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菜根香”到“云集斋”

(2024-01-08 19:26:46)
分类: 美味天下


罗建华

 

汉口中山大道,商家的金窝银窝,一条街“老字号”扎堆,营造了多少汉口伢的留恋?特别是那些酒楼餐馆,哪怕我这样的1950年代生人,从“老会宾”到“春明楼”,从“四季美”到“五芳斋”,从“冠生园”到“野味香”无不熟悉,连西餐的“邦可”和“靠墙泰”也有过品尝,唯独素菜只晓得有过一家“菜根香”,却不曾见过它的身影。

可要知道,武汉南北要冲之地,五方杂处之都,素菜断断不会缺席的。一旦改革开放春风回暖,百废俱兴之中,素菜就忙不跌汇入了沸腾的生活。虽然中山大道不见“菜根香”老招牌重挂,但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的素菜馆重现尘世,伴着晨钟暮鼓以飨香客,也对外营业。我辈欣逢机缘,开始了自己的“素菜之旅”,早的是求学珞珈山时去光顾尝鲜,近的是文友雅集探讨城市文化,远的还在红安天台寺与僧人一起斋堂用餐——那直叫“就得糙米饭,嚼得菜根香”。

此外,武汉不愧有根底的大都会,如同京都沪上,比肩秦淮锦城,美食品味风流云转,一阵阵吹拂禅意道风。花园道“君和子悦”,武汉天地“维根艺厨”,都去享受过新派素菜。至于一家“禅石”,无论卓尔书店旁,还是江畔兰陵路口,两度顾名思义而去,却一再南辕北辙失望,原来“禅石”并非素菜,当是“美丽的误会”了。

回想起来,数十年老时光,几度邂逅素菜,不乏生活机趣,增添阅历见识。

 

归元寺请表弟“吃素”

 

归元寺,小时候过年,谁没去数五百罗汉?老太嗔怪孙辈调皮,会说“去看看自己属哪个罗汉脱胎”。十年关闭,再度“数罗汉”已是1980年代初,长成大小伙了。读到《受戒》《尘心》一类走红小说,倍感新奇,书友间惊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更有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引发热议,主人公在泰山与南山老人围绕佛教探讨人生——“科学是真的,艺术是美的,宗教是善的”,至今也没淡忘。

受此感染,专程跑去一趟归元寺,仰望大雄宝殿藏经阁,第一次见人拓印墙头的观音刻像,第一次向和尚请教佛学的奥妙,第一次获赠赵朴初先生主编的《法音》。我翻阅时,“和尚在一旁说,你们有你们的《红旗》,我们有我们的《法音》”(1981年11月21日日记)。同时,他热心告之寺内食堂出售素菜包子,我赶紧去买了两个,馅料中闪现那时还稀罕的木耳、笋丁,又带了几个回家孝敬爸妈。

再访归元寺,倒是冲着素菜而去的,知悉它开设了云集斋”,已在三镇有些声名。长沙的表弟来武汉度暑假,自然要领他游览名胜,一次登罢龟山,由古琴台而归元寺,中餐落座“云集斋”。

“云集斋”以素仿荤闻名本身就有“趣点”,又可转换一下表弟浓烈的湘菜口味看那素鸡素鸭形神兼备、素肉素鱼色香皆有,对于吃惯了“火宫庙”臭豆腐干的湖南伢子,自然是大开眼界而赞口不绝。我却钟情一道“马蹄莲藕”,鲜嫩多汁又薄薄勾芡,脆生生的爽口。如今,它已走入一般酒家,内容有所丰富而名之“荷塘月色”,成为上了档次的素菜,我每逢必点。此外,一道“面筋泡粉丝汤”,点缀碧绿的青豆和菜心,入口清新润滑。后来出差上海,在南京路一家餐厅见到,立马点了一份重温,不过面筋泡的肚中“埋伏”了几粒虾仁,已不是素菜了。

 

宝通寺看儿子“蹭菜”

 

宝通寺的宝塔,也是从小神往,凡乘车路过洪山,视线不知多少次随之移动。儿子长大,节假日带他四处游玩长见识,上山登宝塔,下山吃素菜,起先担心“肯德基”惯坏的嘴刁,不料他吃得津津有味。同桌一位老者见之可爱,拈几枚春卷、素鸡什么的“奖赏”,他竟毫不客气一律笑纳,我在一旁瞪大了眼睛。事隔快30年了,2020年我到澳大利亚儿子那里探亲,他怀念武汉居然还记得这桩“糗事”,说出来惹得儿媳和孙女都笑话他“蹭菜”。

宝通寺文化积淀深厚,造就了素菜馆延续百之久森森古柏,重重红墙,不仅高僧辈出衣钵相传,同样名厨接踵誉满天下,出过好几位素菜大师时常接待日本及东南亚贵宾1994年,我半路出家投身长江日报,不久二上珞珈山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不仅独自来这儿漫游禅林,还约外地同学品尝素菜。

2019年冬日,我应邀到华师大音乐学院讲座“汉派京剧”,路经久违的宝通寺顿起缱绻,课后不顾路途遥远,特意从桂子山步行而至,虽然已是山门半掩,看得到暮鸟归林。

 

长春观与文友“过年”

 

长春观与宝通寺,同处在一条武珞路上,但它的素菜馆雄踞大道之旁,招幌挑在檐下,灯笼悬在窗上,十分打眼。2014年大年初六,为友人麻建雄(汉商集团总经理)出版《武汉老橱窗》一书,民间文史圈由郭迅先生发起,在蛇山白云阁举行“十人谈”,刘谦定、王汗吾、董玉梅、昌庆旭、卢纲等一干参与。会后小宴,选了长春观素菜馆,大家沿山道蜿蜒东行而下,在大鱼大肉之后体验素心闲趣,有人说最后一天补一个“素年”。

整整十人,满满一桌,上了全鱼、扣肉、烩三鲜一类节令菜,图个吉祥;也有辣子田螺佛手萝卜、酥炸麻雀头等招牌菜,刷新食欲。当然,荤形而素食,形肖而味正,好一番开心的比较。是夜,观外春雨初至下得欢实,屋内清乐氤氲听得飘渺,我们围炉夜话其乐融融,俨然忘了大东门外已是灯火阑珊。

实际上,长春观素菜早有品尝,偶然掠过1995年11月18日的一则日记:“珞珈山,深秋静美,万木苍郁。报到,新闻学硕士学位进修班下周开课……特意去长春观一游,在素菜馆点了‘五香牛肉’和‘清炒鳝丝’,聊作纪念。”看,上珞珈山深造,不仅就近宝通寺,还求远长春观,当作一个仪式?

 

天台寺同僧人“斋饭”

 

红安天台寺的境遇,则有另一番意象。2017年国庆长假,在武钢工作时的总工程师刘建功,相约一行四人驱车寻幽小憩。过去从未听闻天台寺,更不知白云深处藏有一个僧尼艺术团,只道佛门净地红尘远隔,却有舞影曼妙禅音绕梁。虽是山高谷深,格外喜出望外,顿觉意欲未尽,方丈仿佛猜透心曲,合掌留用斋饭。

就在寺庙斋堂,侧身上百僧众之中,一样的条案条凳,一样的粗碗粗筷,一样的白菜萝卜,一样的馒头米饭。三个值勤小和尚端着菜盆饭桶,鱼贯而入一排排穿行,一样的各给一勺。然后,听完一段诵经,方能一起动筷,不得交头接耳。若觉饭菜不够,菜盆饭桶落在厨房门口方桌,按需自行添加,另有汤水随取。

 

素菜馆偕知己“清谈”

 

新潮骤起,素菜离开寺观来到坊间,变身时尚美食。花园道、武汉天地两处著名美食街,三朋四友随机呼啸而去,“丹青宴”“四季恋”“草青青”,日本料理、韩国烧烤、德国肘子,尽得口腹之欢。但素菜则不然,仿佛多了一重虔诚,无论“君和子悦还是维根艺厨”,于人于己都是悉心所致,超越了味蕾的单纯享受。

君和子悦是即将退休之际,好友夫妇设席话别。那里器皿精致,装饰素淡,环境雅静,盆景插花点缀山野气息,挺适合娓娓谈心。几味山珍,小碟小盏或卧或倚,宛若艺术品不忍下箸。好友夫人指点一二妙处,方知她虽为体育学院的篮球教练,却深谙素餐的兰质蕙心,此番小聚乃是郑重而为。

“维根艺厨”是时常聚叙的知友从德国渡假归来,想他牛肉火腿香肠早已腻了,听说武汉天地开了一家素菜馆,邀约而去为之洗尘。这儿无非野菌时蔬、素汤清茶,而且饮酒、抽烟、喧哗“三不准”,当晚竟是大厅满座、小包告罄,朦胧灯影罩出一片静穆,我等叙谈也悄声许多。

 

最后,还得回到“菜根香”,虽然江城不见踪影,羊城的越秀老街犹存,若是旅行岭南,当去满足夙愿。京城的老店呢?近日读到凤凰卫视曹景行文章,他回忆其父曹聚仁1956年到北京谈“国共第三次合作”时,“有一天单独同夏衍在‘菜梗香’吃午饭,我也‘旁观’。”

“菜根香”源于佛“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菜根谭》也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双双称得上金句此外,郑板桥有诗——“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张之洞有联——“稼穑艰难君子教,菜根风味老夫知”二者点化素食精髓,崇尚自然性灵,岂不是“结庐在人境”的逍遥洒脱?

当下,素食主义流行,形成一种健康理念,融入一种人生哲学。老字号素食“功德林”依然兴盛于北京、上海、香港,新型素餐又流行于南京、杭州、成都。在武汉,居然有十几家素菜馆跻身“网红”之列,据说在光谷颇受年轻白领青睐。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菜根香”到“云集斋”,素菜含有“回归自然”尊重生命观念使之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也是,文化的韧性力量,总会如清泉缓缓流过,唤醒青竹脚下的嫩笋,催发老松掌上的新菇……

 

              ——武汉春秋2023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