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术之孩子不睡午觉怎么办?

标签:
中一班 |
分类: 绿地老街校区 |
在妈妈们或许多老师聊天的时候,大家常常不约而同的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小朋友不爱睡午觉怎么办?虽然关于儿童到底要不要睡午觉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各项研究表明适当的午休对于儿童的身体发育,骨骼生长,记忆力,注意力等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幼儿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让孩子在统一的时间里午休,其实是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责任感的一种形式。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来说,虽然可以理解孩子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年龄,不愿意睡午觉,然而却需要尽量引导他们在中午养成午休的好习惯。
作为刚入班的新老师,刚开始几周里的职午休于我真真是噩梦般的存在。小家伙们常常是进卧室慢吞吞,脱衣服慢吞吞,听完故事很兴奋,上厕所不断,哄睡觉时一波未睡,一波又起。每个职午休的中午,都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和18个小家伙“斗志斗勇”。
“再也不能这样了,我必须要想想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于是,我向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这个问题,她们不吝赐教,纷纷给我分享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A:“睡前不宜让他们做剧烈活动,可以让他们读读书,听听故事。”
B:“不仅是要求孩子们准备好再进卧室,老师也一样。进入教室之后,老师需要小声说话,轻声要求。”
C:“拍觉手法很重要哦!可以一只手轻拍背部,一手轻轻地按摩他的头或者耳朵。”
D:“对于一直违反纪律的孩子,需要温和的请他暂时离开卧室,准备好再进来。”
E:“我会采用奖励法啊!给睡得好的小朋友发贴画,以示鼓励。”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针对不同的孩子变换着尝试了不同的方法,的确,一些方法在短期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却总是或多或少的伴随着一些“并发症”。比如:在实行“发贴画奖励”后,一些孩子虽然在贴纸的诱惑下开始睡觉,但当提醒他们捡起自己弄在地上的碎纸削时,有的孩子回问我:“Rita!那我捡起来你会给我发贴画吗?”甚至在进入卧室准备睡觉前对我说:“你先给我发贴画,发了我再睡,不发我就不睡了”。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贴纸奖励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却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有责任感和自制力”的内在动机变成了“我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做”的外在动机。再比如:对于一直无法保持安静,再三提醒却依然没有改善的孩子,请他们暂时到卧室外面一会儿去的方法。我发现有时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因此心安理得的重复,在卧室外面开心的玩了起来。更为消极的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这种“惩罚”有时会引发孩子的抗拒和愤恨,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有的孩子甚至会在“惩罚”中将精力转移到“报复”上,故意和老师对着干,挑战规则等。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惩罚”并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这些当然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反观上述的几种方法,虽然看似行之有效,但仔细想想却不能说是一个培养孩子自尊自立,的长远之计。睡觉只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孩子们的生活中却是由各种各样的小部份组成,比起要求孩子去做某件具体的事,引导孩子在过程中建立责任感,培养自制力以及自我悦纳的能力或许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是否有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睡午休呢?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直到有一天,在翻阅《正面管教》一书时,其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的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在这种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以给予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那么,当大人不再场时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看到这段话时,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它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幼儿园午休时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并从本质上为我们剖析了前文所述种种哄孩子睡觉方法失败的原因。老师已经成为了“幼儿园午休”的监督者,老师必须一刻不停地“盯着”孩子,“哄着”孩子,“围绕”着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没有机会更没有必要去去发展一种“自控和自省”。

那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入睡呢?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决方法,但却介绍了一些十分有效且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正面管教工具”。如果能将这些“正面管教工具”恰当灵活的运用在孩子们的午休上,那么我想午休难的状况一定会取得一些改善。由于正面管教的工具数以千记,而文章却行文有限,在此只列举几个代表性的“管教工具”,希望能给各位家长和老师一些思考和灵感。
正面管教工具一: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让孩子离开卧室的潜在危险是,如果孩子拒绝,就有可能引起权利之争;如果孩子把它当做惩罚,感觉收到了伤害,则可能引起报复循环。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尤为如此。”而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以及参与规则的制定,是避免问题出现最好的方法。当孩子们被允许参与并帮助决策时,他们就会在实施这些决策时以更高的热情予以合作。因此,我们可以就午休问题,召开班会。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围坐在地毯上,通过大家传递发言棒而轮流发表意见。老师只是负责引导议题,宣读下一条需要讨论的内容以及记录大家的讨论结果。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休?午休有哪些好处?午休从进入卧室到起床穿衣服有哪些是需要一起遵守的约定?午休时有哪些是不能做的? 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分享一些容易睡着的方法。这营造了一种合作的气氛,当每个人都参与讨论的时候,孩子们就更容易遵守“卧室”规则,因为他们自己也参与了制定。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觉的意识。长此以往孩子们会逐步建立一种内在约束感,而不是完全指望和依赖老师的看护才能睡觉。
正面管教工具二:给孩子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回应要求时,常常会回应选择。尤其是当我们在选择之后再加上一句“你来决定”时。这种给予了孩子足够信任和尊重的要求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觉很好,因此也更容易配合。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的那样,权利和责任是一致的,当我们要求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时,我们可以根据情形的需要给与他们一些选择的权利。例如:当我们希望他们闭眼睛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们选择“你想要五分钟睡着还是十分钟睡着?你来决定。”当睡觉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出的选择可以是现在上床还是等五分钟后;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自己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预先设定的)选择一个上床午休的时间。由于幼儿园有统一的规章和日程安排,选择的方面往往有限,而孩子在家午休的时候,其实可以有的选择会更多。比如磨磨蹭蹭不愿意脱衣服睡觉的孩子,我们可以询问他们“你想穿蓝色的睡衣还是粉色的?你来决定。”“你是想睡前读故事书还是睡后?你来决定。”这些小小的选择会让孩子感到被赋予了权利,因而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义务”。
正面管教工具三: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当孩子试探规则时,惩罚可能会得到很快的结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惩罚的方式并不利于孩子自律和合作的培养。其实,比起喋喋不休的告诫和要求孩子需要做什么,不如决定自己要怎么做,让孩子从家长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自然后果或后果中学习。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园区的第一件事,通常会要求他们把刚刚放在地毯上的书包放在包架上,衣服挂在衣架上。于是就有了每天早晨几十遍成百变的“唠叨”:“XXX,请你把书包从地毯上拿走。XXX请你把衣服挂到衣架上。”猜猜结果会怎样呢?大部分孩子的衣服和书包还是会散落在地毯上。后来我发现换一种说话方式,效果会出奇的好,那就是不再要求他们怎么做,而是告诉他们我会怎么做,即“我看到地毯上还有一些书包和衣服,我开始数数了哦!等我数到十,如果还在地毯上就表明是没有人要的,那Rita就要它们拿走了。”话音还没落,孩子们就纷纷赶到地毯前拿走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取得成功有几个关键:
l
l
l
小编结语: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用以上正面管教的方法帮助孩子午休或许有效,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依然收效甚微。但正如我最喜欢的特鲁多医生说的那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无论如何请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拿出自己更多的理解、耐心和智慧,永不放弃的陪伴他们养成好习惯,在健康快乐的道路上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