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标签:
绿地jk1教育杂谈 |
每个人的珍贵就在于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
这种独特性,是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的立足点。
一位心理学家也说过:”这辈子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你自己。“
什么是成为自己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
在孙瑞雪《爱和自由》中有这样的定义:”成为自己,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外界破坏。“
蒙台梭利有一个理论”精神胚胎“。弗洛伊德称之为”生命的能量“,华德福教育称为”灵性“,心理学理论称之为”存在“、“存体”。即:”每一个婴儿的诞生,都是带着精神胚胎而来,精神胚胎蕴含了生命成长的所有密码。新教育认为,儿童成长不是教育和灌输的过程,而是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破译生命的密码,创造自我的过程。“孩子是可以自我建构的,当孩子把自己建构起来,他就会用下一阶段的时间用已经建构起来的自我跟世界打一个桥梁,他把自己和外界连接起来。
能成为自己的孩子,他能够很好地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做自己的主人,形成自我,再从自我中走出来创造自己的价值。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去执行维护。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什么时候做自己的主人呢?“大学毕业、结婚了、退休了。但往往是我们终于等到”大学毕业了、结婚了、退休了“,仍然发现我们还是不能做自己的主人。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马戏团的演员,演出时常常捆缚住自己,在捆缚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演出结束后,他为了省事省时,干脆就不解开绳子,捆绑着生活和睡觉。有一天,有动物要吃他,别人给他解开了绳索,他的手脚自由了,但他突然什么都不会做了......
追溯到童年,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候,周围的人以爱的名义告诉他,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你不能成为你,而是按爸爸妈妈的心愿做事,帮助他们实现”爸爸妈妈“。这才是你的使命。然后,这个人长到18岁的时候,他没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度过。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处在五六岁的状态。
人生最大的恶莫过于一样,就是不让人成长。创造自我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坏儿童的内驱力,为成人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他自己呢?”
答案就是:“爱和尊重”。在孩子按照内在的驱使探索世界时,给予他机会,让他有更多机会探索发现。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发现。
当内在的自我和外界联结的时候,我们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喜悦。
这便是成为自己的幸福。
Just be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