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行(六)东阳 横店 明清宫苑(5)

标签:
太和殿建极绥猷龙椅乾清宫秘密立储 |
分类: 旅游 |

太和殿
走过太和殿广场,便是太和殿。
这儿,先说说京城故宫内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宫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正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之一。
太和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开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外景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太和殿内景
太和殿,明清两代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执政。
走进太和殿,一眼就能看到一块挂着的牌匾,上书“建极绥猷”四个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这块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建极绥(suí,绥音随)猷(yóu,猷音由)”四个字,可以说是皇帝的座右铭,“建”是建立、建设;“极”原指屋脊之栋,在这里引申为治国的最高准则;“绥”有安抚的意思;“猷”是计划、谋划。四个字合起来,就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

殿顶正中饰有“蟠龙藻井”,另挂“轩辕宝镜”。古朴典雅的蟠龙藻井,据说有镇火的功能;悬挂的轩辕宝镜,相传是上古时轩辕黄帝创制,能驱邪除祟,并能辩别真假。悬在皇帝宝座上方的宝镜据说会砸向假的天子。窃国大盗袁世凯篡位称帝,怕受到宝镜的惩罚,将宝座向后移到了现在这个位置。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全殿直径一米的顶梁巨柱72根,代表着72个地煞星,用于烘托金殿的恢宏与神密、威严与霸气。中间的六根是金漆盘龙柱,金台之上设“九龙金宝椅”,后设“百龙金屏风”。百龙,顾名思义,就是100条龙。故宫有关人员曾为这百龙进行了鉴定,数来数去就是99,那另一条龙跑到哪儿去了?想来想去,最后确认,原来就是皇帝本人,这样,加上皇帝,百龙数凑齐了。
龙椅宝座
在牌匾的下方,有一把龙椅。
太和殿,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就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即龙椅。
说起这座象征帝王威严和权力的龙椅,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据说,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太和殿里的许多陈设被拆掉,龙椅也随之不知去向。袁世凯坐的是一把椅背极高,椅面较矮的西式大椅,放在殿中显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随即恢复了共和体制,但袁世凯的座椅却直到1947年才撤去。为了保持宫廷的原貌,故宫方面决定重新安放龙椅,可是重新做龙椅尺寸太小与太和殿的宏伟气魄不够协调。1959年,故宫博物院专家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从前太和殿的陈设情况,就根据照片中的龙椅式样,四处查找,终于在一处存放旧家具的库房中,发现这座明代龙椅。因为龙椅长期被看作普通家具,随便弃置,弄得残缺不全。后来根据有关资料,请名匠高手修复,就是这么一把龙椅,共用了934个工日才完工。
太和殿作用
太和殿,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平时是用来上朝的,其实,不尽然。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比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三大节(万寿节、元旦、冬至),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举办廷宴(寿宴、贺宴、赐宴)也多在太和殿进行。
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最后皇帝经常要在太和殿进行殿试,叫金殿传胪,然后,钦定三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春风得意地率众举子(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出殿到龙棚观榜,这正像北宋汪洙的《神童诗》里所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州。”
太和殿,实际使用次数很少,纵观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垂帘听政,主要清朝后期)的,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太和殿。

一种感受
故宫的太和殿不常对外开放,如果开放能进去,也就是站在外围看看。那年,我们去,正好没有开放,也就没有进去。这次,来到明清宫苑,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能一睹其真容。虽说,明清宫苑是仿制品?那就当回真的看呗。
在故宫,太和殿、乾清宫龙椅,是不让人坐的。如果你真想坐一回感受一下的话,可以去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那是作为拍古装影视剧的道具,也让游客取景拍照,只要付了所谓取景费,包括服装费,你也就能过把皇帝的瘾呢。
乾清宫
先说说,“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像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不干任何不利于人民的坏事。



乾清宫,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首,是后宫廷的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皇帝接受朝贺、接见藩王及外邦使节、赐宴,也在这里进行。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明清宫苑内都有的。
牌匾故事
进入乾清宫,也能见到挂着的一块牌匾,上写“正大光明”四个字。它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所写,后来他的儿子康熙认为他父亲的这几个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于是临摹了之后,制成匾额挂在上面,以做自己的为君之道。
从雍正起,这块匾额又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秘密立储”。
先说一下康熙皇帝,他是位圣君,一生丰功伟绩,少年智擒鳌拜,统一台湾,平定葛尔丹,签订了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但他晚年有件事没做好,就是在立储君的事上犹豫不定,导致朝纲混乱。康熙皇帝有36个儿子,曾两立两废太子,导致雍正继位后受到大家的非议。雍正继位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他认为立太子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因此,继位后一个月,他就在西暖阁制订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在有生之年选好接班人,不予公布,用满汉两种文字写在诏书上,一式两份。写好后,把一份放在储匣里面,存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皇帝随身携带。这样做的目的,最主要就是避免阿哥争夺皇位和依附太子党,皇帝驾崩或退位之后由皇帝身边的顾命大臣把两份诏书一对照,新的皇帝顺理成章登基。历史上第一位用立储制继承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这个方法虽好,但只传了四代,分别是雍正传乾隆,乾隆传嘉庆,嘉庆传道光,道光传咸丰。之后,咸丰就一个存活的儿子,同治理所当然当上了皇帝,同治没有儿子,由慈禧选定皇位继承人,光绪继位后也没有儿子,末代皇帝溥仪只当了三年,大清朝就完了。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还存有一份诏书,就是道光传咸丰的。





随遇而安
在这块牌匾的下方,和太和殿一样,也有一把龙椅,它的四周也有围栏围着,那是生意人有意为之,规定有偿拍照,才能上去留个影。我们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毕竟不想有做皇帝的梦。
正是:就像有些人,只适合遇见却不适合久伴;有些风景,只能喜欢却不能收藏,那就随遇而安吧。
文内有5张照片及地图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