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共情
(2022-06-11 18:02:14)
“老师,他把墨水弄我身上了”!伴随着一个带有怒气和委屈的女声出现在本不该有的课堂上,怎么回事儿呢?了解情况以后,原来是一个男生的钢笔不出墨了,就在座位上拿起钢笔甩了甩,导致墨囊里剩余的墨水飞溅到了同桌女生的衣服上。这是一起突发事件,我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肯定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面对这个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理继续讲课,可是如果一时半会儿解决不好要怎么办?它会直接影响到我接下来的课堂节奏,耽误其他学生的时间,课堂纪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过去以后先问女生发生了什么,了解完情况以后问男生是不是故意的,接下来我用了一个让学生听起来比较有代入感的句式:我知道你……首先我先安慰女生,让她情绪平复下来:“新衣服上被洒上墨水,我知道你很难过也很委屈,他刚才也说不是故意的,我们先继续听课,下课我们再处理,好吗?”女生点点头。我转向男生,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也很后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是现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时间,我们先认真听课,好吗?”男生也点点头。
这件事发生在课堂上,如果处理不好既会浪费课堂时间,也会影响班级学生接下来的听课效率。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处理,让学生有一种被理解的共鸣感,事情可能就会在教师的三言两语中被快速解决。有时维持好有效的数学课堂常规,仅仅只需要老师的一句:我知道你……
走进学生心灵,教育就成功一半了。有些老师很受学生喜欢,学生愿意听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诲。学生一旦愿意听他的话,教育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类教师有个特点,就是能够与学生共情。
什么是共情?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它是指人的那种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表现为关注、理解、尊重。有人将教师的共情形象地描述为“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师生关系也是如此。一位教师倘若想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共情的育人效应,展示教师共情的魅力。当教师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更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而学生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悦纳,从而感到愉悦、满足,就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后一篇:“小刺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