自然村落中房舍密集迥然不同。这里曾属敖汉右旗所辖,牧地归属于敖汉王爷和阳高庙僧人。村子东北方向有老哈木沦河迤逦而过,与翁牛特旗隔河相望,西南部是大片改造后的良田与草地。村里人早已放弃逐水草游牧的生产方式,而进入现代的养殖和种植方式。这里广阔的土地,无论用来养畜还是进行耕种,都是优越的生产资料,只要勤劳,鲜有不富裕的。
如今,蒙汉民交融甚好。汉民老高口音中带着浓重的蒙语尾音,误以为是蒙古族,蒙民老赵打起诙谐语来比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又误以为是汉族。蒙汉民常常围坐一桌,先打几局“对调”,再摆好各种美食和美酒,开始酒宴。他们从早晨喝到日头偏西,从天色渐晚喝到天光大亮,牤罕的美好与无奈都融注到酒菜之中。清朝,康熙皇帝平定了以葛尔丹为头领的准葛尔部的叛乱,彻底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开始腾出手来安排“开发”东北事宜——农业方面的尝试。康熙三十七年,也即1698年,他以回盛京(沈阳)祭祖为契机,沿着老哈河两岸考察,对敖汉、奈曼一带的农业潜力有了深刻考量。回京后,颁布了有关敖汉旗的第一道上谕:“朕适北巡、见敖汉、奈曼等处、田地甚佳百谷可种。”从此,开启了“移民实边”的历史大幕,中国东北方始发生不可逆转的“开发”大潮。老哈沐沦河见证了历史也承负了戕害,迁居于此的农耕民族出于对农业成效的追逐,修筑水堤、打井灌溉、无节制采水,令老哈河干涸断流,呈现死亡态。近些年,各级政府强化了对老哈河的保护与修复,地表浅流渐充沛,河面涨溢,蒹葭萋萋,生态复兴复振的景像已现端倪,牤罕艾勒也将伴随老哈河的消涨找到一个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