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餐具解禁,谁为白色污染埋单?

标签:
发泡餐具解禁白色污染买单郝墨杂谈 |
分类: 时政 |
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其中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产品中删除引起了公众热议,不少观点认为发泡餐具14年后解禁是让白色污染合法化。发泡餐具极难降解,在解禁前曾经是铁路白色污染罪魁祸首,1999年国家因发泡餐具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严重白色污染,禁止投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时隔14年,发泡餐具因国家发改委一纸解令而重出江湖实在令人不解。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有关人士表示,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使用的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一次性发泡餐具”条目进行调整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其实,发泡餐具解禁14年来,一直禁而不绝,依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被爆10家广东发泡生产商更是联合出资450万公关费,推动发改委发泡餐具解禁。这些现象表明,在发泡餐具禁止生产销售期间,市场已经暗流涌动。至于发泡餐具解禁的时机是否真的已经成熟,国家发改委和力挺发泡餐具解禁的中塑协并未拿出足够的诚意向公众解释,社会对解禁发泡餐具仍然是一头雾水。
由此,我联想到了2007年国家颁布的“禁塑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禁塑令”发布之时,全国为之鼓舞,我们从中看到了国家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不过,就最近几年实施效果看,并不乐观,城乡各大商城商店违规塑料袋犹如自由物品被生产销售。国家出台措施制止白色污染蔓延从当前和长远角度考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在监督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执法部门首先不能退缩,更不能放任,必须探索出台更为有效的措施捍卫法律威严和公众利益。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新增“生态文明建设”引起高度关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今年以来,中部和东部沿海城市PM2.5横行,为城市形象和公民人身健康带来了极大挑战,各地水质污染事件频发,维护生态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看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过程之艰巨,环境保护要从产业调整开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必须遭到淘汰,一些既得利益者会从中阻隔,千方百计阻止影响他们利益的政策出台等等,这就需要国家拿出改革魄力和非常手段,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前进。
时至今日,加强发泡餐具回收管理和再生利用的手段是否真的已经大幅提升,足以应对大量发泡餐具的挑战仍然是一个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发泡餐具生产销售商却是发泡餐具解禁的最大获益者,而一旦社会管理跟不上,毫无疑问,社会将为白色污染买单。
前一篇:廉江特大轮奸案给我们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