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婚论嫁——该不该忌讳“单亲家庭”
——堂堂婚恋
在恋爱交友谈婚论嫁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和家长,对单亲家庭环境长大的子女多有顾忌。经常有一些单亲家庭的青春男女,就是因为是所谓的“单亲家庭”出身,遭到歧视甚至排斥,遇到恋爱择偶困难。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其性格、心理及成长容易存在许多问题,容易形成性格缺欠,在其日后的共同婚姻家庭生活中也会出现更多一些麻烦。
虽然这种认识,粗看似乎好像也有一点道理,但仔细观察分析,便会发现这种看法带有更多的表面性、片面性,带有简单归类、硬贴标签倾向,而缺少正反两方面全面认识,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舍本逐末之嫌。
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成见,很多是源于传统偏见:认为离婚家庭就是破碎家庭,就是问题家庭和不幸家庭的片面简单思维,认为只要是离婚家庭都是不好的,都是最糟糕的,都是必定严重影响其子女的的,而恰恰忽略和没有看到,凄风苦雨勉强凑乎的不离婚家庭,其子女受到的伤害,受到不幸福家庭造成的成长问题的影响,更为持续长久,更为严重的事实,也因而完全忽视了,正是由于离婚家庭及时改变和止损,从而减少了真正不幸的婚姻家庭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所以,看一个家庭幸福与否,对子女影响好与不好,跟家庭婚姻状况,是否单亲家庭,虽然有联系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一定好与坏的联系。而认定一个事物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是非对错好坏忧劣,最重要的就是具体对象要具体分析,而不是仅仅靠标签来划分。
我觉得,人们应该看到:
一、被“单亲”,是单亲家庭子女无法选择的人生不幸和无奈,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同情、关心、尊重和理解,而不能简单片面有意无意造成歧视和伤害。将心比心,善良是人性中最大的美德。
二、父母两份爱自然更好,但求之不得只有顺其自然,而事实上一份爱也不一定全都比两份爱少。
由于单亲子女父爱或母爱缺失,两份爱只有一份爱,因此单亲的母亲或父亲,出于疼惜、欠疚、珍爱、相依为命、重振门庭等心理,往往要加倍的怜爱缺爹少妈的孩子,往往要加倍释放母爱或父爱,往往产生一种强烈的爱的缺失补偿心理,也因此给予单亲孩子以更多的关爱。相对于父母双全的父亲和母亲,可能要更加钟爱自己的孩子,而相比不够负责任的双亲家庭,其爱并不见得就少,常言道一个顶俩,有的甚至一要大于二。古代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都可谓用心良苦,单亲母爱甚笃,即可见一斑。爱的多少,不仅仅是关爱人员数量多少的考量,其深度和质量也尤为重要。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婚家庭的父母对自己婚生子女关爱与照顾的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也有相当多的父母虽然离异仍能努力尽责。
三、单亲子女在缺少家庭支柱相对困难的环境中成长,也使他们更多一些磨砺和奋斗,更早一些担当和独立,也因此往往更多一些特有的成熟和优秀。
少爹没妈的孩子,往往更早的挑起家庭的担子,更早懂事,更具奋斗精神。比如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三岁丧父,十一岁即为生计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的工人等等,在苦难中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只有两年小学文化的他,却写出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众多世界名著,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著名的台湾作家、画家刘墉先生,九岁丧父,早早知书明理,爱母亲,爱学习,爱事业,成为道德励志楷模。
四、具体到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性格品质优秀与否,虽与家庭、父母、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更多的是个人的学习接受领悟以及天赋。
有的成功者在困境中越挫越勇,成就美德成就大业。有的成功者,是在顺境中步步升高,水到渠成,功成名就。究竟如何成功成才,关键的关键是内因如何起作用,怎样起作用,起不起作用。关键是内因,关键是自我。
五、众多从单亲家庭走出的伟人名人充分证明了:单亲子女不等于问题子女,缺失不等于缺欠,成功成才更多的在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奋斗。
中国古代思想集大成孔孟之道的孔子和孟子,现代的文化大家鲁迅和胡适,皆出自单亲家庭;中国远古的舜单亲的父亲是个瞎子,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嬴政是个私生子;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后来的林肯和丘吉尔,直到克林顿、奥巴马皆出自单亲家庭。
所以,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与双亲家庭的孩子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许多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由于他们比健全家庭的孩子更多一些磨难和历练,更多一些谨慎和敏锐,也更多一些在竟争中成功的独特个性。
六、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单亲双亲子女成破利钝各有利弊,其家庭父母对个人素质影响因人而异,倘相亲择偶,一概而论贴标签,可能误人误己,甚至错失婚嫁良机。
一顺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婚恋情感专家
QQ:1332706998
微信新浪微博:@堂堂婚恋
免费匿名公开问答
及收费个案私密深度咨询:
请发邮件或QQ及微信 邮箱:tangtanglizhi@sina.com
约稿讲座:婚恋 情感
谈婚论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