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质”的导学案说开去
标签:
原创宋体学案新课改逼上梁山课堂教学石头城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从“变质”的导学案说开去
http://s16/middle/7a2462c7hb082eec2da4f&690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是践行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可如今在许多地方导学案变了味。
在我们这儿,导学案是县里统一编发的,并且每学期业务督导时导学案必查。就是看看学生做没做,教师改没改。表面看起来上级对导学案十分重视,可实际并非如此。
一是导学案常常迟到。每个学期都开学两三个星期,导学案才姗姗而来。师生只好集体大补。
二是导学案不实用。主要表现在:1.学生自学合作的题目过大,太笼统,学生难以把握,无从下手。有些问题教师都难以把握,还要集体“会诊”。2.导学案达标检测中有些题目“跑偏了”,特别是语文,不能紧扣课文所学重难点、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三是导学案质量低劣。不仅纸质低劣,而且错误百出。
四是导学案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虽然上级每查必看,但只看结果——内容只要不空着,教师改过就行。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人会依据这个去上课,走走过场而已。换句话说,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距离我们还是件很遥远的事。
再看看我们的导学案是如何使用的:
一种是导学案成了练习题,学生个人做个人改。
另一种是为应付检查,老师挨个讲,学生挨个填,然后找学生画个对号。
看来,这导学案名不副实,不仅起不到导学作用,以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反而成了师生的负担。
窥斑知豹。体现新课改的导学案都成了形式,我们的新课改会好到哪里去?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根子还在上级的引导和管理上。上级领导都拿导学案和新课改当了形式,下级还不“随风倒”?
看来,要真正做好这个问题,就要对我们的上级领导提出新的要求:
1.把握好“课堂教学评比”这个风向标。
我们一边天天喊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且也耗费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导学案,倡导着新课改;一边各级的优质课评选,又一味“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该咋地咋地”。老师们怎么办?
课堂教学评比是风向标,彻底改变我们的评价标准,让导学案名副其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实,就要先从抓好课堂教学评比开始。
2.改变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
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意义,对旧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各级领导和教师都有深刻地认识。可为什么就是不去自主自觉地践行呢?原因明摆着。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一年半载可能不见成效,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不仅耗时、费力,最重要的是还可能面临成绩直线下降的风险。而成绩是当前各级用以评价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舍眼前实实在在的成绩,求一时不见实际效果的课改,无论各级领导,还是广大教师,只会急功近利。
前两年我们这儿全县上下也刮起了“杜郎口旋风”,轰轰烈烈拉桌子,大张旗鼓划分学习小组,可结果那年全县中考、高考成绩一路下滑,全市排名最后。于是,桌子就悄无声息地拉回去。至此,新课改只剩下这变了味的导学案。
3.除了引领以外,有时更有效的办法可能是“逼上梁山”。
要改革肯定有阻力。要突破这样的阻力,在大力引领的前提下,各级主管部门是不是可以出台一些硬性措施,“逼迫”着“下级”部门,特别是学校和教师投身课改。“逼上梁山”,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天地才会更广阔,我们的前途才会更光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