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做寿续(五)游慈溪洞山寺
标签:
白云洞石塔华颜世界文化遗产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 |
分类: 旅游 |
走向山上
11点钟,我们走出任家溪村。车子从村子开出没多远,便拐入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一路行使,车子很少。向前看,蜿蜒的盘山公路曲折地伸向远方,恰似一条游龙;向下看,清晰看到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绵延不绝的山岭如同一条正在酣睡的卧龙,显得气势磅礴,我们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体会其人间仙境。
约有25公里的路,一刻钟后,车子来到了一座山头,所谓山头,是这条盘山公路已走到了尽头,据说,这条盘山公路特意为它修建的,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正在修缮中的寺院,这寺院就是洞山寺。据说,以前上山到洞山寺,仅一条古道,是由山石铺成的小径,高低不平,非常难走。
进洞山寺
我们来到这个山上,秋日给人一种成熟之美,在山上深吸一口,好似飘来收获的气息,秋天的太阳没有夏日那么火热,更多的是温馨和柔和。下了车后,我们快步走向这座寺院,极想探个究竟。
在灵龙宫对面上山,景色宜人的盘山路尽头便是洞山寺。寺外杂乱,外围观寺,美好记忆打折扣。因寺院尚在修缮中,没有山门,直径步入便是天王殿,佛殿门楣上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在2010年题写的匾额“洞山古寺”,方正有力,说明该寺非凡不俗。入了寺院,才发现寺院精致别样。10月3日 20:42 这是我的一条微博。
洞山寺位于慈溪掌起镇任佳溪村附近,地处灵绪湖南缘的崇山峻岭间。据《镇海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北宋祥符中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僧觉性重修。另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洞山寺田山碑》记载:“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看来,无论何种说法,洞山寺若称不上名刹,却也可以算得上古寺。
洞山寺又称洞山教寺,以阐扬佛法教义、研习佛学典籍为目标,曾是南宋时期教院十刹之一。
两个看点
在山下,那位年轻人曾这样描述:洞山寺在将军山上,寺前有一石块砌成的拱形体,这便是遐迩闻名的白云洞。在白云洞的前侧,原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七级石塔,呈六棱形,每面都有佛像浮雕。他说:这古洞、古塔、古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洞山寺古迹甚多,最为著名、可圈可点可看的就是那两个古洞、古塔。
古洞
亦称白云洞,此洞横贯山坳,属券顶人工构筑的石结构建筑。现存的此洞为清代重新修葺过的。
该建筑既作山门,又关合山之风水,构思巧妙。洞门宽2.2米,高2.4米,进深2.9米,拱顶额镌“白云洞”三字,字迹清晰。这个古寺正因为有了这个古洞而得名洞山寺。
明万历年间,从京都挂冠返乡的工部营缮司主事华颜先生选择了这处世外桃源作为学馆,重操他教书育人的旧业。从此以后,昔日清静的洞山寺一改往昔门可罗雀的冷落门面,莘莘学子束修以上,善男信女慕名而来,使白云洞成为书声朗朗、梵音阵阵的一方宝地。华颜为表明自己淡泊的志向,超然的情怀,在白云洞边题了一副“白云封古洞,明月照空山”的对联。
步入白云洞,景色豁然,竹林水田,古刹清泉,仿佛人间天堂。
古塔
亦称石塔,在“阿弥陀佛”石刻和白云洞之间的岗阜上,与白云洞相距咫尺。
石塔居岗阜突显处,登临观望,见青峰对峙,涧流欢奔,山麓灵绪湖碧波荡漾,一目了然,乃洞山寺一绝。
石塔原有基座,共七级,后残存五级,残高4米。为楼阁式六边形仿木结构。塔身用石块雕凿层层砌叠,由下往上,逐级收缩,每面刻浅龛,内雕菩萨或佛像,或袒胸和悦,或怒目威武,或手执法器,或脚踏莲花,或跏趺莲台,神态不一,显示出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塔身每层压腰檐石,腰檐的板瓦翼角雕工清楚,坡度平缓。全塔结构简洁,轮廓清秀,出檐比例得当,充分展现出宋代石塔典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风貌。
“出山四朝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石塔得洞山寺之灵气,融灵湖之秀美,成了装点这风景名胜的灵动之笔。这座石塔是浙东地区现存最精美的宋代石塔,在整个浙江都非常罕见。
据说,该石塔和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国宝级文物——奈良东大寺石塔雕刻一模一样。日本奈良市东大寺的碑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洞山寺石塔上雕像,通体雕刻30尊佛教造像,和奈良东大寺石塔上的佛像一样,师出同门,都出自宋代明州(当时宁波称明州)石雕匠人之手。
看来,我们的洞山寺这座石塔也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一点遗憾
我们下车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石塔。要说这个石塔现在所处在的位置最最显眼了,就在这个寺院门前突出的一块高地上。
据说,以前不在那个位置上,身处野外,地段偏僻,其处在寺院的下坡视线被挡住的位置。就是这个原因,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这座石塔上端的二级被人偷盗走了,现仍不知去向,残存下来只有下面三级了。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在寺院外的这座石塔,应该是复制品了。
另外,听说白云洞在2013年的一次山洪中坍塌过,现在所看到的也已作了修复。
清代慈溪诸生陈曙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古寺云深石径通,泉声送到梵王宫。老僧问我游山句,只在寒林落叶中。”其实这位作者只驻情泉声石径,却把洞山寺石塔和白云洞这二件瑰宝忽略了。
感觉,我也是这样。由于古洞、古塔的残破,我不屑一顾,仅仅瞥了一眼,所以,古洞、古塔,我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后面照片中的古洞、古塔二张照片都来自网上,这里,先作个说明,诚谢原作者。
古寺亮点
一条山径缘溪而上,淙淙水犹如弹奏着一支淡雅的古典乐曲;竹海松涛,风过似万马奔腾,颇有几分悲壮和激烈;洞山寺周围动静相宜,风景幽绝。
值得一提,抗日战争时期,这佛灯炯炯的古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被中国共产党定为《新浙东报》的秘密印刷点。全寺僧侣深明大义,为保护这一革命宣传刊物尽心尽力。
洞山寺历史悠久,且在大山里,远离尘嚣,由于这个缘故,据说,“文革”时期未遭严重破坏,1985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寺院之一。为保护这一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洞山寺宋代石塔(包括白云洞)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政府还拨款修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洞、古塔和洞山寺。寺院面积已达6,400平方米,直达寺院的盘山公路也已开通。
白云深处,殿宇巍峨,梵声缭绕。寺内刻桷丹楹,华耀庄严,普陀山请来的金身佛像在大雄宝殿熠熠生辉。每逢观音圣诞香期和春秋佳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登山观光。如今的洞山寺已成为慈溪市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历代文人墨客为洞山寺留下的赞美诗篇,也为我们今天游览古寺增添了无限乐趣和观赏价值。
游客稀少
也觉得奇怪,可能该寺院知名度现在仍然不够高,可能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或有也班次极少,可能旅行团不会组团去那儿。我们去的那一天,正是中午时分,寺院的门前,除了有几辆小车停在那儿,偶尔有几个人靠着两条腿走上山。原本想象中,景点区域节日期间会有很多人,但没有,整个寺院兜下来,却见不到几个人,所以,寺院里面的香火不旺,或许这天不是烧香拜佛的日子。
在一处挂有“库房”的窗前,一块黑板上写着“佛讯”——“兹定于农历九月初二日报到,初三日开始至初九日,圆满举行冥阳两利水陆法会,每名功德金100元,食宿100元。”最后署名“常住启”,看来,只有到了那一天,虔诚的善男信女才会上山吧?
因为这个寺院并不大,我们兜了约半个小时后下山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