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纪伯伦和《论孩子》

(2018-07-17 13:30:40)
标签:

转载

说来不好意思,小小虾还很小的时候如果不满我的管教,会引经据典,说什么“经你而来并非由你而来”,还说她是已经“放出去的箭”云云。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我觉得这些句子很美,心有所动,却并没有当真去搜索查阅。近日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些话语源自纪伯伦的代表作《先知》中的一节:《论孩子》。而且文豪谢冰心早在八十多年之前就已经将其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了。此后各种译本不计其数。

汗,孤陋寡闻了不是!别说这首诗,就是对纪伯伦也所知甚少。现在来争取个朝闻夕死吧,浏览一下纪伯伦生平,也试译一下《论孩子》,弄出一个自己的版本,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

纪伯伦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一个天主教家庭,思想深邃,多才多艺,除文学外还长于绘画与雕塑,他精通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其作品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对散文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如果活到足够长,诺贝尔文学奖想来是他囊中之物。可惜1931年,48岁时,他就已经英年早逝。

纪伯伦12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两年后重返黎巴嫩,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青年时代他的阿拉伯语小说创作甚丰,并因其《叛逆的灵魂》等作品内容激进,不见容于当局,再次流亡美国,定居纽约并死于纽约。他一生经历曲折坎坷,终身未婚娶。曾在一年内内痛失数位至亲,也曾贫病交加无以为生。后来幸得师长资助,方得到赴法学习和潜心创作的机会。

纪伯伦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创立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纪伯伦热爱祖国也热爱全人类。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世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政宣战;他反对文学创作中的无病呻吟,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作为漂泊欧洲的东方人,纪伯伦的苦身世、真性情、双语写作的大成就,都使我为之动容。

他的后期作品以英语为主。《先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散文诗的形式分节书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每节有一个题目,答之以“先知”给出的忠告。《论孩子》就是其中的一节。

我想,读了这一首散文诗,为人父母者可以思索一些平时没怎么琢磨过的问题,少一些无端的纠结和烦恼。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
那是生命本身为自己求得的子女。
孩子只是经过你们来的,
而不是从你们那里来的。
孩子与你们同在,
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只可给孩子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给孩子的肉体提供住房,
但不可以把他们的灵魂也放进去,
因为孩子的灵魂住在明天的居所里。
那儿你不能拜访,连梦里也不可以。

你们可以努力学孩子的模样,
却不要试尝让孩子像你一样,
那是因为生命不可能逆行,
也不会和昨天停留在一起。

你们是弓,作为生命的箭,
孩子得从这弓上射向前方。
射手在无尽之旅看到了目标,
使出他的威力拉满你们这弓,
这样箭才能飞得又快又远 。

让自己在射手手中弯曲吧,
并且使那成为你们的快乐,
因为射手既然爱着飞驰的箭,
当然他也同样爱着稳定的弓。

On Childre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