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行(六)东阳 横店 明清宫苑(4)
标签:
午门推出午门斩首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广场 |
分类: 旅游 |
午门
排列
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9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13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


门洞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

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阙亭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当然,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廷杖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也就是在午门广场,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押往午门外的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偶遇
说来也巧,这天,当我们正要进入午门广场,立刻有人走了过来,提醒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只看见他们对于我们的游人都一一进行关照。
没多久,就看见陆续有演员从午门内走出来,随后走出了很多人,这些演员大都是群众演员,他们穿着清兵服装、带着清兵帽子,还有人骑着马。穿着比较讲究的演出服的,可能是主要演员。只听一声令响,开始演练。那些摄影师推着架子,忽东忽西,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忙的不亦乐乎,也不知道是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只看见一些游人在指指点点,说着什么,可能说某人是明星吧。但,我是不认识。







太和门


走过这内金水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广场,这广场面积约26000平方米。再走过广场,便是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北京故宫最大的宫门。
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排列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门门前有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列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




御门听政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明清两朝均有“御门听政”之制,即文武官员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处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此听政。
太和殿广场
当走过太和门,便是太和殿广场。
广场地面铺的是砖,横七竖八,共15层。地面砌嵌两行白石块,北窄南宽,呈八字形,共约200块,每隔3尺左右砌嵌1尺见方的白石1块,叫仪仗墩。皇帝举行大典时,仪仗队伍站班在仪仗墩上,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等,高级的文武官员跪在丹墀(亦称丹陛)下御路两旁,在中和韶乐声中向皇帝行礼参拜。
太和殿广场宽广,说来其主要作用: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威震的作用。
太和殿广场中还有大缸,这些缸是用来存水的,北京的冬天干燥,加上故宫是木制结构,很容易起火,这些缸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大缸底下有一个石基座,一边开小孔,到了大风降温的时候,上面盖盖儿,并加盖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热,这样水不冷不热,既不会因为太热儿蒸发,又不会因太冷而冻冰,于是,这些大缸就成为宫中最好的消防器材了。

明清宫苑里看到的那种青色的大缸,这种大缸有三种规格,共308口,里面也是装水用的,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取水用。
值得一提的一件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华北战区正式的受降仪式就是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的,这是1945年的10月10日,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当天,前来观礼的总人数达到了10万余人,在太和殿、午门、端门乃至天安门,人潮涌动。
广场无树
许多进入紫禁城的游客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太和殿广场、三大殿院内为什么不种树?
有一种回答,说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中之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
想当年,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了顶峰。
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想象中,如果在这些庭院内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可想而知,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后宫
需要说明的是,明清宫苑的太和殿后面,没有中和殿和保和殿,直接就进入了乾清门、乾清宫。
有关太和殿、乾清宫,留作后话。
太和殿不是住人的,住人的宫殿在故宫的后半部,也就是后宫,或者寝宫。这后宫包含了乾清宫。在北京东西两边都是三宫六苑,在这里西边是三宫六苑,东边绿瓦灰瓦的这块区域是恭亲王府、公主府花园、府衙驿站,主要是剧组的拍摄区。
走出太和殿,我们前往后宫。

















说明
在明清宫苑,进入午门、太和门,走过太和殿广场,所看到的一切,从外观上看,基本都保持着与北京故宫的模样。
但是,毕竟还是和真的故宫有些区别,比如,北京故宫的柱子、栏杆、基座等等都是汉白玉做的,而明清宫苑仿制的故宫这些东西都是石头做的,看上去,做工挺细致,仿制还真像,拍成影视剧或照片,还是可以混淆过去的。
文内有4张老照片及地图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