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简评汉史项羽蜀地刘邦范增豪墨留痕文化 |
分类: 史海 |
范增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谋士,算是老来得志,在陈胜吴国反秦后,追随项羽,助其攻入汉中,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是,笔者认为,范增建议项羽立刘邦为汉王加速了项羽的灭亡。
“鸿门宴”之后,由于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力谏,范增情绪不平,发出了“竖子不足与谋”的愤慨,曾“耍性子”不接近项羽,一段时间躲在屋里不出门。项羽进驻咸阳后,焚烧了阿房宫,把秦之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之后便自以为天下无敌,开始考虑分封功臣,其他人都还好说,就有一个人如何分封使他困惑不已,那个人就是刘邦。
无奈之下,项羽主动找到范增,听其意见。范增建议把刘邦安置在蜀地,因为蜀地地势险要,等于牢笼,把刘邦分到蜀地等于囚禁了他,以防其势力扩大,并建议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分封到蜀地周围,形成包围之势,以遏制刘邦势力发展。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
结果,刘邦分封汉王,章邯封雍王,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司马欣封塞王,建都栎阳,董翳封翟王,建都高奴。这样,形成了包围之势,刘邦表面上被困在蜀地。另外,项羽很忌惮张良的才能,特密嘱郑昌召回张良,使其离开刘邦。郑昌本是秦朝县令,与项羽关系好,项羽杀死韩王成后,就立郑昌为韩王。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之后,自然听命于韩王,但韩王无能,估计张良也是阳奉阴违。后来,张良秘密离开韩王,追随刘邦取得天下可见其心迹。
针对范增的这一围困刘邦的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其实质大错特错。诸葛亮《隆中对》中曾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见,蜀地是成就帝业的好地方。
蜀地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汉中平原以及成都一带土地肥沃、广阔,是我国的天府之国,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足足可以养活50万的兵马。更不为项羽和范增所知的是,蜀地虽然地势险要,有危险的栈道可以通过,却不知有陈仓这个地方通往外界,为后来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成功实施埋下伏笔。项羽把刘邦放置蜀地,无异于放虎归山。
张良真是一个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的难得谋士。刘邦曾赞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张良字子房。张良不仅成功劝服了刘邦接受项羽安排入驻蜀地,而且在和刘邦分别时,已经定下密计,临走时,一路烧毁栈道,一方面给项羽暗示永不返回的决心,另一方面却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打下基础。
章邯、司马欣、董翳本是秦朝降将,后项羽怀疑亲兵有谋反之意,便秘密杀害了章邯等手下二十多万降兵。因为此事,秦地官兵和老百姓早已心离项羽,少有折服,多为仇恨,试想,用秦地官兵和老百姓来围堵刘邦,能是一堵铁壁吗?后来刘邦进攻章邯等时,老百姓几乎没有反抗,反而迎接刘邦入城。这又是范增的一大失误
到了蜀地,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赋予了“先斩后奏”的特大权利,保证了他充分的发挥了军事才能。在萧何的治理下,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刘邦攻打项羽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充实了后备力量。加上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才,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不可一世的项羽便自刎乌江。
其实,如果当时把刘邦安置在中原一带,没有地势可守,周围再安置心腹将领实施包围,刘邦能那么快就势力大增,四年内逼死项羽吗?恐怕未必!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杜绝一切侵权行为。如蒙读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感激不尽。开博为抒发思想,发表时事看法,仅凭一人观点,难免出现偏颇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但拒绝一切讽刺、辱骂等恶意攻击行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