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做焦虑的家长

(2015-08-31 18:21:34)
标签:

365

      在起初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名焦虑的妈妈。整天就担心这样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了,喝水喝得少了,打个喷嚏会不会感冒啊,咳嗽了可怎么办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两岁之后他的抵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去医院、找医生、排队看病的次数明显少了很多。特别是满三岁后,他跟着外婆外爷回老家住了三、四个月,居然没什么问题,让我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我越来越相信孩子的身体和他自己的抵抗力。可是在每日的工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焦虑的家长。

      1.有天早上,一位妈妈送孩子到幼儿园,颇为焦虑地指着孩子对我说:“早上出门前,给他量了量体温,36度8。今天一定要多关注,让他多喝水。有情况要及时给我打电话。”36.8度,不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嘛,为什么这么紧张?!虽然我很疑惑不解,但既然家长特别交待,我们一整天都在重点关注这个孩子,上课、吃饭、玩耍,一切表现正常。我还反复给他量了好几次体温,都没有问题,36.9度。于是我兴冲冲地来到办公室,给他妈妈打电话反馈这个好消息。我刚把这个结果一说,就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了大呼小叫的声音:“比早上还高,怎么回事?!”我本来以为妈妈听到这个消息会很开心,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但我的的确确被电话那头的过激反应吓了一大跳,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对着电话说:“看来您对孩子的体温变化非常敏感。”电话那头的妈妈开始解释道:“他的体温只要一超过37度,就一定会发烧。”听完妈妈的解释后,我有些明白了,但也没有忘记叮嘱几句:“那麻烦您晚上再多关注一下。”第二天早上,孩子又好端端地来园了。

      2. 一天下午临近放学时,给孩子们量体温,感觉这个孩子的体温稍微有点儿高。为了保险起见,特意用水银体温计又测量了一下。没想到,量了两次都是37度。放学后,老师颇为忐忑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妈妈。果然,他妈妈一听就大声吼道:”怎么回事,又发烧了?!........“就这样,劈头盖脸地把孩子教训了一通。可怜了无辜的孩子,不仅没有及时得到妈妈的关怀和安慰,反而被数落了一番。按照他妈妈之前的说话,体温超过37度就必定会发烧。第二天早上,我以为这个孩子不一定会来了。没想到,他来得挺早的,而且整个人的情绪状态都不错。问了妈妈才知道他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况,也并没有发烧。我笑着对她说:”要相信孩子的抵抗力,对吧?“妈妈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同样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情我特别理解。再加上之前的“经验主义”,孩子的体温稍微偏高,妈妈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希望孩子每天都健康快乐,是每位母亲最大的心愿。面对正在发烧的宝宝,可能像许多家长一样心急如焚,恨不得宝宝吃了药,体温立即回到36.5℃。应对孩子感冒发烧,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必修课。这门课也许你已经上了几年,可当孩子又一次发烧时,你仍可能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抱着孩子往医院跑。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儿童专家如何看待孩子生病的事情。

儿科医生认为:孩子发烧不一定是病      

  其实,孩子发烧不一定是生病,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实发烧本身只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由感染引起。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烧,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比成人活跃得多,他们正处于迅速生长期,小身体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部分就可能表现为发烧。

  发烧会出现在孩子的许多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比如说萌牙时、关节生长时、接种疫苗后,以及第一次入幼儿园后(第一次真正进入社会,大量的信息刺激会引起宝宝们的身体发生变化)等。总之,发烧并不一定就是生病。对于这些情况引起的发烧,只要体温不超过38.5°C,且精神活跃,食欲旺盛,宝宝哭闹不厉害,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

  此外,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一些外在因素也常常可能引起他们体温的上升,比如刚洗完澡、刚喝完奶、刚运动后、穿得太多等。

  就算真的是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家长也别和它过不去。面对正在发烧的宝宝,许多家长心急如焚,恨不得宝宝吃了药,体温立即回到36.5℃。家长别对退烧太心急,其实发烧不是“敌人”,而是帮助宝宝康复的“战友”。发烧时宝宝体内白细胞杀伤力会提高,而细菌和病毒的活力则相应下降,有利于宝宝的康复。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发烧还有利于儿童的正常成长发育。不少孩子经过一场发烧后,好像长大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发烧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和新生。就像异物吸入气管后会引起咳嗽一样,咳嗽是人体清除异物、自我保护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生病的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和生长发育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生病如此焦虑?现代家庭中的父母是非常“重视”却又“忽视”孩子。他们可以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早期教育一掷千金;但躁动的生活和内心,让他们不能够安安静静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感受孩子成长点滴的变化,感受孩子给生活带来的无尽生机和乐趣。就算周末有时间陪下孩子,吃饭时大人们个个在看手机;和孩子玩时或是心不在焉,或是大人们带有目的地设计游戏、引导游戏,总想通过游戏灌输给孩子点什么。这种功利的、敷衍的亲子时间让家长失去了感受孩子的机会。当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感知力后,也就缺乏了安全感,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括健康信息)所“绑架”,人就变得格外焦虑了。

  生病中的孩子会感到身体上的难受,但并不会恐惧,可当孩子们看到大人非常的焦虑时,会凭空增加他们对疾病的恐惧,人在恐惧和紧张的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受到抑制的,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这种焦虑也是会传染给孩子的,哪怕还是牙牙学语的幼儿。孩子的精神不放松,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关注和压力,势必会影响身心发展。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大人小心翼翼照顾下的孩子却反而长得如“豆芽菜”体弱多病。孩子的认知也可能受到父母焦虑的影响,当他成人后也可能为自己身体小小的不适疑神疑鬼,反复检查,惶惶不可终日。

当心孩子把生病当“工具”

  当大人对孩子生病过于焦虑时,就会表现为对生病的孩子过于溺爱,无限满足。而孩子就可能会把装病,当作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这在平时得不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身上尤其可能发生。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装病”,这一行为必定是他们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些家长平时会对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比如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吃糖果的数量等,可是一看到孩子生病,又会过于紧张,失去原则、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这样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只要我生病,妈妈就能满足我”。以后他可能会尝试“假不舒服”,于是“装病”的行为形成了。所以,家长日常要注意倾听与观察孩子的真实愿望与需求,给以合理的满足与引导。

  并不是否定医学,更不是建议您孩子病了不要去医院。在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细菌和病毒,我们能保护宝宝一时,不可能保护他们一世,唯有他们自己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抵抗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养育孩子本不应该被担心、焦虑占了大半,多和孩子一起在阳光下恣意奔跑、玩耍吧,孩子已经慢慢地长大了,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事无巨细的关怀和担忧了。这种过度的关爱反而会成为孩子心理上的负担。相信孩子,适当放手,孩子们会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