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继承和发扬“慎终追远”传统文化

标签:
清明节慎终追远传统文化郝墨杂谈 |
分类: 史海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深深地凝聚在了后人清明文化之中,流芳百世。清明节是中国十大节日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怀念先人的重要方式,在这一天,人们要从事扫墓、挂纸等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如果要用一个成句概括这种传统文化,“慎终追远”再合适不过。
慎终追远出自《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关于这句话的具体解释,后人有不同看法。一般解释为“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静穆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这是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出自儒学大师朱熹。这种解释反映出中国根深蒂固的“孝”文化。在古时候,评价一个人好恶以孝为先,以孝为根本,《论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种解释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然而,佛学修养很高的国学大师在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却有更深精神层次的解读。他认为“慎终追远”应该是“一个人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源于起因,有因才有果。
在国学趋向热化的今天,一句话出现不同的解释实属平常。只有争论,才会有切磋和交流,才能产生进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根基。在我看来,“慎重追远”应该解释为“认真思考祖先们留下的人生经验,与自身对比,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实现人生价值”。这种解释固然不是逐字逐句翻译,但是更能反映出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精髓。
家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我们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才是中国最基本文化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男人成长之不同阶段,其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中国的家庭情结使得中华民族代代传承和发扬先人们留下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让后人们有了更多的借鉴机会。我们在清明时节祭祀祖先,就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先人们留给我们哪些警示,给我们哪些感悟。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原来清明节是没有假期的节日,现在已经从放假一天变为放假三天。传统节日放假只是一种形式,清明扫墓祭祖也只是一种形式,能够继承和发扬“慎终追远”文化才是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到从小事做起,好好孝敬父母,多关心关爱身边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另一方面要多品位中国传统文化,把经得起千百年考验、能够为我们人生长远发展提供指南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来,融入内心,融入生活每一细节。
前一篇:发泡餐具解禁,谁为白色污染埋单?
后一篇:雅安地震让我们懂得理性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