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七)景点灵谷寺

标签:
济公和尚无梁殿灵谷塔阵亡将士公墓灵谷深松 |
分类: 旅游 |
从明孝陵出来后,我们马上乘上陵园观光车,还得再一次支付十元钱的车费,车子回程经过中山陵,几分钟的时间,很快来到了灵谷寺。
下了车,在灵谷寺的大门外,总算看到有吃的小店了,没几家,只是很简单的面食一类。已经是下午二点钟,为了赶时间,我们只管填饱肚子,快快地随便吃了一些。
吃好了所谓的中午饭,我们就快步地走向灵谷寺的大门。
1、济公和尚。
现在的灵谷寺位于中山陵以东约1.5公里。应该说明一下,原来的灵谷寺并不在这个位置上。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其原址是在我们所看到的明孝陵的位置上。
到了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明朝建都南京后,选择龙盘虎踞的钟山西边为皇家陵园,也就是开善寺,朱元璋选中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这里“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叠嶂,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重建一座新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灵谷寺了,但还不是最终的灵谷寺。
2、名称由来。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3、所处地位。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 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4、最终寺院。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清军在孝陵卫设江南大营,钟山下成了一片战场。在长期的战争中,灵谷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战后,除留下一座残破的无梁殿外,其余殿宇(前面已提到)全部焚毁。同治六年 (1867年),因连续数月干旱少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灵谷寺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后来终于降了雨,灾情有所缓解。事后,曾国藩在无梁殿东侧建造了一座龙神庙,这座龙神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比较小的灵谷寺了。
5、改建公墓。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决定就灵谷寺旧址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特地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担任公墓的建筑师,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 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个极钝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纪念馆、一座纪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正门,改建无梁殿作为公墓的祭堂。所有这些公墓的建筑现在都保存完好,鲜明地体现出民国历史文化风格。此公墓建国后改名为灵谷公园,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
走进这个灵谷寺,有二个地方值得一看。
1、无梁殿。
进了这个灵谷公园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称万工池,相传是明太祖调用万名军工挖掘而成。进了大门,过雨道便是一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
无梁殿,我对它印象非常的深,来之前,我跟我爱人这样说过,去灵谷寺,一定要再去看一看这个无梁殿。
无梁殿东西长 50米,南北宽34米,殿顶为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殿内是砖砌的券洞穹窿,五间三进,每间一券,侧面三进各为一纵列式大筒券,中间一券最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两券较小,宽4.88米,高7米。东、西山墙内壁上端的砖垛向里叠砌,层层挑出,达1米之多,欲坠而不落,令人拍案称奇。
它是明代灵谷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原供奉无量寿佛,叫无量殿。因全部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木一钉,故又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其它是: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山西太原永祚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此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均重修过,但主要结构始终未变。
我们进入殿内,看到正中三个法圈内嵌入三块高大的青岛黑石碑,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边为“国歌”,右边为“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此墓连同位于东西各300 米处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与抗日阵亡将士1029名。
2、灵谷塔。
走出了无梁殿,绕了一个弯,不久,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它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
这座石塔,是公墓中轴线上的终点,它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灵谷塔,建于 1931年至1933年。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
灵谷塔高 66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栏围护,便于游人凭栏远眺、赏景。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镀金相轮,金光灿灿,炫人眼目。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也俗称九层塔,共252级。塔的内、外壁上刻有许多碑文。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塔内第二至四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共 12块碑。第五至八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共16块。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的楷书和胡汉民的隶书)。第九层内外均无碑刻。
我们兴趣很高,一口气爬山了这座塔的最高处,似乎有点吃力,毕竟岁数不饶人了。登上九层,极目四野,看着塔下的景色,直呼美!塔后是山,丛林一片,绿油葱葱,还真有古称“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感觉呢?
灵谷景区内的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其四周极富林泉野趣,是寻幽探胜的佳境。听说,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这个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想象中,这还真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啊。看来深秋时分是来这里旅游的最佳时机,我们九月去的,当时所看到的这一片景色略逊色了一点,但还是有着惬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