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课堂初一生活课文续写难度练笔育儿 |
分类: 初中文字 |
续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这时候,莫泊桑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件深色布料的西装,口子全扣着,只露出领带和洁白的衬衫领口。他的胡子像蓬勃的野草一样向两边扩散,眼睛很有神,眉头皱着——他惯有的风格,头发像淡奶油一般卷着,但梳的很整齐。他手里拿着一叠手稿,纸张很薄,写满了字,还有一些横线,圈之类的修改符号。
莫泊桑见大家都来了,环视了一下四周,简约的摆设,一如既往。他苦笑了一下,好像为自己的迟到感到抱歉。屠格涅夫、左拉、都德都好像说好似的,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继而又坐下,算是打招呼了。福楼拜走上前去拍了拍莫泊桑的肩膀,让出身后的座位。“嘿,伙计!”他蓝色的大眼睛嵌在白皙的大脸上,再配上肉球似的身躯,显得憨态可掬。“坐吧。”莫泊桑摆摆手,将手稿递给屠格涅夫。“我希望,您能够给我些建议,这是我练笔的一篇文章。”莫泊桑说话的声音很低。她轻轻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不知洗过多少次的白色手帕,擦了擦汗,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这才坐下。
屠格涅夫接过手稿之后认真看了起来。他不时扶扶下巴,摸摸他的大胡子。都德小声地在与左拉说着什么,无非是一些家庭琐事,他们一个活泼,一个安静,交谈起来也挺融洽。都德的手势那样滑稽,加上左拉有些含蓄的语言,福楼拜不禁笑了出来。他笑得很小声,两个酒窝一颤一颤的。莫泊桑也与福楼拜交谈了起来,融入了这气氛之中。福楼拜是莫泊桑的朋友,也是莫泊桑的老师。两个人在聊最近的创作,话语就像海里的水,福楼拜边说边小幅度地扭动那滚圆的身躯,衣裤像遭遇了大风大浪的船帆那样鼓了又息。
这时,屠格涅夫对莫泊桑做了一个“过来”的手势,莫泊桑快速走到他跟前。屠格涅夫指着他的手稿,一处一处指出他哪里写的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建议你读读俄国作家的名著。你在人物刻画上有进步。”屠格涅夫笑着说。
最后,福楼拜送别了他的朋友们。这又是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后记:因为孩子对一些写作背景及作家的了解程度不够,这是一次难度较高的续写。续写从原文的第九段开始,优与劣大家看看,共同进步。
附: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原文)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还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在发出几声:“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从此段后开始续写)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