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 2016(十)黄山 屯溪老街
标签:
帝王之都笔墨纸砚同德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
分类: 旅游 |
第三站,我们前往屯溪老街。十点一刻到了那儿。
——黄盖
屯溪,据传因三国时期黄盖屯兵溪上而得名,它位于黄山脚下。
黄盖,应该不会陌生吧,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这里所说到的黄盖,就是屯兵溪上的那个黄盖。
——老街形成
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
明弘治《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
最早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说起宋徽宗赵佶,其因《水浒传》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多才多艺,书画均能青史留名,而另一方面奢华无度的故事有很多,史不绝书。那时,外出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应该说,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
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老翼农药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设号创办。
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
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成商铺云集的物资集散中心,位居“徽州四大古镇”之首,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
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
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政要和难民涌入屯溪,避难于此,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文化急速发展,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
全国解放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帝王之都
在屯溪悠久的历史中,有一个人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南北朝的陈文帝。
在永定三年6月,他的叔叔陈武帝(见博文《为母亲做寿(一)游 陈武帝故宫(上)》)去世,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陈蒨,号称陈文帝。那一年陈蒨三十七岁,他在位时期是公元559年到公元566年,一共在位八年,在这八年里他没有辜负叔叔对他的期望,尽他最大的努力为陈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这位陈文帝,在天嘉三年(562)撤犁阳县入海宁县(即休宁县),屯溪即为休宁县首镇。这样,屯溪亦算帝王之都。
——老街特点
屯溪老街,因为有三江汇流,水运畅通,经济繁荣,所以,又被称之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老街特征
屯溪老街,现在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华山,南面临新安江,可谓“山之阳、水之阴”的风水宝地。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街面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



——走进老街
走进屯溪老街,这房,感觉是典型的宋明徽派建筑风格;慢慢走下去,这镇,觉得是典型的古代街衢,巷弄纵横交错。店铺皆为砖木结构,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体现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的格局特点。街上的路均由条状古青石板铺成,走在上面,古韵十足。









博物馆
屯溪博物馆,位于老街闹市中,里面陈列着明清家具、字画古玩,入门处的“宋代歙石砚板”可谓镇馆之宝。老街上还有一个私人博物馆“万粹楼”,据说店主四处搜寻废弃的古建料建成此楼,藏品丰富珍贵,有慈禧的宝座、光绪的圣旨等,还有近现代商政要人的墨宝。
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所以,我们走在老街上,在这儿看到售卖的文房四宝店家,鳞次栉比,如果你喜欢文房四宝,应该可以买到你所喜欢的物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开文”的徽墨和“杨文笔庄”的狼毫。一进去店主人就会较为详细地介绍笔墨,而后摊开宣纸,信笔写上几个字,微笑着说,“试一试嘛,不买没有关系的”,店主人的字写的非常好,游客大都仅看而不敢接笔小试。
同德仁
在黄金地段上,步行百余步,便能看到街边一间古色古香且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中草药味店,举目望之,“同德仁”的匾额赫然在目。
该店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最初,由溪口人程德宗和隆阜人邵远仁合伙开设,店员仅五、六人,以经销中药批发为主,兼坐堂行医,店名“同德仁”,既包含两人名字,还寓意“同心同德,办事仁义”。初期比较兴旺,后因店东失和,经营管理不善,加以用人不当,药店两度蚀本,难以继续维持。光绪十五年(1889年),经过股东协商重组,并起用账房程燮卿当管事(经理),药店重新得到振兴。
药店前店后坊,中间有客厅客房,招待四方客商。李汉亭先生上世纪30年代为同德仁坐堂医生,“同德仁”金字招牌即是他的手笔。
缓缓步入店堂,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有着一面墙壁之巨的储药柜,药柜被整整齐齐的归分为数百个小抽屉,每个抽屉内就存放着一味中草药,从草药的品种之众亦可感受祖国传统医学之深邃。
这天,坐诊的是一位老中医,有近八十岁。这时,正好有一位年轻人要求他看看,老中医凝视了一会儿对他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一般的年轻人平日缺乏锻炼,从黄山下来,走路的姿势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其慢动作跟回放似的,看你不用望脸色,看腿脚就行了,知道你也缺乏锻炼。哈,我暗自佩服这位老中医!


土特产















有说是,屯溪老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恕我眼拙,老街的建筑仿制多,真正的老建筑不多,与徽州历史文化的情怀,有一定的差距,显然,传说中的老街原有的街坊模样好像没有了;老街的商业味较浓,与全国的古镇老街差不多,所售商品好像千篇一律,唯独售卖文房四宝的店家多些,这是这个老街最大的特点,也是别的古镇老街所没有的。总之,屯溪老街专程拜望,没有多大意义,若到安徽旅游,顺道路过,走一下,看一下,还是不错的。
十一点半,我们离开了屯溪老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