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2022-04-30 19:02:19)《教育的情调》它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读完《教育的情调》, 我更加关注到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育人”观念的重要性。《教育的情调》
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短句:“那是什么?”对于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直接给答案,二是不给答案,而是通过教育的机智和智慧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这里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就会造成“早熟”。其实,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
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
目前,一些教育就是在催促孩子“早熟”。如概念不清就进入相关“计算”,算理不明就用算法巩固。小学低段在学中高段部分知识,而中高段在学初中的部分知识,既没有逻辑性又不关注基础性。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而事实上,孩子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问题止于答案”,这就是最严重的问题。
不想“早熟”,我们该如何做?“万丈高楼平地起”,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来做教育。“太懂事”会错过儿童的天性呈现,按照“天才儿童”培养会让儿童失去原有的幸福期,这对儿童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不要再用“爱的借口”让孩子“早熟”。
我们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去很好的描述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或老师,但不能忽视过去犯过的错误,过去对孩子的不当言行,都在教会我们教育的意义。
而关于教育情调的探索,也需要更多的践行者,值得你一起探索。
前一篇:教室是长故事的地方
后一篇: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