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错,绝不被原谅
最近在追美剧《Criminal
Minds》(中文译名《犯罪心理》)。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曾经痴迷过一段时间女法医Patricia
Cornwell的《Postmortem》(中文译名《尸体会说话》)系列的书籍,才发现自己对于侦探推理以及心理分析有着一份未曾察觉的兴趣。所以在追完《Desperate
Housewives》(中文译名《绝望主妇》)之后,几经筛选开始追《Criminal
Minds》,看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很多罪犯都是在童年受过伤害的人,那种伤口真的很难治愈,时不时鲜血淋漓地促使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伤害无辜的人。
想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最近新闻一直在热议的幼师虐童事件,其实,最开始我对于这样的新闻有一种极度排斥和厌恶的情绪,只看大标题就已经让人有一种出离的愤怒了,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但是,对话框不时弹出的报道,还是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看着孩子们惊恐无助的表情,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痛的感觉。不可否认孩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甚至连把事情描述清楚的能力都没有。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父母走向社会,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来认识这个世界,老师的言行举止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基调。当老师拿起胶带的那一刻,也就封住了他对于这个社会接纳的内心,当老师提起他耳朵的那一刻,也就摧毁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当老师把孩子放到垃圾桶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他对待别人,甚至将来自己孩子的方式,而这所有的行为都将对孩子的自信和善良有一种致命的打击。同样,今天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就决定了他们成人以后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决定了将来社会的模式,我们谁也不想在将来去感叹世风日下吧?
其实,很久以来人们对于幼师都有一种很深的误解,只是把她们看成“看孩子的”,觉得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即使是事件中的老师也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美好,甚至说“还不如端盘子的”。可是古人却比现在很多人睿智的多,所以中国才有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谚语。哈,三到七岁这本身就是幼儿园的年龄,在这几年中孩子们要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学会交友、解决问题以及自我的情绪管理,还要经历诸如婚姻敏感期等神奇的阶段,甚至会在某一天突然跟老师谈论死亡这样的话题,我们不得不相信,七岁以前孩子们,他们在某种内在力量的驱动下经历着整个人生!而毋庸置疑的是:这段时间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会影响孩子的生命力和整个人生的幸福感。错过这段时间,恐怕他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和寻找自己!
但是纵观中国的教育,幼儿园还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的投资很少,所以造成了从业人员的学历不高,部分老师素质低下,所以才会出现虐童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的是这一件,没有被看到的又有多少呢?要想享受好的学前教育,家长一般要承受不小的经济压力。 而从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评测的标杆决定了老师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内心和思想。整个一路妖魔化地扭曲下来,到大学以后,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给大学老师再好的福利待遇,他们又能改变和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呢?
面对虐童这样的事件一再发生,我想仅仅归咎于个别老师素质低下还是不够的,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反思如何杜绝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当然,法律的健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我们应该提高虐童的犯罪成本,让虐童变成一个人们不敢触碰的红线。另外,人们也应该转变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私有财产的观念,孩子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他们属于整个社会,整个社会都有保护和捍卫孩子权益的义务。想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电影《刮痧》,我们撇开中西文化和医学的巨大差异不说,单是因为一个孩子背后可疑的“伤痕”,接诊医生的迅速报警、儿童保护组织的迅速介入、从孩子的接生医生、公寓管理员到孩子父母的亲朋好友全都大动干戈的认真劲儿,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把照顾孩子看成整个社会的责任,敬畏孩子,敬畏生命!
孩子今天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我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所以哪怕是为了自己,也请每个人心存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感吧!
caro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