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素质教育也值得商榷

标签:
原创少儿宋体素质教育课程表考试科目石头城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先晒一下某地小学四年级课程表(据说这是上级统一制定的标准课程表):
每周五个工作日,每天6节课,共30节。其中语文每周6节(包括两节作文课),数学五节,思想品德、科学、英语各两节。这五科是考试科目,共占去17节。余下的13节为非考试科目:音乐、体育每周各两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美术、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综合实践、健康教育每周各一节。
从这份课程表上,笔者发现了两大问题,产生了三个疑问。
先说两个问题,即一“多”一“少”。
一是课程表上课程多。按这份课程表开课,小学四年级学生至少要有15门课程。
二是课程表上基础文化科目课节少。语文每周6节,数学5节,英语2节。
笔者有这样三个疑问:
1.是不是科目愈多,分类愈细,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于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这个部门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那位专家又要求那种教育必须单列,科目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课程表上“科”满为患。学校、师生无所适从,导致很多课程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只能开在课程表上。
2.素质教育还要不要保证基础文化科目?
“僧多粥少”,我们的基础文化科目靠什么来保证?就拿语文来说吧,一周除去两节作文课也就4节课。每节课40分钟,满打满算,就算没有应急任务,就算一点儿都不耽误也就160分钟。猛一听也不少,可语文老师都知道,真正到了实际教学中,远远不够。要完成“三维目标”,要作业,要练习,还要复习、测试……就说这学期吧,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总教学时间为86——103课时。可这学期一共18周多一点,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假期,除去复习考试,有效教学时间不足15周,还达不到最低要求时限。这样,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尚且难以完成,何谈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不但要保证基础文化科目,还要通过基础文化科目的教学这个有效载体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3.“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是不是全是成绩惹的祸?
15门课程,只教材就得装满一大书包。看来,这“小小年纪,大大书包”之患还不全在于老师们的作业多、教辅资料多。我们的减负工作,一方面要减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方面又派生出这太多的课程。当然,这些素质欠缺哪一方面,学生都有软肋。那是不是我们又陷入另一种误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教育”,就非得“专门教育”?那照如此说来,将来我们的学生不知还要增设多少门课程!
太多的课程占去学生太多的时间,还要保质保量完成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果是老师们纷纷“石阶外找地”,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你也找,我也找,这还哪来的地?学生课业负担能不重?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笔者以为,做好“减法”是当务之急:
一是“合并同类项”,使课程表“瘦身”。能放在一起的,就放在一起;不是非得单列不可的尽量不要单列。
二是减少考试(或测试)科目,同时降低考试科目难度。这么小的孩子就套上过重的考试枷锁,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但愿,我们的素质教育能轻装上阵,又好又快发展!