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游(下)

标签:
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南浔三古桥百间楼河两岸无臂书画家 |
分类: 旅游 |

除了以上三个景点,南浔古镇还有二个地方也值得去看一下。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于1902年随公使团赴法经商,1905年,在一艘法国轮船上,张静江与孙中山清水相逢,仅一面之缘的张静江毁家纾难匡助同盟会,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大叹其为革命“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辛亥革命后回国,张静江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刘氏梯号:
亦俗称“红房子”,是晚清南浔首富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徽派的封火山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这座几乎以欧洲建筑为范本的两屋建筑,能出现在百年前,尤其是出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实在让人佩服。看到中规中矩的中式前厅时,还怀疑又被噱头所误,走到房间尽头是一处开阔广场。若回头看,猛然间,一面耀眼的欧式红色砖墙建筑出现在面前,说震撼绝不为过。满墙的小窗户、彩色琉璃,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有些俄罗斯东宫的风格。再细看房间里,壁炉、彩色地转、欧式的沙发、吊灯,从中式的严谨突然转到欧式的浪漫,除了感慨刘梯青开明的思想外也会羡慕他如此会享受生活。可见,南浔之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气度可见一斑。
三、另外景点。
初到南浔古镇,以上这些重要的景点是必须去的,而一些具有地标性的景致也要去踩踩点。
南浔三古桥:
进入水乡古镇,离不开河与桥,年代久远的“南浔三古桥”,不得不看。
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堍还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
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通津桥始建于宋代,系单孔石拱桥。清代经3次整修。现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列砌置法。
百间楼河两岸:
百间楼位于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全长400余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沿河是长街,大多为货栈、店铺,其构成是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货物。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
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嘉庆年间的诗人张镇曾在《浔溪渔唱》中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百间楼河道两侧密布的老房子,一眼望过去,实景和倒影组成看不到尽头的民居画卷,这样完整的格局和博大的规模,是其他古镇所没有的。更令人感叹的是,整段河岸风景未被什么商铺或店招突兀地打断,除了几家低调的民宿,基本都是纯粹的生活区域,加上一直以来游人不多,所以哪怕在白天,也有古镇难得的安静。这里的街沿很窄、河面和街沿上下相差无几,门洞、风火墙、长廊,当地人就在这样的空间聊天洗衣吃吃饭,与穿行其中的人一起映在河中,游人可以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若能看上许久,那味一定很美。
另外,南浔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辑里湖丝”(造就了巨富之镇)、“善琏湖笔”(文房四宝之首),还有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也应该去看一下。
四、意外收获。
无臂书画家:
不得不提及的是,这天,我们在张石铭旧宅里游览,意外看见一位年轻的无臂书画家,他名叫归晓峰,他的执着精神令人敬佩。
听他说,他是1975年出生,5岁时在玩耍中不慎触电,经医生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无法保留双臂,成了终生残疾。这几年来,他一直在湖州市南浔镇的水乡,潜心于书画、篆刻创作,他先后拜微刻家丁小路,画家金心明为师,取得了一些成绩,现还是中国残疾人美术家联谊会会员。
他深情地说,“现在,我已成了家,妻子健全、能干,儿子活泼、可爱。我明白,一个男儿,‘成家’不够,更需要‘立业’,所以,我今后的艺术道路还很艰辛,很漫长......”
我们听着都非常感动,我母亲提出买一把扇子,在这把扇子上写下几个字,以留作纪念,他马上点头应从。拿笔碾磨,泼墨挥毫,协调有序,一气呵成,一切都是脚趾的运作,很快在扇面上写下了四个字:“福寿康宁”。我们感到很满意,啧啧称赞。
花鼓戏演出:
我们从刘氏小莲庄和嘉业堂藏书楼出来后,在一块小小的广场上,看到一圈人正围着看演出,中间有低矮的木栏围着,当中算是一个舞台,三、五个人穿着古装戏服,正在唱着,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于什么演出团体。据说,这是当地的花鼓戏,花鼓戏是一种戏剧剧种,也是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民间艺人把劳动中产生的歌谣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用胡琴伴奏演唱,形成了花歌调,此即花鼓戏的雏形。后来,花歌调发展为双档双琴对子戏,琴师兼演员,角色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曲调和内容可随时根据听众需要进行调整,称为“立地变”,表演形式如同曲艺。清末民国初,表演开始有鼓板介入,并有演员化装表演折子戏,逐渐成熟。从对子戏发展到同场戏,伴奏增加了小锣、笛子,但每个戏班也不过五六人。看了,还真有韵味,时间关系,我们只驻足了一会儿的时间。
五、游程。
上午,主要游览:张石铭旧宅、南浔三古桥、百间楼河两岸及广惠宫等。
中午饭,我们是在镇上吃的,是在百间楼下的一家小吃店里吃的。百间楼下有许多小吃店,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河边,悠闲地边吃农家菜边欣赏古镇的美丽景色。呵呵...还真有一种惬意感。
下午,主要游览:刘氏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
总之,这一圈兜下来,我们该看的都看到了。南浔的“小桥、流水、人家”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在欢心愉悦中游人会在这些景色中陶醉,这时候你没有遗憾了,因为古镇在给了你旅游机会的同时,也给了你感受江南水墨画令你心醉的享受。南浔古镇是有值得回味的精彩看点!
3点钟过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