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蔚为大观
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 |

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走进山西博物院,现代建筑的入口上方有一个装饰性的铜框,框内有复杂的图案,下方是大面积的玻璃窗,反射出周围的建筑。入口两侧有两扇较小的窗户,入口处有蓝色的绳索围栏,几位游客在入口处等待。我站在入口处,望着玻璃窗中映出的倒影,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人们。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好奇,走进这座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博物院?


穿过入口,我来到了一块雕刻有多种“晋”字的石碑前。石碑上的字迹精细,仿佛在诉说着山西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我站在石碑前,仔细端详着每一个“晋”字的笔画,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岁月。这不仅是一块石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对“晋”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山西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敬意。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内部。中央是一个八边形的天窗,由多个白色矩形组成,顶部有均匀分布的灯光,营造出明亮的氛围。建筑内部有多层平台,栏杆设计简洁,整体色调以白色为主,显得干净整洁。我站在平台上,抬头望向天窗,阳光透过天窗洒落下来,照亮了整个空间。这里没有过多的装饰,却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与历史交融的世界。

在博物院的某个角落,我看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雕。雕刻上有复杂的图案和文字,中央是一个圆形的装饰,周围有类似甲骨文的符号。下方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刻有中文和英文的文字介绍,背景是岩石纹理。我站在石雕前,仔细阅读着文字介绍,试图理解这些古老的符号所传达的信息。这些符号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着,我来到了一块白底黑字的展板前。展板上用中文和英文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相关信息,提到距今约300万年至20万年的时期,包括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以及中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等。我站在展板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问题让我对人类的进化充满了好奇。

在展板旁边,我看到了一个展示柜,柜内陈列着一些石器和化石。背景是浅色的,左侧有一块展板介绍西侯度遗址,展板上有图片和文字说明。我站在展示柜前,仔细观察着那些石器和化石,它们仿佛在向我展示着远古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石器和化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个展柜前,展柜中展示了一对鹿角,鹿角被固定在木制底座上,背景是一幅描绘野生动物的画作,鹿角显得古朴而珍贵。我站在展柜前,仔细观察着这对鹿角,它们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狩猎故事。这些鹿角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



接着,我来到了一块挂在墙上的信息牌前,内容是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介绍,提到这一时期人类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能够制造石器和骨、角工具,发明弓箭,出现原始宗教和装饰品,雕刻和绘画艺术萌芽。我站在信息牌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的?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问题让我对人类的进化充满了好奇。

在信息牌旁边,我看到了一块博物馆展板,上面有关于“峙峪遗址”的介绍,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等内容。展板下方有“弓箭使用示意图”,详细标注了弓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使用方法。展板右侧有一个透明的展示柜,里面放置了一件弓箭模型,旁边有几块石器和骨器。展板下方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多件古代工具和武器,包括石斧、骨锥等。我站在展板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试图理解这些工具和武器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块展板前,展板上展示了多件陶器,包括彩陶罐、陶壶和陶盘。旁边有一块展板,标题为“李济博士与西阴考古”,内容介绍了李济博士及其在西阴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及下马遗址的考古发现。展板上还展示了下马遗址出土的陶器,如彩陶罐和陶壶,体现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我站在展板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试图理解这些陶器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在展板旁边,我看到了一块陶寺遗址介绍牌,介绍了陶寺遗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提到其位于黄河中游,是距今4000年前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拥有规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区、气势恢宏的宫殿、最早的观象台、等级分明的墓葬等,与史籍记载的“尧都平阳”契合。我站在介绍牌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试图理解陶寺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在介绍牌旁边,我看到了一块悬挂在绳子上的石器和一个陶罐,背景中可以看到玻璃柜和参观者。石器表面粗糙,陶罐形状独特,有三个突起的装饰。我站在石器和陶罐前,仔细观察着它们的形状和纹路,试图理解这些文物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组陶器展品前,包括两个陶扁壶和一个陶盘。背景墙上有“陶寺扁壶”的文字说明,介绍这些陶器的历史和用途。我站在陶器展品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试图理解这些陶器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在牌匾旁边,我看到了一件陶鼎,放置在展台上,陶鼎底部有三个支撑点,表面有明显的纹理,旁边有标签说明其为夏代的文物,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我站在陶鼎前,仔细观察着它的形状和纹路,试图理解这件文物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块标有“殷商重地 MILITARY STRONGHOLDS OF THE SHANG DYNASTY”的展板前,详细介绍了山西在商朝时期的战略地位,包括其丰富的商业遗存、战略资源以及考古发现,如垣曲商城、平陆前庄遗址等,强调了这一地区在商代的重要性。展板下方的文字进一步解释了山西南部与商王朝密切相关的“方国”,以及黄河东岸吕梁山沿线的考古发现,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性。我站在展板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试图理解山西在商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在展板旁边,我看到了一个东下冯商城盐仓复原模型,模型中有两个锥形屋顶的建筑,旁边有三个小人形雕塑,似乎在进行某种活动,模型放置在一个展台上,展台下方有中文和英文的说明牌。我站在模型前,仔细观察着它的结构和细节,试图理解这座盐仓在商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继续向前走,我来到了一张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前,图片中有一个精美的青铜酒器,器身雕刻有复杂的纹饰,龙头形状的流口和把手,整体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位正在拍照的人,手持手机,手机壳为绿色。我站在图片前,仔细观察着青铜酒器的纹饰和造型,试图理解这件文物在商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在图片旁边,我看到了青铜兵器展示,图片上方有文字说明。



据介绍,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


此时你随同我面对的是西周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西周晋侯苏钟:共两件。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

我们知道,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等 7 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 5 个艺术专题构成。



总之,山西博物院珍品丰富多样,还珍藏有商青铜龙形觥,西周晋侯猪尊,春秋青铜高柄小方壶,新石器时代彩陶罐,北齐红陶牛,明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等等,令观览者目不暇接,慨叹连连,久久沉湎于我们华夏民族悠久厚重的史页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