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法课的真

(2018-12-07 20:03:27)
分类: 【浮世闲谈·有感而发】

道法课的真

何召军

——收看“上海课改30年道德与法治论坛”---“生活·生动·生长”

通过研直播观看了上海课改30年道德与法治成果展示,简单记录一下。一节课展示课后,是教研员的报告“课程生活化,教学生动性”

一、课改理念呼唤生活化课程

课改理念关注、拓展学习资源,学习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二、生活化课堂催生生动性教学

1.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关注学情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法指导

以好的方法进行学习道德

3.以学生发展为本,明晰活动教学的特点

活动教学的类型有习得类、探究类、体验类

1)以课堂学习活动为支架

2)学科练习以活动作业为特色

3)学习评价以活动表现为依据

4)学习资源以服务活动为目的

生活化的课程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所追寻的,也是学科的特点所在。唯有生活才能激活知识、丰富学生情感,才能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涟漪,触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那些干瘪的纯知识只能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回到老路上去,教师也失去了教育的活力与激情。

而生动的课堂是有情感的,是有人在场的,是富含生命力的,也是持续不断,不断唤醒学生的。生动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学生活动在体验、感悟,在思考中践行,品德才会慢慢形成。

而后是微论坛,其中有一个“在思辨中进行真对话”的论述,特别有新意,讲到为实现课程目标要做到,在真情境引发真问题,真平等支持真想法,真引导收获真感悟。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我们让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学生生活与书本的通道,就是为了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思考,检视自我、反思自我,进而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因而,我们的活动开展、情境创设首先应该依托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亲近感、熟悉度,让学生的生活得到逐步扩展,为将来投身社会打好基础。

真对话还需要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教师经历的生活现身说法,为学生提供榜样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盎然,更容易亲其师信其道。以情育情、以心交心,学生自然会流露真情,开启心扉,将话题引导自己身上,教学的目的自然达成。

高德胜教授在点评时,提到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内心活动,安静也是一种成长。我们往往喜欢热闹的课堂,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的效果,师生看起来皆大欢喜,可是在热闹过后,课堂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些最本质的可能被我们忽略掉了,以致将活动简单化为热闹,投学生所好,忽视了育人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