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札】饸饹面的风味
(2013-03-16 14:35:58)
标签:
小札题字随笔屁股指挥棒 |
分类: 随笔小札 |
谈起这一个“吃”字,有人关注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河南,却没有几个人关注舌尖上的郏县——因为它是一座小县城。这里的人们,在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贫贱富贵之人,他们多数是吃着美味的饸饹面长大的。
如今常年漂泊在外,与友人在一起,吃多了宴席,脑海中漂浮的美味佳肴,不是鸡鸭鱼肉,而是我时常念念不忘的家乡饸饹面。若是从外地带朋友到郏县,一路上谈起郏县风味小吃,这些从外来的朋友,听着我描述饸饹面的风味,讲述饸饹面的古往今来,仿佛早已经嗅到饸饹面的味道,脸上洋溢着即将吃到饸饹面的笑容。我正愁这座小城何以招待他们大鱼大肉的胃口,当我瞧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忽而为郏县拥有饸饹面而欣慰。
一碗饸饹面,不足为贵,不但廉价,而且实惠。若是南方人到我们北方郏县做客,郏县人热情地用一碗饸饹面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惊吓得你退却三步,然后面对饸饹面发呆地说一句:“这么一大碗面,怎么吃啊?”是呀,南方人吃饭,用惯了小碟小碗,吃的一个细腻。北方人吃饭,用的碗很大。尤其是一碗饸饹面,那一个粗瓷大碗,它就像是一个盛菜的盆子,如果扣在一个人的脑袋上来形容,可以当做一个瓜皮帽子炫耀。
这么一大海碗饸饹面,上面散着葱花,羊肉,辣椒油,鼓起的是滚圆的面,如筷子最细一端一般粗细。食客拿起筷子搅拌一下饸饹面,羊骨头和羊肉熬成的汤水里,忽地漂浮起一层诱人心脾的辣椒油,那火红的辣椒油,十分显眼,而且鲜艳夺目。别看那辣椒油红艳艳,就是不爱吃辣椒的人,不要担心,看着很辣,吃起来不辣,且香而不腻。
我每次回郏县,无论如何的事务繁多,总是拗不过妻子和儿子要吃饸饹面的呼声,而且我是何尝不想吃呢?我们一走进郏县,耐不住钻进一家饸饹店,先是品尝一碗饸饹面,然后再说急需要办的事情。只要能吃上一海碗饸饹面,一切要办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事情了。
好吃的美食,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主料羊肉和大骨头,都是郏县农户散养的山羊肉,纯绿色食草动物的山羊熬制的高汤,其羊肉汤内含有当归、西洋参、桂圆、红枣、枸杞、麦冬等几十种调料。羊肉汤有补寒冷,润心肺,壮筋骨,补肾强身,美容养颜等功效。羊肉不同与猪肉,吃得越多,人的血脂越高,结果是吃出一个高血压来。吃羊肉滋补身体,老少皆宜,一日三餐天天吃,也不要担心身体会吃出一个毛病来。
郏县饸饹面,现在是用电机带动挤压而成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饸饹面的加工非常简单,压饸饹面的师傅借用杠杆的原理,一端的下方整一个钢制的漏子,底下有同样大小的圆孔,在漏子里放上揉好的饸饹面,上面压上一个木头,一个长长的平行的木杠子放在上面,压面的师傅一屁股坐在木头杠子的另一端,他使劲往下压,饸饹面从漏子里挤压出来,直接下进一口开水沸腾的锅里。这一口锅,可不是一般的家庭使用的锅。就像农村过年时杀猪用的锅。这样大的锅,下一锅饸饹面煮熟了,师傅拿起一双特制的筷子,那一双筷子很长,就像是音乐指挥家手中拿的指挥棒。师傅似乎有节奏地挥舞筷子,经过一番入锅捞面,在杀猪锅的边沿截断长面的过程,然后挑起一团面放进锅旁边摆放的大瓷碗。几乎是瞬息间的功夫,一二十碗面,甚至是三十多碗面,就这样犹如“蛟龙出海”,“龙盘虎踞”每一个海碗。另一个眉清目秀的女人,当然也不全是美女掌厨。他们端起一碗饸饹面,拿着一个勺子,调配上葱花、羊肉、辣椒油,在一口羊肉大锅里舀出鲜汤冲进碗里,这一碗饸饹面就递给食客。再看那一口杀猪锅前,早已里三圈外三圈地围满了客人,他们的眼睛盯着那一碗碗色彩鲜艳的饸饹面,有的吆喝着:“这一碗是我的吗?”有的食客早等待不急了,忙不迭地伸出手去,端着一碗饸饹面就走……人很拥挤,也有排队的店铺。老板用个尺子模样的板尺,但是比尺子长多了,这个板尺下面压着张三或者李四的钱,按照顺序排号。我每次前去吃饸饹面,总是惊奇店老板,他的记忆力是如此超强:“
最早的饸饹面,使用荞麦面,如今农村,无人种植荞麦,就使用麦子面粉,而且是上等面粉,不然压不出滚圆的饸饹面。
凡是有名气的地方小吃,犹如全国各地山水风景区一样,都有它的传奇,有它不平凡的传说和故事。郏县饸饹面也不例外,据传说,最早是西汉薄姬皇后葬郏县,饸饹面从宫中传入郏县,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历史。还有传说,饸饹面,曾称为“河漏”,又称“活络”,清朝康熙年间,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康熙看到“河漏”名字古怪而感兴趣,引起关注,并食之说“河漏”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愉快,就挥笔把“河漏”二字改为“饸饹”。另一传说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与河南李自成军作战,为丰富将士饮食,令将士携带桦木饸饹机。后来,孙传庭在郏县东南讲武场交战溃败,把桦木饸饹机遗留在郏县,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其实,书中也有记载饸饹面的轶事。如明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缉补》一书,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荡温和大辣酥。”这“热蒸河漏”和“途食郏河漏”,也许能说明一点什么。另据郏县县志记载,说是郏县的饸饹面从明初由陕西传入。
过去的,总归过去,现在的,不会有假。《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艰胃,养生至宝”,1998年,美国《华商时报》就曾发表《郏县饸饹俏纽约》的文章赞介中国郏县饸饹面。著名艺术家范军,毛爱莲等人,曾到郏县食饸饹面,对此赞不绝口。原新加坡市长王永元到郏县筋面郎饸饹店之后,为该店题字:“郏县饸饹面,味道就是美!”
若有朋友到郏县,别忘了只顾游玩,而忽视了饸饹面的风味。如今,郏县饸饹面已经荣获河南“老字号”、“特色名优小吃”、“河南之星”等荣誉称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