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的背后是什么

标签:
原创襄阳市宋体《中国青年报》师资力量教育部网站石头城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最牛”的背后是什么
http://s14/middle/7a2462c7hc464649837cd&690
该班地理老师李娟介绍,在诸葛亮人文实验班,老师和学生几乎是“一对一”辅导,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请老师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作业。
这则新闻最晃眼的其实不是那些光鲜的数字和最牛的称谓,而是“诸葛亮人文实验班”、“26名同学”和“‘一对一’辅导”。
全班仅有“26名同学”,班额之小;老师和同学几乎是“一对一”辅导,师资力量之强;“诸葛亮人文实验班”,名称之酷,样样令人眼羡,甚至嫉妒。这才是真正的“最牛”!有“最牛”,肯定就有“最怂”;有“诸葛亮班”,肯定就有“范进班”之类,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这则新闻再次证明了无数学校屡试不爽、克敌制胜的法宝——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最牛”的背后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一针见血:“是举全校之力、牺牲其他同学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成全少部分尖子生的辉煌”。透过这“少部分”的“辉煌”,我们看到的是无数家长和莘莘学子无可奈何的黯然神伤,看到的是无数苦闷、无助、甚至连尊严也连根拔起的心灵的的抖颤。我们的孩子害怕“被分类”。一分类,就等于被贴上了优劣的标签。他们最怕别人问“你在哪个班”这样的问题,最怕老师说“咱这个班吧,哈哈……”这样不屑的话语。一分类,师资力量,甚至连教室、宿舍也都有了一二三流。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无理践踏,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无端伤害,甚至摧残——不知有多少孩子由此丧失了斗志,自甘沉沦。
教育是一项最应该实实在在的事业。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严重的投机行为。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一种亵渎。我们的许多学校贪慕虚名,追求轰动,却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自己肩头担当的责任。这是一种教育良心的颓丧,这是对无数普通孩子生命的漠视!
“最牛文科班”,从另一个角度也彰显出我们当前教育评价标准的缺失和偏颇。因为有需要,所以才有市场。当前,上榜率、名校入取率显然成了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甚至是唯一标志。这样的评价标准能不使我们的学校趋之若鹜?
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6月2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减少对学校具体办学与管理活动的干扰,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分类。但,这似乎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正如《中国青年报》所担忧的那样:“如果学校被分类的现状不能改变,则意味着教育评估体制未能转身——当此背景下要求学校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这个逻辑有几分现实的可操作性?”看来,若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公平的阳光,我们还有很成的路要走。
我们拭目以待!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