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六)景点 明孝陵

标签:
明清皇家第一陵神功圣德碑四方城方城享殿 |
分类: 旅游 |

八、明孝陵。
从音乐台出来,我们作了短暂休息。片刻钟后,我们赶往明孝陵。
明孝陵在中山陵的西面,约1公里路。有电瓶车,即陵园观光车可以直达,这车子很简陋,三排座,能坐13个人。就一个单程,二、三分钟的路程,车资十元,显得非常的贵。
1975年,我和我母亲,当时有南京的亲属陪同,游玩整个中山陵景区,我们都靠双脚行走的。走在林木茂密、郁郁葱葱的山间,可以尽情感受那山间美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尤感舒适,那时,游人很少,也没有这种车。今天,不同了,想舒服方便着,有车就乘车。
约11点半,我们到了明孝陵,对我来说,一个熟悉的建筑映入了我的眼帘。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红色墙壁向东西两边蜿蜒,宏伟壮观。
1、陵园简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两个区域。
明孝陵位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整个陵园围墙长达45公里。其建筑开始于下马坊,最后至宝城,纵深2.62公里。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朱元璋和马皇后就葬在宝城后的土山独龙阜下。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的部分,看起来与当初盛况相比已经并不完美了。
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也就是现存遗址有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前区域):导引建筑神道。
这部分区域,蜿蜒曲折延伸,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总长约1800米,约接近二公里的路程。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第二部分(后区域):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寝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
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3、浏览路径。
实际上,今天我们到明孝陵浏览,并不按照这个前后两个区域的先后次序行走了。
从中山陵过去,离着最近处就是这个陵寝主体建筑,常规是旅游车、陵园观光车就开到那儿为止,旅游者自行走过去也首先到达那儿,这个地方正处于前后两个区域的十字路口。我们这次去是这样,以前我去的时候也是这样。
当然,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也正是这个陵寝主体建筑,而导引建筑神道看上去离得远了一些,却神道之长,一来一去走下来,3600米,即3公里半的路程,得要花很多时间,里面虽有观光车,但价钱很贵。所以,人们一般的都作放弃而不去了,或也有人不知道那儿还有好看的东西。
这样,我们的浏览路线自然是这样安排的。
(1)、先来到陵寝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一般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当年,我和我母亲曾用135 胶卷相机,在这里留下过多张黑白照片,如今还印象深刻。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字,有曾国藩所题。
根据专家考证,这座地下宫殿很有可能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将是一大奇观。
这个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浏览,我们一进一出,用时半小时多。
(2)、后走向导引建筑神道。
出来后,我们右折走向了陵墓的神道。但真正要走到神道,则有一段300米的路要走,当跨入写有棂星门的牌楼、就正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神道。
首先看到的,是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共8尊,高各为3.18米。后又折向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人石兽的体型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可惜有些已经损坏。
我们最后来到了石牌坊,也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进入明孝陵,由此是从“下马坊”开始的。
整个明孝陵之大,我们走的速度是很快的,我爱人紧跟着我走,就这样不停地走,当然,还要拍照,整整走了约二个小时。天气有点热,又渴又有些饿,干粮我们自备着,还带着一个大水杯,一路上很少有商店,水喝光,就向那些门亭或售票处索要。这一天出来,我们是作了准备的,几个小时走下来,不觉得累,始终很乐观,玩的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