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焦虑的家长
(2015-08-31 18:21:34)
标签:
365 |
儿科医生认为:孩子发烧不一定是病
其实,孩子发烧不一定是生病,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实发烧本身只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由感染引起。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烧,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比成人活跃得多,他们正处于迅速生长期,小身体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部分就可能表现为发烧。
发烧会出现在孩子的许多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比如说萌牙时、关节生长时、接种疫苗后,以及第一次入幼儿园后(第一次真正进入社会,大量的信息刺激会引起宝宝们的身体发生变化)等。总之,发烧并不一定就是生病。对于这些情况引起的发烧,只要体温不超过38.5°C,且精神活跃,食欲旺盛,宝宝哭闹不厉害,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
此外,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一些外在因素也常常可能引起他们体温的上升,比如刚洗完澡、刚喝完奶、刚运动后、穿得太多等。
就算真的是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家长也别和它过不去。面对正在发烧的宝宝,许多家长心急如焚,恨不得宝宝吃了药,体温立即回到36.5℃。家长别对退烧太心急,其实发烧不是“敌人”,而是帮助宝宝康复的“战友”。发烧时宝宝体内白细胞杀伤力会提高,而细菌和病毒的活力则相应下降,有利于宝宝的康复。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发烧还有利于儿童的正常成长发育。不少孩子经过一场发烧后,好像长大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发烧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和新生。就像异物吸入气管后会引起咳嗽一样,咳嗽是人体清除异物、自我保护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生病的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和生长发育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生病如此焦虑?现代家庭中的父母是非常“重视”却又“忽视”孩子。他们可以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早期教育一掷千金;但躁动的生活和内心,让他们不能够安安静静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感受孩子成长点滴的变化,感受孩子给生活带来的无尽生机和乐趣。就算周末有时间陪下孩子,吃饭时大人们个个在看手机;和孩子玩时或是心不在焉,或是大人们带有目的地设计游戏、引导游戏,总想通过游戏灌输给孩子点什么。这种功利的、敷衍的亲子时间让家长失去了感受孩子的机会。当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感知力后,也就缺乏了安全感,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括健康信息)所“绑架”,人就变得格外焦虑了。
生病中的孩子会感到身体上的难受,但并不会恐惧,可当孩子们看到大人非常的焦虑时,会凭空增加他们对疾病的恐惧,人在恐惧和紧张的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受到抑制的,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这种焦虑也是会传染给孩子的,哪怕还是牙牙学语的幼儿。孩子的精神不放松,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关注和压力,势必会影响身心发展。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大人小心翼翼照顾下的孩子却反而长得如“豆芽菜”体弱多病。孩子的认知也可能受到父母焦虑的影响,当他成人后也可能为自己身体小小的不适疑神疑鬼,反复检查,惶惶不可终日。
当心孩子把生病当“工具”
当大人对孩子生病过于焦虑时,就会表现为对生病的孩子过于溺爱,无限满足。而孩子就可能会把装病,当作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这在平时得不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身上尤其可能发生。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装病”,这一行为必定是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些家长平时会对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比如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吃糖果的数量等,可是一看到孩子生病,又会过于紧张,失去原则、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这样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只要我生病,妈妈就能满足我”。以后他可能会尝试“假不舒服”,于是“装病”的行为形成了。所以,家长日常要注意倾听与观察孩子的真实愿望与需求,给以合理的满足与引导。
并不是否定医学,更不是建议您孩子病了不要去医院。在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细菌和病毒,我们能保护宝宝一时,不可能保护他们一世,唯有他们自己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抵抗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养育孩子本不应该被担心、焦虑占了大半,多和孩子一起在阳光下恣意奔跑、玩耍吧,孩子已经慢慢地长大了,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事无巨细的关怀和担忧了。这种过度的关爱反而会成为孩子心理上的负担。相信孩子,适当放手,孩子们会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