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旅程 (十四2.3)香山寺

标签:
汤惟宝黄宗義圆通殿藏经阁仿唐建筑 |
分类: 旅游 |

离开了九龙湖,我们前往附近的一座寺院——香山寺。
第三站,香山寺。
1、方位。
香山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横溪村。我们的车直接开到寺院门口。一眼望去,这座寺庙好大呵。三面环山,依山而建,处在龙门东山山腰, 仿唐建筑,古朴浑厚, 雄伟壮观,掩映于苍松翠柏和一片竹林之中,宛若稳稳地坐在一把太师椅上。
香山寺所在的区域是宁波的四大丛林之一,所以,景色十分的优美,寺前有一个天然的放生池,面积不下十亩,这可是不多见的。
2、历史。
香山寺,最初建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
(1)、为何建寺。
文献记载,县(指当时的慈溪县城)东35里有一座山,旧名达蓬山(即:前《九龙湖》一文中提到的大蓬山),从这里可以到达蓬莱,是真应大师汤惟宝的道场。汤惟宝生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他最初跟从善慧禅师出家学道,后来又跟随宗本禅师深造(宗本禅师系中国历代禅宗高僧之一,成名于杭州净慈寺),学成后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振锡”出行(僧人持锡杖出行,拄杖行时杖头锡环振动有声)夜宿达蓬山下,梦中有“神人”告诉他达蓬山可建寺庙修行。第二天他登山时见山中的岩石上有天然“佛迹”,所以认为这里是灵验之地,于是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庵住下来,并由此在山脚开基建寺。
(2)、名称由来。
《宝庆四明志》宋元四明六志第二十二卷,首先记载了“达蓬山”山名的来历:“香山旧名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山上有一块高达四五丈形状如刀削状的岩石,岩石上有三个天然的“佛迹”,山野中还长满了“香草”,因秦始皇曾从这里入海到“蓬山(蓬莱)”求仙,而得名“达蓬山”。南宋苏州著名诗人、书法家石湖范居士——范成大,曾写过一首诗描写这里的景色,“抖擞轩裳一哄尘,任教空翠滴乌巾,老身已到篮舆上,处处青山是故人”。
文献记载,刺史裴儆曾唐代宗向奏章,请以“石岩谷流香”为由,给寺庙赐予“香山寺”
(3)、历史渊源。
又据文献资料记载,香山寺历史上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几受皇封,高僧辈出。晚清时,香火鼎盛,寺名远播。历代文人墨客,唐白居易,宋欧阳修、苏东坡、范大成,元丁鹤年、乌斯道,清黄宗義等也于此逍遥山水,留下诗文。
值得一提的是香山寺在宋元时期,还是中日佛教文化流的胜地。现存的《扶桑五山记》的首卷载有(大宋国诸寺位次),是当时取自宋元禅僧或日本来华求法僧的传闻、资料而写的。香山寺是中国的“甲刹”之一,排名在第20位。《中日佛教交通史》用“入元僧(到元朝来的僧人)亦多遍历”来描写当时香山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座寺庙至清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只剩残亘。如今,当地政府开发九龙湖景区时,香山寺得以拨巨资重建,于2006年1月开光。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整个九龙湖景区的一个新景点。
3、游览。
还没进寺院大门,第一眼就能看到的正门上方“香山教寺”四字,是普陀山主持戒忍大和尚题字。
走进寺院,迎面看到的就是圆通殿,我们感到纳闷,寺院里一般都见“大雄宝殿”,而这里没有,可能我们不知就里吧。
圆通殿的后面,是三圣殿,出了三圣殿,左右两边是东西厢房。
藏经楼建在最高处的山坡上,整个寺院两边建筑对称排列,我们决定从一边上去,再从另一边下来,到上面看个究竟。我的母亲爬不上去,只能在下面等着我们。我的父亲80多岁的人了,还要和我们一起爬,刚爬起步,我们真为他担忧,但他坚持要爬,我和我兄弟只能一前一后照应着他,看着他爬。最后,我的父亲坚持了下来,到达了最高处的藏经楼。站在上面,极目四望:山岭起伏,绮丽静谧;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湖水清澈,微波荡漾;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感觉这香山寺周围的景色是那么的优美。
当我们走下来,来到寺院一处竖着的一排介绍栏,看到《香山史话》一文,才得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寺院这般规模,只是一期工程,还有二期工程,将会建大雄宝殿(原来大雄宝殿有的)、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还有般若堂、祖师堂等建筑,规模之大,令人唏嘘。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一旦整个香山寺建成后,必将成为整个九龙湖景区的一个新景点。到那时,有机会,我们还将再来一次。
这座寺院,就现在这个规模,虽说只有两个大殿和一个藏经阁及东西厢房,但看起来,其规模已经远比上海龙华寺大。然而,这座寺院可能是藏在山间人未识,或在深山中交通不便的缘故吧,感觉寺院内的香火不旺,也正因为如此,给了我们一家老小一次极佳的游览机会。
对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来说,香山寺周围的空气清新,似乎应验了一个天然氧吧的说法,它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人们身处绿色茫茫沧海中,用心感受其大自然的魅力,一定有意思!舒服!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