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引路人教员人生之旅品格少时 |
分类: 【沐浴书香·且读且思】 |
学校应该留给学生什么
——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http://s3/small/002ffgZlzy6H2FV0hEK92&690
感谢博乐依然的推荐!
文·何召军
故事的起止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可他的妹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
考尔菲德的境况如同现在有的同学,得过且过、随心所欲、无所事事,缺乏耐心,做一件事总不能彻底,虎头蛇尾,还怨天尤人,总觉得这个世界亏欠自己的太多。在人生的奋斗进程中缺少理想支柱,正是没有目标、没有奔头,才致使价值观丧失。这或许是社会物质发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所出现的一种通病,物质条件发达了,吃喝不愁,很多孩子贪图安逸享乐,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奋斗的激情。不像现在的或以前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总想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于是努力拼搏成为自己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过早地就倍偿人间的酸甜苦辣,懂得了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可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势在必行。
然而,现在过多的学校只注重分数,只注重成绩,不仅仅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还让孩子感到学校如同地狱般,在那里自己的身心倍受折磨,如同有棱角的石块被磨成了鹅卵石,没了个性、没了自我,有的只是顺从,只是接受。
如同文中所说的那样:“学校教育还能给你带来别的好处。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过了一个时期,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象你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具有什么类型的思想。主要是,这可以让你节省不少时间,免得你去瞎试一些对你不合适、不贴切的思想。你慢慢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正确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武装起来。”
学校教育似乎成了加工厂的代名词,不同个性、品格的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就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原有的个性不复存在。规章、知度,特别是天天、节节课对学生无休无止地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孩子在开始上学时都是高高兴兴来的,寄托了家长的莫大希望,可是几年后,对学校就有了一种畏惧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尽是失望,任期自然发展,再加上老师的不负责地管教,一个鲜活的、对教育报以憧憬的学生已经开始了自暴自弃的人生之旅。
可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是教育者的莫大良知。
学校是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的,除了冰冷的分数等灰色的记忆,学校留给孩子的能否有温情,能否有人文、能否有关怀。老师能否更加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再局限于当前的分数,从学生的一生角度立意从教,把育人的功能最大化。
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主人公考尔菲德的最大愿望,我们应该也有如此的心态,守望孩子的成长,倾听孩子生命的拔节,感受孩子生命的律动,笑看孩子的进步。
温暖、感动、美好、回忆、成长、快乐……都是我们学校应该留给孩子的。恰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让我们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的告诫: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