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岁月小感悟思考 |
分类: 新作(高中文字) |
岁月小感悟
——《岁月忽已晩》读书笔记
陕西作家李娟的《岁月忽已晩》一文以箫与书信为线索写了岁月的美好。作者有心,闲时听箫、吹箫,写信、看沈从文。因为特别觉得时光美好,所以才会特别容易感伤,有“一杯净土掩风流”之说,既悲伤了落花,又不负泥土,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又不知不觉欢喜了。此文语言通俗易懂,文风略带暖伤,却让人想到很多东西。时间过得快,也过得慢,越长大,越懂得岁月二字。现如今,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岁月忽已晩》一文却告诉我们:有时候慢下来,听听箫,写写信,看看戏,想想心仪的人儿,也不妨一桩美事,也不负时光。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可曾与岁月分开?
人安静下来,总会想很多事,就会融入岁月里,特别是文人。文人总是特别容易感伤,看到落花,觉得可惜,但想到“一抔净土掩风流”,马上又开心起来。文人对待时光,也许要耐心一些,细细思量,意味绵长一些。对月、对花、对酒,多情应笑我。文人也喜欢空想,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文人也总是多情,爱到最后,才会想“时光匆匆过,岁月忽已晚。”
自古文人,那种悲情的、暖伤的总要比豪放的多一些。宋代就是这样,才会有“宋词便是素”。宋词中,“总无语,也依依。”实际没什么好写的,可说到底,文人就是闲啊!闲到看风雨也能有“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感叹。简直花开一季,暖到落泪。硬是把无聊的事,扳成了小笺上温情的文字——已然与岁月融为一体了。若是不涉红尘之人,断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此情已然成追忆,笔笔生花。岁月写在纸上,就这样开出了花来,岁月不美?岁月诚然美。
文人的心中都有世外桃源,这话委实如此。回到现实,受诗词影响的我,也会常闲下来,写点小随笔,之后一读,当时的时光好像被珍藏了一样,被画装裱好一样在我眼前。
岁月美好,怎惹得人不想练。时光再美好,总会过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心在花间叶下瞧上一眼,心顿时慢了,慢下来细细品味如梭的岁月,这绝对是一桩美事。当一颗细腻的心,经岁月的清流拂洗,终也还是会换得一句“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时光莫走,我还是恋着你的。
剪一段时光,换岁月静好。岁月忽已晚,回首可相怜?
附:岁月忽已晚(作者:陕西李娟)
清晨,凤凰古城落了细雨,烟雨笼罩,分不清是雨丝还是晨雾,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丝滋养的黝黑发亮。
小巷深处传来清远的箫声,似杨柳拂过湖水。一户人家围墙上伸出几枝嫣红的蔷薇来,墙角下湿漉漉的泥土中,落了一地花瓣,凄美绝伦。《红楼梦》中有诗:一杯净土掩风流。原来,花瓣要是落在水泥地上,就不好看了,只有落在泥土中才有凄艳的美。落花,箫声,微雨中也不必撑伞,一个人漫步阡陌小巷,静静地想着心事。
想象着吹箫人着一袭长衫,儒雅,孤单,寂寞无人见。他手里握一管竹萧,箫声蜿蜒而来,流淌无尽的惆怅,仿佛一个人为爱所伤,郁郁难言,说不尽的思念和伤感,只有一管竹萧替他说了。
有人说,笛乐萧忧,少年是一枝玉笛。我说,中年,便是小巷深处清远惆怅的箫了。
箫声清冷,清瘦,有风骨,我仿佛看见穿着长衫儒雅的男子,眼睛里有着无言的忧伤。这样的人应该是沈从文。月下听萧,似乎要隔着静静的幽林,隔着茫茫的江水,隔着如黛的山色,隔着如水月光,隔着云端来听。张潮说,凡声皆宜远听。我说,唯听箫声则远近皆宜。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写道: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
云中锦书,水中鱼笺,纤纤尺素,枝上花笺。这些娴雅而古典的字眼,这些美好静美的词语,在古代,都是用来特指书信的。
偶然收到友人的书信,清丽、端然的颜体小楷写在八行笺上。优雅的汉字,古意横流。读着清雅善美的信笺,我仿佛一瞬间回到古代。有时,友人寄来的信中,会夹着几片银杏叶,如碧绿的小扇子。或是夹着几片嫣红的桃花,一两朵腊梅,虽然枯萎了,还有暗香盈袖。在昏黄的灯下,打开清芬暗盈的信笺,伴着幽幽花香和墨香读信,想着她写信时的心情,真是很美好的事情。
《会真记》中,莺莺给张生写信,美好的信笺中附着一枚玉环,暗示她玉石一般的情意,坚贞不渝。想像她在花窗前的烛光下,伸出纤纤素手给他写信,娴静从容。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皆是相思。
有一日,翻开泛黄的信笺,看见友人写的几行小诗:“心里装着她,老去,老去又能怎样”。静夜里心里默诵着,思之令人落泪。写信的人远去了,隔着碧海,隔着云天,隔着光阴深深的沟壑。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无论岁月过去多少年,那份情意永远在,一辈子,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