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小花猫
标签:
幼儿冲突同伴交往自律他律景园中班 |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学习面对、解决问题,更希望孩子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孩子互动、交往,自我成长。这段时期,我们中班的孩子热衷玩“小花猫”游戏,这在成人看来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却有比较神奇的地方:在特定角色下,它能改变孩子的特性。那些平时很执拗、个性很张扬的孩子一旦愿意当某某小朋友的“小花猫”,便会很温顺的完全听“主人”的指令。然而 “小花猫”的角色,也会引发一些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班其中一只“小花猫”的故事。
这一天,孩子们在教室里进行区角活动,各自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我在各个区域慢慢走着,观察着孩子们工作的情况。正走向建构区,忽然看到不和谐的一幕: Lily两只手使劲推了一下旁边的David,David一下子就坐到地上,哭了起来。我走过去,扶起David,先检查安慰David确定没有受伤,并情绪稳定下来时,我开始问两人:“刚才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Lily很理直气壮地说:“我是Frank的小花猫。David不让Frank玩他拿的玩具,就让我打David,我就打他了。”我问一直没有说话的David:“Lily说的是刚才发生的事情吗?”David点点头。我问Lily:“你是Frank的小花猫,所以你非常听Frank的话。”Lily点点头,说:“Frank是我的主人,小花猫还会抓人呢。”
我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小花猫一定要听主人的话,主人说什么,小花猫就会去干什么,是吧?“Lily再次点点头。“我想问的是当主人说的不对的时候,怎么办?”Lily不说话了。停了半分钟左右说:“不知道。”我说:“小花猫一定有办法,别着急,我们一块儿想一想。”又停了1分钟左右,Lily说:“给老师说。”我说:“是要告诉老师主人做的不对的事情吗?”Lily点点头。我说:“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Lily想了一下摇摇头。我说:“我想到一个方法,你可以提醒主人做的不对,不应该那样做吗?”Lily摇摇头说:“不行。”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小花猫不能去批评主人?”Lily很肯定地点点头说是。我说:“即使主人做错了,小花猫也不能批评主人吗?”Lily说是。我说:“那主人说的不对,小花猫还要去做吗?”Lily说不做了。我说:“小花猫不会去做主人说的不对的事情,还会告诉老师主人做的不对,但一定不会去批评自己的主人,是吧?”Lily说是。我说:“我知道了你的想法,那刚才已经推了David,David都摔倒了,痛的哭了,事情说清楚了,我们现在怎么办?”Lily向David说对不起,David说没关系。两个人开始各自的游戏。
在整个处理孩子矛盾过程中,我首先比较客观的一步步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是简单的询问“你为什么推他?”。如果这样问,就把老师推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孩子马上就会想老师是来批评我的,心里的自我防御机制就开启了,会对成人的介入有抵抗情绪,她不会认为你是在帮助她来解决问题。接下来再简单的三段论处理方式告诉孩子你推人不对,你下次再不能这样做了,你需要向小朋友道歉。孩子迫于老师的压力很容易说对不起。但我们就看不到后面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也不会真正帮助到孩子。
通过讲述,我们了解孩子们在玩假装游戏,Lily非常投入的扮演小花猫,她心里小花猫最初的形象一定是要听主人的话,主人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才是主人合格、好的小花猫,所以才会坚决执行主人命令的去做。了解到Lily对她扮演的小花猫形象的认知后开始客观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对主人和小花猫的想法,在一步步主动诉说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思考,并扩展了原有的认知,并不是主人说的错了小花猫也要去做,而且允许孩子坚持自己原有的想法,是不论主人对错,小花猫可以让其他人批评主人,但小花猫是一定不能批评主人的。我们成人会觉得小孩子的想法怎么这么有意思,这就是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转变过程,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这种道德情感发展规律,才真正帮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即不完全违背自己的想法,也遵守了规则。
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幼儿间的冲突是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互动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方式。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而且还得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宽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样,冲突解决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中心化的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