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敖汉蒙古地名

(2013-10-06 08:53:3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敖汉蒙古地名作者:华夏第一村

敖汉旗现有自然村均建于敖汉王立府之后,故名多与敖汉王公府有关。这里择其要者,简释于下。
  一、以王公府命名的村子
  敖汉旗境内曾建过4座王公府,这4座王公府所在地,产生了以王公府直接命名的5个村落。
  (一)海力王府村 位于今敖汉中部萨力巴乡莲花山下,现名乌兰召村。海力,蒙古语怜爱之意,系敖汉多罗郡王府俗称。敖汉多罗郡王府建于清顺治年间,迁至此处约在清道光后期即郡王色仍端鲁布当政期间。宣统末年,色仍端鲁布分立敖汉右旗,这里成了敖汉右旗旗府。解放后,取红色沙坨之意,将此地更名为乌兰昭,但人们仍习称海力王府。本村现有海力王府旧址,并有海力王府后裔居住。
  (二)贝子府村 位于今敖汉南部贝子府乡叫来河边即现在的贝子府镇政府所在地。敖汉贝子府建于康熙年间,初在今贝子府镇后坟村,后因下嫁敖汉固山贝子之公主(传为康熙养女)去世,遵公主遗嘱,尸身不离寸地,故变阳宅为阴宅。贝子府迁出一箭之地,另建于此处。1922年,敖汉贝子府末代王德色托布分立敖汉南旗,这里成为敖汉南旗旗府。解放初,在这里建过新东县署。建国后一直为乡府所在地。本村规模较大,居民很多,而蒙民人口不多,原贝子府址早已建上新房,贝子府后裔已迁走。
  (三)公爷府村 位于敖汉旗中部,东南距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约8公里。敖汉多罗郡王府第九任郡王鄂勒斋图第三子罗卜藏锡喇布,以军功受封为辅国公(后晋为镇国公、固山贝子),于乾隆年间在此建造辅国公府,传袭三代,至道光年间。此地系海力王府辖境,公爷府一直归海力王府辖理。解放后更名为三宝山村,但人们仍习惯沿用公爷府旧称。此村尚有蒙古人居住,亦有旧府遗迹可辨。
  (四)老府村 位于老哈河边,现被红山水库淹没。敖汉札萨克王府第十任札萨克达尔玛吉尔底于清嘉庆年间,将敖汉札萨克王府由孟克河岸的固尔班图勒葛山下迁至老哈河岸的乌达哈达山下,这里遂得名敖汉札萨克王府。达尔玛吉尔底之爵传至达木林达尔达克,时值金丹道教事发,达木林达尔达克以平息“金丹教乱”军功,擢升昭乌达盟盟长。为了巩固王权,昭显王威,他在距此地约7公里处的哈喇乌拉山下,建造起新的王府。老府之后,新居称为新府,故居则称为老府。今人多以老府为敖汉王府之最初所在,其实不然,敖汉王府最初所在是今敖汉木头营子乡王子庙处,这里的老府只是相对于新府而言。
  (五)新府村 位于 今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境内的喀喇乌拉山下。嘉庆年间,敖汉第十三任札萨克达木林达尔达克将敖汉札萨克王府由乌兰哈达山下迁于此处。由于是新建王府,这里便得名新府。敖汉札萨克迁居新府之后,凶险事件迭出,第十四代王官布扎布认为是迁府所致,便在他执政时,又将王府由新府迁回老府,这里名虽新府,却成了旧居。现在,此府遗址尚在,府邸规模清晰可辨。本村已不在敖汉旗辖区,但因系敖汉王府所在,亦作录释。
  二、以额驸营子命名的村子
  敖汉王公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嫡系,清廷格外垂青,多有格格公主下嫁敖汉。公主下嫁,须建额附(公主之婿)府,于是,敖汉旗便产生了以额驸营子命名的3个村子。
  (一)四德堂乡额附营子村 即今敖汉旗四德堂村。本村曾建有额附府一座,府院规模不大,建筑年代较早。金丹道教事件之后,汉族王姓人来这里开烧锅,商号四合堂,后改四德堂,这里才有了四德堂之名。四德堂之额附究竟何人,史无记载。据村中长者介绍,90年前,村中额附府院尚存,曾有位人称三官太太的老妇居住。逢年过节,海力王府的王爷还要亲自来看望她,向她跪拜问安。能承受王爷拜者,当不是等闲之人。附近有古墓一座,人称公主坟,说是乾隆皇帝姑姑的坟墓。又云,邻村庄头营子,就是此额附的“庄头”所在。
  (二)王家营子乡额附营子村 位于王家营子乡南部,与王家营子煤矿矿区相连。村中尚有额附府院遗存,村中有一庙址,俗称“恶佛”庙。说是庙内曾住过一恶僧,其实是“额附庙”之讹。此处与宝国吐相近,与宝国吐东部之公主岭所葬公主有关。
  (三)老哈河北额附营子村 此地现已划归翁牛特旗,因历史上曾是敖汉札萨克王府辖区,故此处额附应是敖汉札萨克王府某一王公,究竟系其中哪位,尚待查实。
  三、以喇嘛庙命名的村子
  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敖汉蒙古人亦不例外。近代敖汉境内喇嘛庙多达172座,于是今敖汉旗便产生了以喇嘛庙命名的诸多村子。因这些喇嘛庙多与王府有关,由此产生的村名也与王府相关。
  (一)王子庙村 位于木头营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原弘慈寺前后庙遗址处。此地前庙系敖汉第三任札萨克扎木苏奉旨建于康熙年间。后庙原为敖汉札萨克王府故址。清嘉庆年间,敖汉第十任札萨克达尔玛吉尔底迁王府于老哈河北,将此处府第献给弘慈寺,自此这里便成为弘慈寺后庙。弘慈寺亦得名王子庙。现在,王子庙的居民均已迁至木头营子村。王子庙村已不存在。王府及弘慈寺遗迹尚存,这里有小山一座,名固尔班图勒葛山(鼎足山),从任何方位看都是三足,这里修水库一座,名青山水库(王子庙水库),近年有灰鹤与白天鹅来仪。
  (二)羊羔子庙村 位于今敖润苏莫苏木政府所在地,因此处曾有一座羊羔子庙而得名。此处建庙之前,无有人烟只有一座孤坟,是当地台吉西日拉帮的祖坟。相传有一名叫查干朝日哲确吉坚赞的喇嘛看到了有两只金色的山羊羔在这座坟头上顶撞,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向西日拉帮台吉请求破坟建庙,西日拉帮没有答应。传说查干朝日哲确吉坚赞园寂后,又转世为西日拉帮的儿子耶喜扎拉桑,他继续请求在坟头上建庙。西日拉帮不敢违背,便同意了破坟建庙。又因其创建之由有两只金色的小山羊羔在此顶撞,故人们又称其为羊羔子庙。在此周围形成的村落,便得名羊羔子庙村。
  (三)庙上村  位于康家营子乡三姓美村北。因这里曾有德力苏套浩庙而得名。德力苏套浩庙俗称三姓美庙,其建造时间较早,系敖润苏莫母庙。因规模宏大的敖润苏莫庙尚以此庙为根基,所以该庙与敖润苏莫大庙同样闻名遐迩。现在,德力苏套浩庙早已拆毁,只有原庙门前的一株约三百年古树被村人保存至今,成为本村来由的见证。
  (四)西庙村  位于萨力巴乡乌兰昭村西,因这里曾建有海力王府府庙而得名。嘉庆年间,敖汉海力王府移建王府于今乌兰昭村前地方后,随即在王府西边修建了府庙。此庙名延寿寺,因在海力王府西,故名西庙。这座庙管辖着附近的鸭鸡山庙、公爷府庙、各各召庙等各庙,也是敖汉的一座香烟极盛的名庙。如今,此庙虽不复存在,但由此庙而形成的村落仍以西庙名之。由此庙起源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好德歌沁仍在流传。
  (五)额附庙村  今长胜乡六合号村。这里曾有一座院落十余亩,房舍六十余间的大庙,名为忠善寺,俗称额附庙。此庙是额附主建,还是为额附所建,尚不清,是哪位额附,亦不清。但由于和额附有关,直到今天,此地虽早已更名六合号村,但当地人仍习惯称额附庙村。
  (六)平顶庙村  位于玛尼罕乡北境,其名来源于一座背为平顶的喇嘛庙。本庙早在光绪十七年(1891)金丹道教事件中毁掉,但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平顶庙村。
  (七)老爷庙村  今敖吉乡政府所在地东。这里曾有一座为福发寺的喇嘛庙。本庙始建时间不详,民国7年倒塌,后又重修,而至伪满以后,却走光了喇嘛,住进了道士,庙殿上的佛像也改成了关帝像。从此这座喇嘛庙便成了老爷庙。这里的村落也就以老爷庙命名至今。
  (八)胡钦苏莫村  位于双井乡东部。胡钦苏莫系蒙古语,汉意为旧庙。这里建村之前,曾是一古庙遗址。据村人讲,此庙系一额附庙,额附是何去何从人不知,建于何时亦不详。
  四、以王陵公主坟命名的村子
  清廷下嫁敖汉的公主很多,她们死后,都建有公主陵园,并有陵丁(鬼奴)守陵。这些陵丁的居落,形成了以许多以公主坟命名的村子。敖汉王公死后,都是土葬,也建有陵园,并派陵丁守陵,于是,又形成了若干以王坟命名的村子。今敖汉境内与公主坟、王坟有关的村子主要有:
  (一)玛尼罕乡公主坟村  本村位于玛尼罕乡哈拉勿苏村东部的孟克河西岸。这里原是敖汉首任札萨克多罗郡王班第之妻,清帝皇太极长女固伦端敏公主之墓地。公主死后,实行火化,骨灰置于一银制坛子内,于此地建公主庙供奉,并派秦、白、马等12姓人在此守陵,于是这里便被称为公主坟。此公主庙早已被孟克河水冲毁,公主骨灰几经周折,一直保存至“文革”前夕,于“文革”中被人抛于河中。如今这里除留下公主坟名和有关公主的传说之外,已无其它遗迹。
  (二)敖吉乡公主坟村  位于敖吉乡东北部,这里系清乾隆皇帝养女的墓地。据说,此位公主系清将白音德力海(人称白大将军)的女儿。乾隆私访遇难,白大将军代主捐躯,乾隆念其忠勇,便将其遗女接入宫中,收为义女,封为公主。成年后下嫁给敖汉台吉,并赐予刁、姚、宫、齐等12姓匠人随媵。公主死后,葬于此处。这12姓匠人便成了公主陵丁,他们的居落,便得名公主坟村。公主庙已于土改时毁掉,公主墓葬尚未发现。此说是否成立,尚待考究。
  (三)贝子府镇后坟村  位于贝子府北乌拉山下。这里原为敖汉固山贝子府府第,人称衙门。雍正十三年,清室一贝勒女(人称三公主)下嫁敖汉固山贝子罗卜藏,有王、关、刘、薛4姓满族人随媵而来。三公主死后,遵公主遗嘱,尸身不离寸地,遂将贝子府迁出东南方三箭之地,此处作为公主陵园,留下王关刘薛4姓守陵,便形成了这里的村落。因公主葬于此处,额附罗卜藏死后也随葬于此,此后,敖汉固山贝子府历代王公便都埋葬在这里了。于是,这里又成了敖汉固山贝子府的一处王坟。因为在此之前,敖汉固山贝子府始官官卜葬于此处东驿马吐处,人称东老坟。为与其区别,便称这里为后坟。后坟村尚有公主与敖汉贝子府诸王的坟墓在,守陵人除薛姓迁走外,其王、关、刘3姓皆在,且已成为敖汉最大的满族居集村。
  (四)新惠乡各各召村 位于新惠镇北部,有大小各各召村之分。对此村名,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各各召作蒙古语“各根义召日”解释,系对祖坟的尊称;一是将各各召作格格庙解释,格格,系清公主之称,意为公主庙。此两种解释似都能通,这里是海力王府历代王爷的墓地,确系王府的根基之地。而这里又曾建有一公主陵园,考其遗址,当是敖汉海力王府始祖索诺木杜棱之妻,努尔哈赤三女莽古济格格之庙。在此处埋葬公主及王爷之后,海力王府即派来娄、赵等姓陵丁,长年居此守坟,于是便形成了如今的村落,得名各各召。如今公主陵及王坟遗迹尚在。
  (五)牛古吐乡腾克力村 位于牛古吐乡西南端孟克河边腾克力山下。腾克力系蒙古语,意为“天”。敖汉札萨克王府历代王爷均葬于此处。自这里有了敖汉王的坟墓之后,敖汉札萨克王府便陆续派吴、金等十几姓蒙古人来这里守坟,这些敖汉王的陵丁便形成了这个村落,因本村在腾克力山下,便得名腾克力村。此村名系由王坟而得,所以亦为与敖汉王府相关之重要村落。
  (六)贝子府乡驿马吐村 位于贝子府乡东驿马吐山下,驿马吐系蒙古语,意为有大番羊的地方,驿马吐山,即大番 羊山,这里系敖汉固山贝子府开基立业之处。清初,敖汉首任札萨克班第次子官卜(另作顾木卜)尚固山郡主,授固山额附,从札萨克王府分出,率属移牧大番羊山下,死后亦葬于此处,因此,这里又有东老坟之称。官卜死后,其子罗卜藏以军功晋为固山贝子,建贝子府于今后坟村处,这里便留下蒙古人居落至今。
  (七)新窝铺乡达木坟村 位于新窝铺乡东北端,这里有一旧坟,称达木坟。达木,应为达木勒,系蒙古王府主管台吉事务的官员拜生达之别称,此坟所葬达木勒不知何人,本村由此达木勒坟而得名。
  五、以台吉营子命名的村子
  凡元太祖成吉思汗子孙,清制均封为台吉,分等级授予俸禄。敖汉部系成吉思汗嫡系,其王公子弟皆为台吉,这些台吉中的有作为者,多自立宅院,独占一方。若干年后,待他们迁走,汉人来此立村时,因这里曾住过台吉,便得名台吉营子村。今敖汉境内的台吉营子村共有5个。
  (一)玛尼罕乡南台吉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西南,隶属于北双庙行政村。据村民忆述,此地自道光年间始有台吉来居,此台吉系海力王府近支,其后代现仍居本村。
  (二)玛尼罕乡北台吉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东北,隶属于梅林营子行政村。此地早在乾隆年间即有台吉来居,此台吉为何人属何支不详,其后裔现已不在本村居住。
  (三)长胜乡台吉营子村 位于长胜乡东南部,隶属榆树林子行政村。据村民忆述,此处于清光绪二十年始有台吉来居,此台吉系札萨克王府近支,其后裔尚居于本村。
  (四)哈沙吐乡台吉营子村 位于哈沙吐乡政府所在地西两公里处,隶属于羊场行政村。乾隆年间始有台吉来居,该台吉后裔早已迁出,本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
  (五)克力代乡台吉和若村 位于克力代乡驻地东北叫来河西岸。和若系蒙古语,意为大院。台吉和若即台吉的大院。由此可知,这里曾有台吉居住。据村民忆述,在乾隆年间始有台吉来居,后陆续迁入汉人,现已成为汉人村。
  六、以官营子命名的村子
  对蒙古台吉,在不懂蒙古社会制度的汉人眼里,均视为官。于是,有些台吉居住的村落,又被称为官营子,在弟兄中排行居几,便是几官营子。今敖汉境内的官营子有十几个,举要如下:
  (一)金厂沟梁镇官营子村 位于金厂沟梁镇西部,建村于乾隆年间。据这里的鲍性蒙古(台吉)后裔忆述,此处台吉系贝子府近支,台吉受封之初,王爷让其驰马圈地,他扬鞭催马,一口气跑了上百里,把金厂沟梁西部土地几乎全都圈上了。他建宅居住于所圈之地当中,后来这里便得名官营子村。本村至今尚有台吉后裔居住。
  (二)玛尼罕乡大官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南部,据村民忆述,道光五年,有台吉来此而立村。
  (三)新地乡大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清中叶,有敖汉台吉弟兄三人,受封后在此建造府院,兄长人称大官,二弟称二官,三弟称三官。现本村无台吉后裔居住,在此处立村之台吉不知何名,亦不知属于哪支。
  (四)新地乡二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大官营子南边,其来由与大官营子同,系大官营子之所居台吉二弟,故名二官营子。
  (五)新地乡三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南与大官营子毗邻,其来由亦同大官、二官营子,系大官营子所居台吉之三弟,故称三官营子。
  (六)新惠乡毛兰官村 位于新惠乡南部,隶属于札赛营子行政村。据说,清同治年间,有一戴毛蓝色顶子的台吉来此建宅,人们不知其何官,便以毛蓝色顶子称其为毛蓝官,后人写为毛兰官。此“官”后裔已不知去向。
  (七)贝子府乡五官营子村 敖汉固山贝子府一支分六大门,每“大门”建一府第。这里系贝子府五大门上的府第,故称五官营子。至今,这里尚有“五官”后裔居住。
  (八)宝国吐乡五官营子村 清代,今宝国吐一带曾是敖汉札萨克王府所属公品级台吉的封地。本村系由一排行老五的台吉所立,故得名五官营子村。
  七、以章京、梅林、札兰命名的村子
  清朝,在蒙古各部建札萨克旗,各旗札萨克下设协里台吉2人或4人,助理旗务。设左右梅林各1人,协统军务。设札兰(参领)若干,以辖左领(箭)。旗内还设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属官,管理旗政。这些官员,均需建造宅院,领封牧地。于是,便产生了以章京、梅林、札兰等命名的诸多村落。
  今敖汉境内以章京命名的村子有3个:
  (一)丰收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丰收乡政府驻地北偏东2公里处,隶属凤凰岭村。据村人忆述,本村建村较早,早在顺治年间就有章京来居。
  (二)萨力巴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萨力巴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本村建于乾隆年间,初来居住的章京名道布琪。该村蒙古人居多,且多为张姓,其中尚有章京之后代。
  (三)新窝铺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新窝铺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本村建村较晚,据村民忆述,光绪年间,始有章京来居。该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此章京后裔不知去向。
  今敖汉境内以梅林营子命名的村子有两个:
  (一)玛尼罕乡梅林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乾隆年间始有梅林来居,本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
  (二)宝国吐乡梅林窝铺村  位于宝国吐乡政府驻地南11公里处的沟岸上。康熙年间始有梅林来居,此梅林亦无从考察。
  今敖汉境内的札兰营子共有5个:
  (一)下洼镇札兰营子村  位于下洼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属河西村辖。据村民忆述,本村始建于康熙年间,始来居住的札兰名戴福成,其后裔早已迁出本村。
  (二)大甸子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大甸子乡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处。康熙年间,有一白姓的札兰始来居住,本村现已无白姓蒙古人后裔。
  (三)玛尼罕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乾隆年间,有一姓赵的札兰始来居住。此札兰后裔尚在,但已迁出本村,居住在旗内各各召等地。
  (四)康家营子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康家营子乡政府驻地东北,隶属哈拉勿苏村,立村者为吴姓札兰。该札兰受封于康熙年间,因康熙巡幸敖汉时,护驾有功而受封为“红顶子”札兰,世袭罔替。其后裔尚在本村。现居台湾身膺要职的吴云鹏、吴化鹏先生亦是其同家。
  (五)萨力巴乡札兰地村  位于萨力巴乡政府所在地南12.5公里处的山坡上,因雍正年间有一札兰来住而得村名札兰地。
  八、以清帝东巡遗迹命名的村子
  清皇帝多有东巡之举。敖汉地处北京与盛京(沈阳)的通路上,凡东去盛京之清帝,多经由敖汉并驻跸敖汉王府。于是,便产生了许多以清帝巡幸遗迹或传说命名的村子。因康熙、乾隆两帝在敖汉活动较多,因此,这类村子多与康熙、乾隆有关。诸如:
  (一)哈沙吐村  哈沙吐,蒙古语意为有围栏的地方。相传,这里原为茫无边际的牧场。康熙皇帝私访,经由此处,多亏一希勒吉惕氏(今谢姓)牧民招待一顿谷面窝窝头,才免去饥渴之苦。事后,该人以护驾之功,被封为札兰,占据此地,并建起围栏,建宅立院,自此这里便成了有围栏的地方。如今这里已分成东西中3个自然村子,各村仍有牧民居住。
  (二)车罗城村  位于敖吉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叫来河岸边,东邻公主坟。本村得名于乾隆东巡传说。相传乾隆东巡途经这里,时值傍晚,见这里地势平坦,且靠近河边,便驻跸于此。因这里原为荒野,为护“圣驾”,侍从们便用随驾车辆,罗列为院墙,形同城墙。“圣上起驾”之后,这里便得名车罗城。
  (三)五十家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东部,这里曾是清朝驿站,建于康熙年间。西南通北京,东北通洪郭图驿站,系康熙东巡所经之站(本村有辽金之古城遗址,已考证为元代宁昌路址,古城址中有辽塔,名万寿白塔,上有明万历年间蒙古文题记,刻有敖汉始祖岱青杜棱之名)。
  (四)海布力嘎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驻地附近,海布力嘎,蒙古语意为侧翼站。此驿站建于乾隆年间,按常例,敖汉旗境内清代驿站只应有五十家子一处,另建侧翼站,实属乾隆皇帝特殊需要,当为乾隆来观响水玉瀑而建。
  (五)固钦格日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北部,老哈河南岸。固钦格日,蒙古语意为三十家子。这里也曾是一个驿站,是敖汉札萨克达木林达尔达克未经朝廷批准,擅自改制建的。为此,该王受到了清廷的处罚。
  九、以王府土地山林命名的村子
  今敖汉地区的土地山林过去曾为敖汉王公私占,由此产生的村名故皆与敖汉王府相关,例如:
  (一)比其格图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东部老哈河岸边。比其格图,蒙古语意为有字碑的地方,清代敖汉与奈曼两旗勘划旗界时,两旗王爷曾在此处会盟立契,确立界碑,此处便得名比其格图。
  (二)边外村  位于萨力巴乡七道湾子村西,隶属于七道湾子村,这里系敖汉海力王府与敖汉札萨克王府交界之处,为敖汉札萨克王府辖地,因其处于海力王府边界之外,故人称其为边外。
  (三)菜园子村  新惠镇的旧称。乾隆年间,敖汉海力王府台吉罗卜藏锡拉布受封镇国公后,曾拟在此处建造公爷府,后因这里风沙较大,又改府址于此地西北7公里处(今三宝山村),将此地改建为公爷府的菜园子。于是,这里便得名菜园子。菜园子之名,自前清一直沿用到伪满,直至伪满新惠县建立,才更名为新惠。
  (四)东仓村  位于新惠乡康家店村东,隶属于康家店村。这里原为公爷府的粮仓,因座落于公爷府的东部而得名东仓。
  (五)西仓村  位于新惠乡蒙古营子村西,隶属于蒙古营子村,这里也曾有过一个粮仓,系敖汉贝子府的内仓,因座落于贝子府的西部而称西仓。
  (六)野马沟村  位于新惠镇西北郊,距镇北门5公里处的沟沿上,这里曾是公爷府验马的地方,时称验马沟,汉人来立村时,误称为野马沟,便得名为野马沟村。
  (七)王爷地村  位于新惠乡西南部,有大小王爷地之分,此处原是海力王府辖地。清道光年间,有山东移民常、麻二姓人来此租种,使得名王爷地。其实,敖汉当时的土地,无一不是王爷所有,唯独称这里为王爷地的原因,是由于此处在公爷府附近,是为了和公爷地相区别。
  (八)公爷地村  位于新惠乡西部,有大公爷地和前后公爷地之分。这里原是公爷府府地,乾隆年后,陆续有汉人来租地立村,初立村之处,便叫大公爷地,大公爷地之南叫前公爷地,大公爷地之北叫后公爷地,1947年,大公爷地村改名为新发村。
  (九)红娘沟村  位于新惠乡西南部,乾隆年间海力王府有个姓高的侍女,长着一头红头发,人称红姑娘,这位红姑娘受王爷宠爱,待到当嫁之年,王爷不仅同意了她出离王府,还将王府南境的一条山沟赏赐给她,于是,这条沟便得名红姑娘沟,后有汉人来居后,便得村名为红娘沟村。
  十、以租种王爷土地为名的村子
  清康乾之后,清廷实行借地养民和移民实边政策,汉人租种王公土地,聚屯而居,于是,又产生了一些反映这种租佃关系的村名。
  (一)十二股子村 双井村旧称,今双井乡政府所在地。这一带原为敖汉札萨克王府牧地,乾隆年间开始出租。王府将这大片土地分为十二等份,出租给六户汉人,每户两份,遂得名十二股份,后人习惯称十二股子。
  (二)十大份 位于古鲁板蒿乡西南部,老哈河南岸,系相邻的十个自然村子由上而下依次叫头分地、二分地、三分地,直至十分地。这一带原是海力王府故地,从嘉庆年间开始放垦。王府把这大片土地划分为十等份,先后出租给冯、徐等十姓汉人“占山户”,再由他们转租给后来的“靠山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十个村子。因为这些村子来源于份地,现在这些村子便按序取了一至十份地之名,大部分仍在原址,有的虽为河水所淹迁移另处,但新立之村仍名“份地”。
  (三)九龙墩  在四道湾、萨力巴两乡镇境内,位于老哈河南岸,系相邻之九个村子,由西往东依次得名头道湾子、二道湾子、一直至九道湾子(九道湾子又称波赤营子),这一带原为海力王府牧地,因紧靠老哈河边,被老哈河水冲刷出九个湾子,又因康熙皇帝曾来这里,人们便统称这九个湾子为九龙墩。这一带,到乾隆年间始有汉人来居,道光朝后大面积开放,至同治年间,九个村落陆续形成。这九个村子,分别建在这九个河湾上,所以便依次取了一至九道湾子之名。这一带系海力王府近畿。起初就有蒙古人建宅居住,因此,这些村子皆为蒙汉杂居之村。
  (四)兰图营子村  位于双井乡西部,这里原为敖汉海力王府辖地。乾隆年间,蒙地放垦有一个叫刘三的人,因其母与海力王府王族有亲戚,海力王府便派刘三在这里当揽头,负责出租土地和催收地租事宜,于是这里便得名刘三揽头营子,后人简称为揽头营子。解放后,为破旧立新,当地人以谐音更揽头营子为兰图营子,沿用至今。
  (五)帮差地村  位于双井乡所在地北面,其村名与揽头营子同出一源。据传,乾隆年间与海力王府的亲戚的刘三,在这里为王府当揽头,被称为帮差,后来这里的土地全归他吃租,这地方就得名帮差地。

敖汉旗现有自然村均建于敖汉王立府之后,故名多与敖汉王公府有关。这里择其要者,简释于下。
  一、以王公府命名的村子
  敖汉旗境内曾建过4座王公府,这4座王公府所在地,产生了以王公府直接命名的5个村落。
  (一)海力王府村 位于今敖汉中部萨力巴乡莲花山下,现名乌兰召村。海力,蒙古语怜爱之意,系敖汉多罗郡王府俗称。敖汉多罗郡王府建于清顺治年间,迁至此处约在清道光后期即郡王色仍端鲁布当政期间。宣统末年,色仍端鲁布分立敖汉右旗,这里成了敖汉右旗旗府。解放后,取红色沙坨之意,将此地更名为乌兰昭,但人们仍习称海力王府。本村现有海力王府旧址,并有海力王府后裔居住。
  (二)贝子府村 位于今敖汉南部贝子府乡叫来河边即现在的贝子府镇政府所在地。敖汉贝子府建于康熙年间,初在今贝子府镇后坟村,后因下嫁敖汉固山贝子之公主(传为康熙养女)去世,遵公主遗嘱,尸身不离寸地,故变阳宅为阴宅。贝子府迁出一箭之地,另建于此处。1922年,敖汉贝子府末代王德色托布分立敖汉南旗,这里成为敖汉南旗旗府。解放初,在这里建过新东县署。建国后一直为乡府所在地。本村规模较大,居民很多,而蒙民人口不多,原贝子府址早已建上新房,贝子府后裔已迁走。
  (三)公爷府村 位于敖汉旗中部,东南距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约8公里。敖汉多罗郡王府第九任郡王鄂勒斋图第三子罗卜藏锡喇布,以军功受封为辅国公(后晋为镇国公、固山贝子),于乾隆年间在此建造辅国公府,传袭三代,至道光年间。此地系海力王府辖境,公爷府一直归海力王府辖理。解放后更名为三宝山村,但人们仍习惯沿用公爷府旧称。此村尚有蒙古人居住,亦有旧府遗迹可辨。
  (四)老府村 位于老哈河边,现被红山水库淹没。敖汉札萨克王府第十任札萨克达尔玛吉尔底于清嘉庆年间,将敖汉札萨克王府由孟克河岸的固尔班图勒葛山下迁至老哈河岸的乌达哈达山下,这里遂得名敖汉札萨克王府。达尔玛吉尔底之爵传至达木林达尔达克,时值金丹道教事发,达木林达尔达克以平息“金丹教乱”军功,擢升昭乌达盟盟长。为了巩固王权,昭显王威,他在距此地约7公里处的哈喇乌拉山下,建造起新的王府。老府之后,新居称为新府,故居则称为老府。今人多以老府为敖汉王府之最初所在,其实不然,敖汉王府最初所在是今敖汉木头营子乡王子庙处,这里的老府只是相对于新府而言。
  (五)新府村 位于 今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境内的喀喇乌拉山下。嘉庆年间,敖汉第十三任札萨克达木林达尔达克将敖汉札萨克王府由乌兰哈达山下迁于此处。由于是新建王府,这里便得名新府。敖汉札萨克迁居新府之后,凶险事件迭出,第十四代王官布扎布认为是迁府所致,便在他执政时,又将王府由新府迁回老府,这里名虽新府,却成了旧居。现在,此府遗址尚在,府邸规模清晰可辨。本村已不在敖汉旗辖区,但因系敖汉王府所在,亦作录释。
  二、以额驸营子命名的村子
  敖汉王公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嫡系,清廷格外垂青,多有格格公主下嫁敖汉。公主下嫁,须建额附(公主之婿)府,于是,敖汉旗便产生了以额驸营子命名的3个村子。
  (一)四德堂乡额附营子村 即今敖汉旗四德堂村。本村曾建有额附府一座,府院规模不大,建筑年代较早。金丹道教事件之后,汉族王姓人来这里开烧锅,商号四合堂,后改四德堂,这里才有了四德堂之名。四德堂之额附究竟何人,史无记载。据村中长者介绍,90年前,村中额附府院尚存,曾有位人称三官太太的老妇居住。逢年过节,海力王府的王爷还要亲自来看望她,向她跪拜问安。能承受王爷拜者,当不是等闲之人。附近有古墓一座,人称公主坟,说是乾隆皇帝姑姑的坟墓。又云,邻村庄头营子,就是此额附的“庄头”所在。
  (二)王家营子乡额附营子村 位于王家营子乡南部,与王家营子煤矿矿区相连。村中尚有额附府院遗存,村中有一庙址,俗称“恶佛”庙。说是庙内曾住过一恶僧,其实是“额附庙”之讹。此处与宝国吐相近,与宝国吐东部之公主岭所葬公主有关。
  (三)老哈河北额附营子村 此地现已划归翁牛特旗,因历史上曾是敖汉札萨克王府辖区,故此处额附应是敖汉札萨克王府某一王公,究竟系其中哪位,尚待查实。
  三、以喇嘛庙命名的村子
  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敖汉蒙古人亦不例外。近代敖汉境内喇嘛庙多达172座,于是今敖汉旗便产生了以喇嘛庙命名的诸多村子。因这些喇嘛庙多与王府有关,由此产生的村名也与王府相关。
  (一)王子庙村 位于木头营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原弘慈寺前后庙遗址处。此地前庙系敖汉第三任札萨克扎木苏奉旨建于康熙年间。后庙原为敖汉札萨克王府故址。清嘉庆年间,敖汉第十任札萨克达尔玛吉尔底迁王府于老哈河北,将此处府第献给弘慈寺,自此这里便成为弘慈寺后庙。弘慈寺亦得名王子庙。现在,王子庙的居民均已迁至木头营子村。王子庙村已不存在。王府及弘慈寺遗迹尚存,这里有小山一座,名固尔班图勒葛山(鼎足山),从任何方位看都是三足,这里修水库一座,名青山水库(王子庙水库),近年有灰鹤与白天鹅来仪。
  (二)羊羔子庙村 位于今敖润苏莫苏木政府所在地,因此处曾有一座羊羔子庙而得名。此处建庙之前,无有人烟只有一座孤坟,是当地台吉西日拉帮的祖坟。相传有一名叫查干朝日哲确吉坚赞的喇嘛看到了有两只金色的山羊羔在这座坟头上顶撞,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向西日拉帮台吉请求破坟建庙,西日拉帮没有答应。传说查干朝日哲确吉坚赞园寂后,又转世为西日拉帮的儿子耶喜扎拉桑,他继续请求在坟头上建庙。西日拉帮不敢违背,便同意了破坟建庙。又因其创建之由有两只金色的小山羊羔在此顶撞,故人们又称其为羊羔子庙。在此周围形成的村落,便得名羊羔子庙村。
  (三)庙上村  位于康家营子乡三姓美村北。因这里曾有德力苏套浩庙而得名。德力苏套浩庙俗称三姓美庙,其建造时间较早,系敖润苏莫母庙。因规模宏大的敖润苏莫庙尚以此庙为根基,所以该庙与敖润苏莫大庙同样闻名遐迩。现在,德力苏套浩庙早已拆毁,只有原庙门前的一株约三百年古树被村人保存至今,成为本村来由的见证。
  (四)西庙村  位于萨力巴乡乌兰昭村西,因这里曾建有海力王府府庙而得名。嘉庆年间,敖汉海力王府移建王府于今乌兰昭村前地方后,随即在王府西边修建了府庙。此庙名延寿寺,因在海力王府西,故名西庙。这座庙管辖着附近的鸭鸡山庙、公爷府庙、各各召庙等各庙,也是敖汉的一座香烟极盛的名庙。如今,此庙虽不复存在,但由此庙而形成的村落仍以西庙名之。由此庙起源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好德歌沁仍在流传。
  (五)额附庙村  今长胜乡六合号村。这里曾有一座院落十余亩,房舍六十余间的大庙,名为忠善寺,俗称额附庙。此庙是额附主建,还是为额附所建,尚不清,是哪位额附,亦不清。但由于和额附有关,直到今天,此地虽早已更名六合号村,但当地人仍习惯称额附庙村。
  (六)平顶庙村  位于玛尼罕乡北境,其名来源于一座背为平顶的喇嘛庙。本庙早在光绪十七年(1891)金丹道教事件中毁掉,但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平顶庙村。
  (七)老爷庙村  今敖吉乡政府所在地东。这里曾有一座为福发寺的喇嘛庙。本庙始建时间不详,民国7年倒塌,后又重修,而至伪满以后,却走光了喇嘛,住进了道士,庙殿上的佛像也改成了关帝像。从此这座喇嘛庙便成了老爷庙。这里的村落也就以老爷庙命名至今。
  (八)胡钦苏莫村  位于双井乡东部。胡钦苏莫系蒙古语,汉意为旧庙。这里建村之前,曾是一古庙遗址。据村人讲,此庙系一额附庙,额附是何去何从人不知,建于何时亦不详。
  四、以王陵公主坟命名的村子
  清廷下嫁敖汉的公主很多,她们死后,都建有公主陵园,并有陵丁(鬼奴)守陵。这些陵丁的居落,形成了以许多以公主坟命名的村子。敖汉王公死后,都是土葬,也建有陵园,并派陵丁守陵,于是,又形成了若干以王坟命名的村子。今敖汉境内与公主坟、王坟有关的村子主要有:
  (一)玛尼罕乡公主坟村  本村位于玛尼罕乡哈拉勿苏村东部的孟克河西岸。这里原是敖汉首任札萨克多罗郡王班第之妻,清帝皇太极长女固伦端敏公主之墓地。公主死后,实行火化,骨灰置于一银制坛子内,于此地建公主庙供奉,并派秦、白、马等12姓人在此守陵,于是这里便被称为公主坟。此公主庙早已被孟克河水冲毁,公主骨灰几经周折,一直保存至“文革”前夕,于“文革”中被人抛于河中。如今这里除留下公主坟名和有关公主的传说之外,已无其它遗迹。
  (二)敖吉乡公主坟村  位于敖吉乡东北部,这里系清乾隆皇帝养女的墓地。据说,此位公主系清将白音德力海(人称白大将军)的女儿。乾隆私访遇难,白大将军代主捐躯,乾隆念其忠勇,便将其遗女接入宫中,收为义女,封为公主。成年后下嫁给敖汉台吉,并赐予刁、姚、宫、齐等12姓匠人随媵。公主死后,葬于此处。这12姓匠人便成了公主陵丁,他们的居落,便得名公主坟村。公主庙已于土改时毁掉,公主墓葬尚未发现。此说是否成立,尚待考究。
  (三)贝子府镇后坟村  位于贝子府北乌拉山下。这里原为敖汉固山贝子府府第,人称衙门。雍正十三年,清室一贝勒女(人称三公主)下嫁敖汉固山贝子罗卜藏,有王、关、刘、薛4姓满族人随媵而来。三公主死后,遵公主遗嘱,尸身不离寸地,遂将贝子府迁出东南方三箭之地,此处作为公主陵园,留下王关刘薛4姓守陵,便形成了这里的村落。因公主葬于此处,额附罗卜藏死后也随葬于此,此后,敖汉固山贝子府历代王公便都埋葬在这里了。于是,这里又成了敖汉固山贝子府的一处王坟。因为在此之前,敖汉固山贝子府始官官卜葬于此处东驿马吐处,人称东老坟。为与其区别,便称这里为后坟。后坟村尚有公主与敖汉贝子府诸王的坟墓在,守陵人除薛姓迁走外,其王、关、刘3姓皆在,且已成为敖汉最大的满族居集村。
  (四)新惠乡各各召村 位于新惠镇北部,有大小各各召村之分。对此村名,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各各召作蒙古语“各根义召日”解释,系对祖坟的尊称;一是将各各召作格格庙解释,格格,系清公主之称,意为公主庙。此两种解释似都能通,这里是海力王府历代王爷的墓地,确系王府的根基之地。而这里又曾建有一公主陵园,考其遗址,当是敖汉海力王府始祖索诺木杜棱之妻,努尔哈赤三女莽古济格格之庙。在此处埋葬公主及王爷之后,海力王府即派来娄、赵等姓陵丁,长年居此守坟,于是便形成了如今的村落,得名各各召。如今公主陵及王坟遗迹尚在。
  (五)牛古吐乡腾克力村 位于牛古吐乡西南端孟克河边腾克力山下。腾克力系蒙古语,意为“天”。敖汉札萨克王府历代王爷均葬于此处。自这里有了敖汉王的坟墓之后,敖汉札萨克王府便陆续派吴、金等十几姓蒙古人来这里守坟,这些敖汉王的陵丁便形成了这个村落,因本村在腾克力山下,便得名腾克力村。此村名系由王坟而得,所以亦为与敖汉王府相关之重要村落。
  (六)贝子府乡驿马吐村 位于贝子府乡东驿马吐山下,驿马吐系蒙古语,意为有大番羊的地方,驿马吐山,即大番 羊山,这里系敖汉固山贝子府开基立业之处。清初,敖汉首任札萨克班第次子官卜(另作顾木卜)尚固山郡主,授固山额附,从札萨克王府分出,率属移牧大番羊山下,死后亦葬于此处,因此,这里又有东老坟之称。官卜死后,其子罗卜藏以军功晋为固山贝子,建贝子府于今后坟村处,这里便留下蒙古人居落至今。
  (七)新窝铺乡达木坟村 位于新窝铺乡东北端,这里有一旧坟,称达木坟。达木,应为达木勒,系蒙古王府主管台吉事务的官员拜生达之别称,此坟所葬达木勒不知何人,本村由此达木勒坟而得名。
  五、以台吉营子命名的村子
  凡元太祖成吉思汗子孙,清制均封为台吉,分等级授予俸禄。敖汉部系成吉思汗嫡系,其王公子弟皆为台吉,这些台吉中的有作为者,多自立宅院,独占一方。若干年后,待他们迁走,汉人来此立村时,因这里曾住过台吉,便得名台吉营子村。今敖汉境内的台吉营子村共有5个。
  (一)玛尼罕乡南台吉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西南,隶属于北双庙行政村。据村民忆述,此地自道光年间始有台吉来居,此台吉系海力王府近支,其后代现仍居本村。
  (二)玛尼罕乡北台吉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东北,隶属于梅林营子行政村。此地早在乾隆年间即有台吉来居,此台吉为何人属何支不详,其后裔现已不在本村居住。
  (三)长胜乡台吉营子村 位于长胜乡东南部,隶属榆树林子行政村。据村民忆述,此处于清光绪二十年始有台吉来居,此台吉系札萨克王府近支,其后裔尚居于本村。
  (四)哈沙吐乡台吉营子村 位于哈沙吐乡政府所在地西两公里处,隶属于羊场行政村。乾隆年间始有台吉来居,该台吉后裔早已迁出,本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
  (五)克力代乡台吉和若村 位于克力代乡驻地东北叫来河西岸。和若系蒙古语,意为大院。台吉和若即台吉的大院。由此可知,这里曾有台吉居住。据村民忆述,在乾隆年间始有台吉来居,后陆续迁入汉人,现已成为汉人村。
  六、以官营子命名的村子
  对蒙古台吉,在不懂蒙古社会制度的汉人眼里,均视为官。于是,有些台吉居住的村落,又被称为官营子,在弟兄中排行居几,便是几官营子。今敖汉境内的官营子有十几个,举要如下:
  (一)金厂沟梁镇官营子村 位于金厂沟梁镇西部,建村于乾隆年间。据这里的鲍性蒙古(台吉)后裔忆述,此处台吉系贝子府近支,台吉受封之初,王爷让其驰马圈地,他扬鞭催马,一口气跑了上百里,把金厂沟梁西部土地几乎全都圈上了。他建宅居住于所圈之地当中,后来这里便得名官营子村。本村至今尚有台吉后裔居住。
  (二)玛尼罕乡大官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南部,据村民忆述,道光五年,有台吉来此而立村。
  (三)新地乡大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清中叶,有敖汉台吉弟兄三人,受封后在此建造府院,兄长人称大官,二弟称二官,三弟称三官。现本村无台吉后裔居住,在此处立村之台吉不知何名,亦不知属于哪支。
  (四)新地乡二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大官营子南边,其来由与大官营子同,系大官营子之所居台吉二弟,故名二官营子。
  (五)新地乡三官营子村 位于新地乡北部,南与大官营子毗邻,其来由亦同大官、二官营子,系大官营子所居台吉之三弟,故称三官营子。
  (六)新惠乡毛兰官村 位于新惠乡南部,隶属于札赛营子行政村。据说,清同治年间,有一戴毛蓝色顶子的台吉来此建宅,人们不知其何官,便以毛蓝色顶子称其为毛蓝官,后人写为毛兰官。此“官”后裔已不知去向。
  (七)贝子府乡五官营子村 敖汉固山贝子府一支分六大门,每“大门”建一府第。这里系贝子府五大门上的府第,故称五官营子。至今,这里尚有“五官”后裔居住。
  (八)宝国吐乡五官营子村 清代,今宝国吐一带曾是敖汉札萨克王府所属公品级台吉的封地。本村系由一排行老五的台吉所立,故得名五官营子村。
  七、以章京、梅林、札兰命名的村子
  清朝,在蒙古各部建札萨克旗,各旗札萨克下设协里台吉2人或4人,助理旗务。设左右梅林各1人,协统军务。设札兰(参领)若干,以辖左领(箭)。旗内还设有管旗章京、副章京等属官,管理旗政。这些官员,均需建造宅院,领封牧地。于是,便产生了以章京、梅林、札兰等命名的诸多村落。
  今敖汉境内以章京命名的村子有3个:
  (一)丰收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丰收乡政府驻地北偏东2公里处,隶属凤凰岭村。据村人忆述,本村建村较早,早在顺治年间就有章京来居。
  (二)萨力巴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萨力巴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本村建于乾隆年间,初来居住的章京名道布琪。该村蒙古人居多,且多为张姓,其中尚有章京之后代。
  (三)新窝铺乡章京营子村  位于新窝铺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本村建村较晚,据村民忆述,光绪年间,始有章京来居。该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此章京后裔不知去向。
  今敖汉境内以梅林营子命名的村子有两个:
  (一)玛尼罕乡梅林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乾隆年间始有梅林来居,本村现已无蒙古人居住。
  (二)宝国吐乡梅林窝铺村  位于宝国吐乡政府驻地南11公里处的沟岸上。康熙年间始有梅林来居,此梅林亦无从考察。
  今敖汉境内的札兰营子共有5个:
  (一)下洼镇札兰营子村  位于下洼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属河西村辖。据村民忆述,本村始建于康熙年间,始来居住的札兰名戴福成,其后裔早已迁出本村。
  (二)大甸子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大甸子乡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处。康熙年间,有一白姓的札兰始来居住,本村现已无白姓蒙古人后裔。
  (三)玛尼罕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乾隆年间,有一姓赵的札兰始来居住。此札兰后裔尚在,但已迁出本村,居住在旗内各各召等地。
  (四)康家营子乡札兰营子村  位于康家营子乡政府驻地东北,隶属哈拉勿苏村,立村者为吴姓札兰。该札兰受封于康熙年间,因康熙巡幸敖汉时,护驾有功而受封为“红顶子”札兰,世袭罔替。其后裔尚在本村。现居台湾身膺要职的吴云鹏、吴化鹏先生亦是其同家。
  (五)萨力巴乡札兰地村  位于萨力巴乡政府所在地南12.5公里处的山坡上,因雍正年间有一札兰来住而得村名札兰地。
  八、以清帝东巡遗迹命名的村子
  清皇帝多有东巡之举。敖汉地处北京与盛京(沈阳)的通路上,凡东去盛京之清帝,多经由敖汉并驻跸敖汉王府。于是,便产生了许多以清帝巡幸遗迹或传说命名的村子。因康熙、乾隆两帝在敖汉活动较多,因此,这类村子多与康熙、乾隆有关。诸如:
  (一)哈沙吐村  哈沙吐,蒙古语意为有围栏的地方。相传,这里原为茫无边际的牧场。康熙皇帝私访,经由此处,多亏一希勒吉惕氏(今谢姓)牧民招待一顿谷面窝窝头,才免去饥渴之苦。事后,该人以护驾之功,被封为札兰,占据此地,并建起围栏,建宅立院,自此这里便成了有围栏的地方。如今这里已分成东西中3个自然村子,各村仍有牧民居住。
  (二)车罗城村  位于敖吉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叫来河岸边,东邻公主坟。本村得名于乾隆东巡传说。相传乾隆东巡途经这里,时值傍晚,见这里地势平坦,且靠近河边,便驻跸于此。因这里原为荒野,为护“圣驾”,侍从们便用随驾车辆,罗列为院墙,形同城墙。“圣上起驾”之后,这里便得名车罗城。
  (三)五十家子村  位于玛尼罕乡政府驻地东部,这里曾是清朝驿站,建于康熙年间。西南通北京,东北通洪郭图驿站,系康熙东巡所经之站(本村有辽金之古城遗址,已考证为元代宁昌路址,古城址中有辽塔,名万寿白塔,上有明万历年间蒙古文题记,刻有敖汉始祖岱青杜棱之名)。
  (四)海布力嘎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驻地附近,海布力嘎,蒙古语意为侧翼站。此驿站建于乾隆年间,按常例,敖汉旗境内清代驿站只应有五十家子一处,另建侧翼站,实属乾隆皇帝特殊需要,当为乾隆来观响水玉瀑而建。
  (五)固钦格日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北部,老哈河南岸。固钦格日,蒙古语意为三十家子。这里也曾是一个驿站,是敖汉札萨克达木林达尔达克未经朝廷批准,擅自改制建的。为此,该王受到了清廷的处罚。
  九、以王府土地山林命名的村子
  今敖汉地区的土地山林过去曾为敖汉王公私占,由此产生的村名故皆与敖汉王府相关,例如:
  (一)比其格图村  位于敖润苏莫苏木东部老哈河岸边。比其格图,蒙古语意为有字碑的地方,清代敖汉与奈曼两旗勘划旗界时,两旗王爷曾在此处会盟立契,确立界碑,此处便得名比其格图。
  (二)边外村  位于萨力巴乡七道湾子村西,隶属于七道湾子村,这里系敖汉海力王府与敖汉札萨克王府交界之处,为敖汉札萨克王府辖地,因其处于海力王府边界之外,故人称其为边外。
  (三)菜园子村  新惠镇的旧称。乾隆年间,敖汉海力王府台吉罗卜藏锡拉布受封镇国公后,曾拟在此处建造公爷府,后因这里风沙较大,又改府址于此地西北7公里处(今三宝山村),将此地改建为公爷府的菜园子。于是,这里便得名菜园子。菜园子之名,自前清一直沿用到伪满,直至伪满新惠县建立,才更名为新惠。
  (四)东仓村  位于新惠乡康家店村东,隶属于康家店村。这里原为公爷府的粮仓,因座落于公爷府的东部而得名东仓。
  (五)西仓村  位于新惠乡蒙古营子村西,隶属于蒙古营子村,这里也曾有过一个粮仓,系敖汉贝子府的内仓,因座落于贝子府的西部而称西仓。
  (六)野马沟村  位于新惠镇西北郊,距镇北门5公里处的沟沿上,这里曾是公爷府验马的地方,时称验马沟,汉人来立村时,误称为野马沟,便得名为野马沟村。
  (七)王爷地村  位于新惠乡西南部,有大小王爷地之分,此处原是海力王府辖地。清道光年间,有山东移民常、麻二姓人来此租种,使得名王爷地。其实,敖汉当时的土地,无一不是王爷所有,唯独称这里为王爷地的原因,是由于此处在公爷府附近,是为了和公爷地相区别。
  (八)公爷地村  位于新惠乡西部,有大公爷地和前后公爷地之分。这里原是公爷府府地,乾隆年后,陆续有汉人来租地立村,初立村之处,便叫大公爷地,大公爷地之南叫前公爷地,大公爷地之北叫后公爷地,1947年,大公爷地村改名为新发村。
  (九)红娘沟村  位于新惠乡西南部,乾隆年间海力王府有个姓高的侍女,长着一头红头发,人称红姑娘,这位红姑娘受王爷宠爱,待到当嫁之年,王爷不仅同意了她出离王府,还将王府南境的一条山沟赏赐给她,于是,这条沟便得名红姑娘沟,后有汉人来居后,便得村名为红娘沟村。
  十、以租种王爷土地为名的村子
  清康乾之后,清廷实行借地养民和移民实边政策,汉人租种王公土地,聚屯而居,于是,又产生了一些反映这种租佃关系的村名。
  (一)十二股子村 双井村旧称,今双井乡政府所在地。这一带原为敖汉札萨克王府牧地,乾隆年间开始出租。王府将这大片土地分为十二等份,出租给六户汉人,每户两份,遂得名十二股份,后人习惯称十二股子。
  (二)十大份 位于古鲁板蒿乡西南部,老哈河南岸,系相邻的十个自然村子由上而下依次叫头分地、二分地、三分地,直至十分地。这一带原是海力王府故地,从嘉庆年间开始放垦。王府把这大片土地划分为十等份,先后出租给冯、徐等十姓汉人“占山户”,再由他们转租给后来的“靠山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十个村子。因为这些村子来源于份地,现在这些村子便按序取了一至十份地之名,大部分仍在原址,有的虽为河水所淹迁移另处,但新立之村仍名“份地”。
  (三)九龙墩  在四道湾、萨力巴两乡镇境内,位于老哈河南岸,系相邻之九个村子,由西往东依次得名头道湾子、二道湾子、一直至九道湾子(九道湾子又称波赤营子),这一带原为海力王府牧地,因紧靠老哈河边,被老哈河水冲刷出九个湾子,又因康熙皇帝曾来这里,人们便统称这九个湾子为九龙墩。这一带,到乾隆年间始有汉人来居,道光朝后大面积开放,至同治年间,九个村落陆续形成。这九个村子,分别建在这九个河湾上,所以便依次取了一至九道湾子之名。这一带系海力王府近畿。起初就有蒙古人建宅居住,因此,这些村子皆为蒙汉杂居之村。
  (四)兰图营子村  位于双井乡西部,这里原为敖汉海力王府辖地。乾隆年间,蒙地放垦有一个叫刘三的人,因其母与海力王府王族有亲戚,海力王府便派刘三在这里当揽头,负责出租土地和催收地租事宜,于是这里便得名刘三揽头营子,后人简称为揽头营子。解放后,为破旧立新,当地人以谐音更揽头营子为兰图营子,沿用至今。
  (五)帮差地村  位于双井乡所在地北面,其村名与揽头营子同出一源。据传,乾隆年间与海力王府的亲戚的刘三,在这里为王府当揽头,被称为帮差,后来这里的土地全归他吃租,这地方就得名帮差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