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2016-12-10 13:25:38)
标签:

育儿

家园共育

 

 

今年冬天阳光很明媚,因为看到孩子很多的成长,也得到太多来自于孩子们的感动。孩子身上有故事,每一故事都有主题叫“成长” 。而小班孩子最大、最明显的成长之一就是人际交往。

看看现在的他们: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他们有了自己的玩伴,一起聊天,一起聊天,一起说笑。看到这个画面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美好。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他们互相分享,团结协作。大家一起玩跷跷板,三个人怎么办?你来坐到中间吧。一起骑车,开车,他们自发排成长长一条车龙。户外玩耍,有小朋友要回教室入厕,找个人来“保管”我们的车吧,于是就有一个小朋友放弃一个人游戏,静静“守护”朋友们的玩具。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他们相互帮助,亲密无间。。。。温暖、热心、单纯、美好所有这些都让冬日暖阳都逊色了。

 

可是想起不久前的他们,离开爸妈的庇护,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一天,对于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很弱的低龄孩子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在玩耍中发生冲突时,大声尖叫、哭泣甚至打人咬人的状况都时有发生。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正向的人际交往呢?

最近看到的两篇文章让我不禁想起最初的他们,想起每天把“我打你,我消灭你,我杀掉你”挂在嘴边的他们,看着孩子们身上逐渐发生的成长变化,由衷地感觉欣慰。而今再次回头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比起单纯的说教、讲道理,似乎用一用“教育”载体可能更加能靠近孩子的内心,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记忆。

比如,关于家长的问题:“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该不该教他打回去?”就曾困扰过我们,怎么去解决呢?怎么让家长去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并不同于成人?单纯地去和家长讲教育理念,单纯地和孩子讲道理,似乎都难以让人印象深刻。

直到我看到了大猩猩“威利”的故事: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威利是一只大猩猩,一只身形瘦小、胆子也小的大猩猩。他的口头禅是:“噢,对不起!”

他善良得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走路都生怕踩到虫子。他总是弓着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像永远都无法开心起来。多么像我们身边的某些孩子啊。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他习惯了对每个人说对不起,即使是正在欺负他的人。但显然,那些横冲直撞的小混混对他的礼貌并不领情,他们给威利起了个外号“胆小鬼”。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心情跌倒低谷的小威利只能窝在沙发里,靠看《超人》杂志给自己提神。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放佛看到了希望。他按照广告的地址寄了些钱。过了些天,收到一本书。他开始按照书中的指引,为变得强壮而奋斗,做准备活动。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他去慢跑、吃营养大餐、跳健美操、学拳击、去健身俱乐部练肌肉。。。。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直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强壮的猩猩,看到镜中强壮的自己,威利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瞧他这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负米莉的小混混见到他望风而逃。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经历,还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称赞。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会怎么说?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噢,对不起!”还是那句口头禅。不过现在这句对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胆怯,而是源于他的修养和善良。

 

回想一下生活中最不遭欺负的并不是那群最会打架的,而是那些体格强壮身有正气的孩子。

其实有些“被欺负”的孩子其实是被错误引导出来的:有时孩子们只是互相闹着玩玩,过会就一笑而过了,但有些家长一见自家孩子磕着碰着了就大呼小叫,时不时就问孩子“今天有人欺负你吗”,这样反而给孩子强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负了,自己是弱者。

而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强大到在遇到一些不友善的对待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也依然保持善良和礼貌,而不是去转换角色变成了欺负他人的混小子。

绘本故事是教育“载体”,大猩猩“威利”和现实班级里的孩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威利”的故事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性。

而对于动了手的孩子,其实也有其他塑造出来的“载体”:

“大猩猩”可能比你更靠近孩子——有时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载体”
       手先生的任务是教导大家的行为规范。

Mr Hand says (手先生说)

We are kind to our friends (我们对伙伴们很友好)

We do good looking and listening (【与老师伙伴沟通时我们认真看和听)

We share and take turns (【和伙伴相处时我们分享和轮流)

We help to tidy away (【游戏、餐点等结束时我们帮忙整理和打扫)

Be happy (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状态要乐观、开心)


脚先生的任务是教导大家讲礼貌。

Mr Foot says (脚先生说)

Please and Thank you we should say(我们应该常说“请”和“谢谢”)

That is being kind! (就要讲礼貌!)

 

教育载体比大道理更管用:孩子对空穴来风的大道理不理解,更没法加深印象。但是这些“道理”如果有了载体,即谁谁谁说了,他们的小脑袋就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首先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才有倾听、理解和记忆。 找一些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载体,用来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联想到自己的行动。

 

想起我们班的孩子,绘本中的“怕浪费婆婆”“不睡觉世界冠军”“吮手指的南茜”等等,都成了一个个教育的“载体”,通过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语言引导孩子提高节约意识,用餐不剩饭;并由“不睡觉世界冠军”改编成“睡觉世界冠军”和“起床世界冠军”,正面引导进行午休,并克服起床困难;由“爱吮手指的南茜”告诉孩子们“吃手,抠手”的坏处。渐渐地,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一点点在向这些“角色”靠拢,有时候还会听到他们提醒老师的话语——“Yolanda,你太浪费了,小心‘怕浪费婆婆’来找你哦。”还有“Yolanda,今天谁是‘睡觉世界冠军’啊,是不是我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