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河豚

标签:
上海经验河豚美食游记 |
分类: 中国大地 |
我对河豚的认识,向来仅止于杂志电视上的图片和报导。直到上个周末,才在餐厅的大圆桌上近距离的遇见了盛在盘中的河豚鱼。
春天是郊游天。大伙儿驱车前往上海附近的太仓,舒散身心,享受渔家菜。为了“不虚此行”,朋友特别预订了河豚这道菜。
我不是太讲究吃的人,对于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这道美味的兴致并不太高。在决定吃与不吃之前,还是赶紧找
些资料,丰富一下自己对河豚的常识吧。
吃过河豚的人都称赞它的肉质细嫩,美味又营养。但河豚含有毒素,其毒性相当于剧毒氰化钠的1250倍,只要0.48毫克,就能致人于死地。这毒素不管是盐腌、日晒、或在100°C下 8小时,都不会被破坏。说它是一种可以致命的美味,并非夸大其词。
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血液、眼、鳃和皮肤。因此,在烹煮时要严格且细心的去除内脏,鱼眼、鱼鳃,和筋血,反复用水洗净,以保安全。
进入餐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由水族箱砌成的玻璃墙,有各式各样的鱼游来游去。眼光迅速的搜索到“河豚鱼”的标签。隔着一层玻璃,我第一次近距离的遇见活的河豚。圆滚滚的身子,白色的肚子上有些灰黑色的斑点。小小的嘴,黑亮亮的眼珠,透着神秘的光彩。这鱼看来还有点可爱,它懒懒的在水箱里游动,对于即将来临的命运浑然不觉。
冷菜、热菜陆陆续续的给端上了餐桌。最后终于等来了一大盘红烧河豚。块状的鱼皮、鱼肉、乍看之下与一般的红烧鱼块并无太大的差异。美食家小李忙把筷子往盘中伸,说是要“身先士卒”,拿自己当试验品。胆小的,可以等个20分钟,看他的身体有无不良反应再吃。
旁边的胡小姐,不多等待,夹了一块肝就往嘴里送。有多年吃河豚经验的王姐忙跨她“识货”。这肝是泡在低温的油中,慢慢给焖熟的,最是鲜嫩,是河豚的精华。
小张从没吃过河豚,有人大力推荐他先吃块鱼皮,下轮再吃鱼肉。说是鱼皮上长有三角形的刺,吃的时候要卷起来,半嚼半吞,经过喉咙时,会有点突突的感觉,不过不用紧张,味道是好的,而且可以补胃。小张凭信心吃了一卷鱼皮,安然无恙。
全桌的眼光这时投到了我身上。说是既然不远千里的来到中国的长江边上,总要嚐点美国吃不到的鱼吧。何不学学小张也来点鱼皮?我还真不想吃这黑溜溜、内藏三角刺的东东,便选了一小块鱼肉,意思意思。大概是期望太高了吧,这一口河豚肉吃下去跟新鲜的河鱼肉一般,并不觉得特别的鲜美。
吃着吃着,大伙儿就聊开了。有的说每年都会吃上个二、三次。养殖的河豚毒性较小,再加上纯熟的清理技术,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中毒风险。有人不太同意,说是在江阴一地,每年都有吃河豚致死的案例。行医多年的林医师这时开腔了。“我还真救过河豚中毒的病人。”众人立刻洗耳恭听。“只不过没救活。”大家一下子泄了气。
美食家见盘中还剩不少河豚肉,开始了第二轮的推销。“你看,我吃的最多。现在,嘴一点也不麻,没问题的,大家再吃。”笑声中,又有几双筷子往盘里伸去。
清凉如水的风从微启的落地窗吹进了包厢,窗外绿意正浓,远眺水天一色处,是长江的入海口。而室内兴高采烈的餐会正在行进中。这是一次奇特的聚会,春天里,在江南的水边,我被温暖的友谊包围;怀着一点点的不安,我与河豚有了初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