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伦路  一些事

(2012-08-05 15:09:48)
标签:

窦乐安路

文化名人街

公啡咖啡馆

鸿德堂

多伦路93号

拍婚纱照

分类: 旅游

多伦路,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孩童时代就住在那附近,现在虽住远了点,可工作单位就在附近,然而虽近,无事也不常去,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去了,这次,一时兴起,上个月初,趁着有几天天气还比较凉快,单位里吃好中饭,午休时间原本想打牌的,与同事打了招呼,不打牌了,拿着相机,一连几天到多伦路去转悠,记录一下我感兴趣的东西,也算是一次旧地重游吧。

一、多伦路的概括。

多伦路位于上海虹口区,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

多伦路始建于1912年,当年隶属华界,但却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这条路和四川北路正好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四川北路是由南到北,在溧阳路、山阴路交汇处左转,由东向西,再往北至鲁迅公园(以前称虹口公园),呈ㄣ形状,而多伦路从四川北路一端进去,再从另一端出来,犹如二条平行线。这条路,路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虽说这条路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就是因为有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在这一带的文学活动,从而铸就了多伦路这个“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这些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

多伦路作为一条文化街的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1998年上海市政府协同虹口区政府决定把多伦路改建为“文化名人街”。根据整体发展规划和“修旧如初”的原则,再现了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人文风情,并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艺术馆和各类文化休闲场馆,从而以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为上海的旅游观光地之一。

二、记忆中的点滴事。

对于多伦路印象,小时候我只记得,这是一条普通的路。一些历史文化建筑也没有什么名气,七十二家房客,里面住得满满当当。我只知道,这些居民能住在这些公房里,是很幸运的,那时候头脑中的概念是,用上煤气,房内有卫生设施,是很好的一件事。我那时所居住的房子是棚户区里的私房,根本不可能与之相比。

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些花园式房,能住在里面,更觉得是有钱人家的象征,然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冲击最大。那时候,学生组织——红卫兵首先进入的就是这些人家,扫“四旧”、破“四旧”,常能看到那条路上的一些人家受到“冲击”,有人少不了要挨批斗,受到了非人的对待,甚至折磨,行走在马路上、站在大卡车上戴着高帽子游街。这些人真是很苦很累,令人同情,但有什么办法,那个时代是大势所趋,形势是这样,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谁敢阻止。我当时人还很小,那年刚刚读小学三年级,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也觉得很好玩的。过不多久,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还停课,老师也不太管我们,我经常放了学,或不上课了,无所事事,隔三差五的到那儿去玩、去看,偶而听人家讲,这户或那户人家掘地三尺,挖墙敲壁,里面藏着什么“宝物”啦,有时侯还能看见红卫兵从屋子里搬出古旧书、画、物,当街予以烧毁,对于人身上穿着的小脚管裤子、尖头皮鞋,统统一律叫你脱下,当场用剪刀把它剪坏,看着这些人穿着撕开的裤子,赤着脚回家,还真狼狈哟。当时人们的感觉,包括自己都觉得是“大快人心”。

多伦路与四川北路交界处,原来有一个很大的室内菜场,叫“多伦路菜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整个多伦路的一半,从四川北路到西横浜路一段都变成了室外菜场。我很小的时候,有多次跟随我母亲到这个室内菜场附近的一户人家里去玩,记忆中,这户人家有个男孩比我小一岁,他的母亲是我母亲的同学,他的家就在那个室内菜场旁的一条小弄堂里,他的脸上靠近嘴角边有一颗像黄豆般大小的黑子,我们很要好,大人们在说话,我们俩就很自觉地一起出来到菜场里去玩。后来我人大了,也不随母亲一起去了,再后来这个菜场拆了,造了商场,他们也动迁搬了家,彼此走动就少了。

在这条路上还有一户人家,原来住在我爱人家门口的,后来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单位给增配了一套房子,就在多伦路93号(看照片),一次我和爱人抱着小孩到四川北路去买东西,我爱人说进去看看人家,正好女主人在,她马上邀请我们进屋,我们聊了一会儿,还看了她们的家,她们住在一楼,前后二间居室,约30平方米,外加一个大厅,这个大厅是公共大厅,实际上是一个走廊式的大厅,楼上楼下的人家都可用,后来搞文化街了,他们被安置到了江湾镇的万安路,给了一个1室半的房。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个置换实际上是一个极不对称的置换。现在整个这间房为一家玉器店,做了商业用房。

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个教堂,以前一度为街道加工厂,里面的嘈杂音和混乱的局面与外墙看上去的教堂景致,极不协调、极不相称。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这条路上的点滴旧事,很值得回味。

三、现在所能见到的点滴事。

现在这条路的进出两端各建了一个牌楼,整条路不允许通车。说是文化街,实际上商业味特浓,除咖啡馆、茶室外,金银珠宝、玉器瓷器、文房四宝、书法字画、各类藏品等与文化有关的物品基本上这里都有卖。

还可参观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和各类文化休闲场馆

还能到大教堂里去参加礼拜活动。一次我刚踏进教堂门,里面的一位女士马上笑脸相迎,向我介绍耶稣,“信耶稣就是相信耶稣赦免我们一切的罪,叫我们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我出于尊重,聆听了她的一番“说教”,她还相约我来做礼拜。

在这条路上各类老建筑被修缮一新、或为了需要再建了一些,有点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感觉。在街上还有许多名人的雕像,配上周围老建筑,好像走在上海的三、四十年代的马路上,真有一种怀旧的感觉。

就是冲着这一些老建筑,常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来这里拍婚纱照,而且是特别的多,男的、女的穿着上,尽显当年的时尚新潮,男的穿着西装马夹,女的穿着旗袍,两人摆出各种相爱造型,女的婀娜多姿,煞是好看,形成了一道百看不厌、靓丽的风景线。

就是冲着这一些老建筑,常常能看到一些专来这条街摄像、拍照的人。每当看到拍婚纱照的人,他们也纷纷在边上抓拍这个特有的景色,当然,我也利用手中的相机拍了一些。

就是冲着这一些老建筑,常常能看到一些特意来这条路上画画的人,一个人在画,吸引了人们驻足围观,看着画画人在画板上一笔一划,不久就能见到画板上留下美丽的景色,画的真好,人们都啧啧称奇。

当然,我们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旅行团的身影,特来这里观光旅游,主要以日本人、韩国人居多。

开发后的多伦路主要以文化景观来带动文化经营网点的形成,多伦路文化街沿线的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文化氛围的凸现,加之弹阶路的铺设、道路绿化、路灯等市政设施的设计点缀,展现了多伦路这条文化街特有的基本风貌,还使人有种过目难忘的感觉。

朋友,如果您有时间,如果您感兴趣,不妨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品味一下老上海的风情、去体验一下文化街的氛围吧。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多伦路 <wbr> <wbr>一些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